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有幸读了这本书,说起它的由来,还是有一些故事的,先前去亲戚家看望生病的伯母,闲暇间,随手翻翻书架上的书,竟然发现了他之前的一本《谁的青春不迷茫》,因为对作者的喜爱、也是对书名的好奇,我情不自禁的读起来,也许是自己的经历和他有些类似,又或者是某个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当下便决定要读一读他别的书籍,了解他,更深刻的挖掘自己的内心。
也许是有了这个念头,一次在淘宝直播上,偶遇他的新书《一个人就一个人》,我没有犹豫,当即就购买了,每天盼望着这本书的到来,回来后就不停地看,甚至害怕忘记其中的细节,看了两遍。说实话,最初看到这个书名,我内心升起了一种伤感的情绪。居然感觉自己才是那个孤独的人,自卑,缺乏自信,就像书中所写,任何举动似乎都在投别人所好,获得别人的认可;得到领导的赞美竟成了工作最大的动力,梦中会害怕被领导开除。
“在别人的世界里,即使演得再好,也不过是个番外”。
是啊,我们就是要做自己,在有自己的这个大剧本里,尽量出色的表现,不辜负自己,不随波逐流。即使微不足道,也要表现出最好的自己。
我承认三十岁的我正像刘同二十七岁的时候,好奇的同时,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迷茫,他初入北京,面对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张单程票、一个小包,就足以开始自己的梦想,未来对于他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谁也不知道这个时间会是多久,又会不会很快就要离开,一切都是未知的,却也是充满挑战的。就像书中所写“北京更像是一个不停旋转的圆盘,而我是上面的一粒珠子,稍不留意就会被甩出去。我到底是靠别人才能拥有好的人生,还是靠自己的才能?”北京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但绝不是终点。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埋头苦干,终究会离梦想近一些、再近一些。
回想起小时候,我极其缺乏安全感,因此我也很敏感,对于老师、对于同学、甚至是村里的人,我害怕别人的指点,这个在学习生涯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一次,老师教我们写字,问这些字第几笔的笔画是什么?我不知道当时是怎么了,就是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看看同学们都已经将作业交上去了,自己还是不会。同学教、老师教,我懵了,当然这个事情很多细节我现在还记得还很清楚,很显然,这件事情很触动我,而且深深伤害了我,从那天后,我心中就暗暗的下定决心,以后我一定要成为班里的佼佼者,暂且不论这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它印证了我敏感的性格,也因为我没有安全感,所以出去总是喜欢跟别人一块;只有自己的时候,连两只手都不知道该放在何处。
我读懂了作者心中的敏感,却不是全部,他不是一个孤独胆小的人,他的骨子里透露着倔强和不服输,为了理想,想要变成最好的自己。我为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深意而感到自责。
再往下细读,那种感觉竟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因为我看到了刘同对人生的一些态度,他不再是那个内心孤独的人,而是一直寻找与世界和平对谈的赢家。他很有想法,也一直秉承着这样的想法做事,以至到后来,在北京打拼的风生水起,领导赏识、同事喜欢。从来不依赖任何一段关系,不依赖任何一个人,不拘泥于自己的资历,自己一个人就独立处理一些问题,有别人帮忙固然可喜,但自己一定是有思想的。年龄不是羁绊自己进步的理由,幼稚才是。
“你有底气去探寻和面对世界,才有资格收获世界早已藏好的奖赏”。
我们的努力,终究会得到上天的奖赏,只有对得起自己,自己的努力、奋斗才不会白费,终有一天,它会送给我们一份“价值连城”的礼物。
“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不是孤独,不是执拗”而是看穿人生后,对世界的一种态度。
我们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同学、朋友、爱人,即使我们是多么留恋,某个时间、某个地点,他们都会离开,为了理想、为了生计、为了任何一点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一起的时候,珍惜彼此,哪怕只有很短的时间,也证明他曾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这就足够了,至于别的,不必强求,也不必在乎,能找到一路同行的伙伴,相伴一段时间,感谢自己;有一生陪伴自己没有离开的人,那就感谢上天吧。
“一个人的时候,连哭都不用看人脸色”
“一个人的时候,跌倒的时候,只有自己才有资格嘲笑自己”
“一个人的时候,即使疯狂大笑也不会有人说你是神经病”
“一个就是所有生活,也是全世界”
为了努力拼搏的自己,干一杯吧,奖励自己,不让此刻的自己后悔,不让未来的自己抱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