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鱼说史
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位男子去银行办理业务,到了柜台,对银行的工作人员说:取……取……取钱。
工作人员就回答说:先生您好,请问,您卡带了吗?
谁知这位仁兄竟然生气了:卡……卡……卡你个大头鬼,这叫……叫……结……结巴。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笑话总会出现,对于有结巴的人来说,是十分郁闷的,因为搞不好就会闹出笑话来,那么结巴是不是病呢?
其实是病,结巴又叫口吃,在医学上又称之为神经及心理交流障碍症。
而在历史上,有些我们比较熟悉的名人,也有结巴,今天我们就来为您说说有结巴的三位历史名人。
第一位:先秦时期的韩非。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的过程,在这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他们纷纷著书立作,以求用自己的思想治理国家,而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无不是这类人中的佼佼者。
而法家的韩非,则是佼佼者中的凤毛麟角,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他和李斯是同门师兄弟,都在儒家的荀子门下求学,最终都成为了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如果单单以对后世的影响上来看,韩非的影响力远远在李斯之上。
不说别的,单单说韩非的治国思想和对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就是李斯所望尘莫及的,因为韩非是封建制度的奠基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运用的正是韩非的治国理论。
韩非是有口吃的,他说起话来总是会结结巴巴,所以当他带着韩国的希望去秦国时,就不愿意与秦王嬴政说太多的话,总是会选择给秦王上书,嬴政很欣赏韩非,韩非的治国理论和嬴政不谋而合,作为极其渴望权力的秦王,他想要的正是君主高度集权,对于这点韩非则给了他理论支撑。
不过韩非作为韩国贵族,他未能跳出挽救以一己之力存韩的“怪圈”,最终被李斯扭住了小辫子,也让嬴政对其寒心了,最终怀揣着经世之才,惨死在异国他乡。
第二位:西汉时期的周昌。秦始皇嬴政用了十年风卷残云般把山东六国全部收入囊中,然后自立为始皇帝,治国的思想依然沿用严苛的法家思想,最终由于对百姓的压榨和剥削太重,导致了天下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最终秦始皇死后不久,秦帝国就崩盘了。
刘邦正是这时期崛起的一号人物,最终推翻了秦帝国,打败了楚霸王建立起了汉王朝,刘邦能够逆袭,并不是他自身的武艺有多高强,如果让他和项羽单挑,项羽能够打他十个,哦,不,或许十个都不止。
不过刘邦手下却有一群能臣,更是靠着他们,刘邦才能取得天下,而周昌正是这群能臣里面的一个,对于刘邦而言,周昌就像他的一面镜子,如果刘邦做了什么让他不爽的事情,他就会直言不讳。
而周昌也患有口吃,说话的时候,总会在一句话中,加入“期……期……”的语气词,比如说刘邦打算废了吕后的儿子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时,周昌就跳出来表示反对。
周昌说:我的口才虽然不太好,但是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您虽然想废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坚决不能接受您的诏令。
如果周昌急躁起来,说起话来,如果不认真听,就只能听到“期期期期”,他与下面一位即将出场的名人,还共同早就了一个表示口吃的成语——期期艾艾。
刘邦临死前为了保护戚夫人给自己生的儿子刘如意,就把周昌派去刘如意身边做相,后来刘邦死了,吕后当权,数次命令刘如意进京,结果都被周昌给回绝了。
吕后很是生气,就把周昌给招进了京城,之后又把刘如意给召了过来,随后就赐死了刘如意,而周昌心灰意冷,随即称病辞职,三年之后,郁郁而终。
第三位:三国时期的邓艾。刘邦建立的汉朝被外戚王莽夺了去,好在刘邦后代中出了一位“位面之子”——刘秀,他最终推翻了王莽建立起了东汉,继续延续刘邦的衣钵,不过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再次大乱,最终华夏大地上出现了三股势力,拉开了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时期。
而邓艾就是这时期崛起的一号人物,不过此人也有口吃的毛病,成语期期艾艾中的艾艾指的就是邓艾,邓艾是三国时期一位文武全才的人物,兵法造诣更是奇高。
邓艾曾和姜维长期对峙,最终姜维未能扛住邓艾的进攻,后来邓艾和钟会兵分两路进攻蜀汉的都城成都,并且先钟会一步进入成都,灭亡了蜀汉,可谓是灭亡蜀汉的第一功臣。
灭亡了蜀汉,邓艾剑指东吴,可是就在邓艾磨刀霍霍的时候,背后却来了一只冷箭,射出这支箭的人是钟会。
邓艾灭了蜀汉之后,那是意气风发,虽然口吃,但挡不住心中的豪情万丈,于是常常居功自傲,钟会本身也很有能力,不过无奈邓艾的光芒太耀眼,所以他只能在邓艾的阴影里见不得太阳,当邓艾沾沾自喜之时。
钟会感觉到了时机已到,于是就向司马昭污蔑和陷害邓艾,司马昭本来也对邓艾有所忌惮,听到了钟会的陷害,自然不能忍,于是就把邓艾给抓了起来,最后和儿子一起被杀害。
飞鱼说:由此可见,命运是公平的,当关上了一扇门的时候,自然就会打开一扇窗,结巴就是命运为韩非、周昌、邓艾关上的门,但是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窗。
韩非著书立作成为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周昌直言劝谏成为了刘邦的镜子,邓艾文武全才最终灭亡了蜀汉成就了大功。
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先不要抱怨,要学会从挫折中成长,只有经历风雨的洗礼,我们才能见到彩虹的炫丽,您认为呢?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