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渔夫·民谣钩沉○
火烧粑,顾名思义,要用“火”烧。现在农村随着煤气灶的普及,传统柴火灶都快消失了,正宗火烧粑也没条件做了。
《火烧粑》
郎在高山薅粟苗,
姐在家中把火烧。
磨子推,箩筛摇,
冷水调,猪油包,
锅里烙,灶里烧,
长棍打,短棍捞。
脚踏门槛kan手叉腰,
口里喊,手又招,
喊我的情哥回来吃火烧,
看我的火烧泡不泡?!
薅粟苗:在粟苗地里薅草。薅hāo,拔草,锄草。粟,俗称小米的作物。
泡,pao一声:鼓起而松软。
这是一首流传在江汉平原的民谣,收进《中国歌谣集成·湖北卷》。
《火烧粑》虽是一首情歌,但详细描写了火烧粑这种传统食品的做法。
火烧粑一般以小麦面粉为原料,也可用苞谷(玉米)粉、荞麦粉。
“磨子推,箩筛摇”,指磨制出“精面粉”的过程。
“冷水调,猪油包”,冷水调好面,还要抹上猪油,再发酵。据说,火烧粑要做得好吃,和面很关键。
“锅里烙,灶里烧”,火烧粑在锅里烙成形后,埋在灶灰里直至烧得起鼓。
“长棍打,短棍捞(lāo)”,火烧粑从灶膛里捞出来后,拍去灰尘就可以吃了。
天门、潜江,恩施、神农架,新洲、罗田……火烧粑这种特色食品,以前湖北各地都有。
火烧粑,顾名思义,要用“火”烧。现在农村随着煤气灶、煤炭灶的普及,传统柴火灶都快消失了,正宗火烧粑也没条件做了。
现在一些地方小吃店也有火烧粑卖,但这种火烧粑是用铁锅烙制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火烧粑”,风味也大不相同。
真正的火烧粑是不用任何炊具,真正埋在灶灰里烧熟的。在潜江,火烧粑的来历有一个传说:古时候,一支军队在行军作战时,只带了面粉,而没有带做饭的锅。情急之中,有士兵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做好的面饼直接放在柴灰中烧烤。士兵们发现这种烧熟的面饼味道更好。
火烧粑外面焦而不糊,里面软而不黏,面香扑鼻。
火烧粑可以存放较长时间,因而是一种方便食品。可干啃,可开水泡,也耐饿,十天半月不变味,火烧粑特别适合出远门做干粮。
火烧粑一般不包馅,但也可用韭菜鸡蛋、腌缸豆等做馅。
以前,柴火灶年代,人们经常利用有残火的灶灰,烧制食品,红薯、鲜鱼、蚕豆等,都可闷在柴灰里烧熟。还用小瓦罐在灶灰里煨饭、煨汤。
食物放在灶灰里烧熟,弹去表面灰尘,直接进嘴吃,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认为不卫生,其实这种担心多余。火烧过的东西,什么病毒、病菌全被消灭干净了,比用酒精消毒彻底得多。
柴火灶消失了,柴火饭及火烧粑这样烟火浓的饮食,也一并消失了。吃柴火饭,吃火烧粑,成了一种浓浓的乡愁。
火烧粑毕竟是种小吃,而米饭,南方人一天也离不开。柴火饭特别让一些中老年人怀念。
现在用电饭煲,饭弄熟很方便,但这种“焖巴子饭”与柴火饭比,少了许多风味。喝不到甜甜的米汤,吃不到香香的锅巴粥。
旧时柴火饭做法,把米放进大锅里,加水,用大火煮到半熟,然后漉起来,沥出米汤,再把米粒放进大锅里,用小火蒸。盖锅盖前,用筷子插出几个出气孔。待听到锅里有结锅巴的丝丝炸响,就是饭熟了。也可用木制的甑来蒸,甑蒸的饭没有锅巴。这种柴火饭,饭粒松散饱满,有特别的饭香,也很容易消化。
也有人分析,柴火饭香,与土灶结构有关。土锅土灶,大铁锅嵌进灶膛很深,整个锅从下到上,都有均匀受热,能够保证锅里饭菜同时被加热,在烹饪过程中保存了饭菜的原汁原味。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