孔子和弟子们,用了十四年“周游列国”。所谓的“周游”,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已。事实上,十四年来,孔子和弟子们,到处投简历找工作,参加面试,成了不折不扣的“面霸”。但最终不是被“炒鱿鱼”,就是被迫辞职走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干”,在古文中是“拜访”的意思,而不是说孔子一路“揍”了七十多个国君。司马迁的意思是说,“孔子为了实现自己推行仁政的思想,见了七十多个大小国君,但是没有一个能任用他的”。
十四年来,已经进入“知天命”之年的孔子,带着学生们,艰难跋涉于四方,一路上备受冷遇,(即使是像卫灵公、卫出公那样的礼遇,也是敬而远之)遭受着诋毁、谗言、羞辱、讥笑和奚落。甚至是自己的弟子们,也开始怀疑孔子的思想是否能为世所用。面对困顿,孔子始终不渝自己追求的“道”,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一如既往地秉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孤独但义无反顾地前行。
“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每次读到《吕氏春秋》的这段话,我都满含热泪。这是一段多么艰难的旅程啊,这是一段多么“失败”的人生啊。但对孔子和弟子们来说,这是一次价值连城的人生磨砺;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史来说,这更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化苦旅。
《吕氏春秋》的这段话,其实是子路对师弟子贡的抱怨之词,虽然言语之间对孔子有些不满,但准确地描写了孔子在外求职的遭遇:他被赶出鲁国;在卫国无事可干,几次离开;在宋国的一棵树下习礼,被人把树砍了,差一点丢掉性命;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差一点饿死。想杀他的人不会有罪;囚禁他的人也不会被抓起来。而孔子,依然坚持弹琴唱歌,从未停止过。
人生的挫折并不全是坏事,挫折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它是我们成长进步的必由之路。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军队的将领可以被改变,但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孔子甚至认为,能被挫折打击甚至折磨是一种幸运,他是个幸运儿,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子们也是幸运儿。“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孔子说,“和我一起的弟子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不管是国君还是君子,都是历经磨难才能成功的”。因此,孔子对十四年的颠沛流离,对人生的炎凉世态,毫不在意。他自豪地说,“丘,东西南北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