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每天为你推送大小事、热门事、新鲜事,了解民生生活!
信宜全市19个镇(街道),
那么信宜的小伙伴,
你知道你家乡名字的由来吗?
哪天,如果人家问你:
你家乡为什么叫“金垌”?
“是因为你家乡有金矿吗?”
为什么你家乡叫茶山?
是因为你们家乡有个很大的茶场吗?
...
我们一起揭晓
它们到底怎么来吧!
信宜市,古称梁德县、怀德县、南扶州、窦州. 信宜县原名叫信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怀德县地置信义县,命名是以南近信山(在今镇隆镇沉冲村南面)的信字,与北接招义山即雷公岭(池洞镇与径口的界山)的义字得名,从此便叫信义县,县址在今镇隆镇八坊村。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宋太宗赵光义讳,将义改为宜,故称信宜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沿用至今。1995年9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信宜县,设立信宜市。从此,标志着信宜的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进入了新的历程。
北界镇
明万历期间,北界镇境域属信宜县五都。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信宜县六问堡;乾隆二十一年为六问堡一部分和六承堡一部分。民国21年为信宜县三区;民国29年为一区六问上乡和六承南乡。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为信宜二区,后改北界区;1957年改为北界乡;1958年秋为北界人民公社;1983年复为北界区;1986年冬建制为北界镇。2003年11月,撤销高坡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北界镇。
池洞镇
因地势高亢,水利灌溉困难,每年早造插秋均迟于周围田垌,故称迟垌,为雅称改为池洞。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曾在此置梁德县,后改怀德县,,县治故址在今池洞镇太安村,972年(宋开宝五年),废怀德、潭峨、特亮三县,其地并入信义县,太安作为县治470年。元属信宜县中道巡检司黄僚寨,明代为信宜县感化都。清康熙十三年(1674)属信宜县黄寮堡。1932年为信宜县九区池洞镇。1940年为二区黄寮上乡。1952年为信宜县池洞区(五区)。1957年为池洞乡。1958年秋属东镇人民公社辖区。1959年从东镇人民公社分出,为池洞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区。1986年冬改为镇。
朱砂镇
朱砂,因镇境内朱砂岭(古名胭脂岭)而得名,梁、陈、隋属梁德县,唐、五代、宋初属怀德县,宋后、元属信宜县中道巡检司,明朝万历年间为信丰都属西宁县。清朝初改称大胜堡属信宜县。民国21年为信宜县六区朱砂乡;民国29年为三区大胜乡。
新中国成立初期仍为大胜乡;1952年12月为信宜县第六区,后称朱砂区;1957年2月改为朱砂乡;1958年秋成立朱砂人民公社;1961年6月改为朱砂区,辖朱砂、里五、安莪、贵子、旺沙、平民6个人民公社;
1963年1月撤区复为朱砂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复为朱砂区;1986年冬,建制为朱砂镇。原安莪镇、朱砂镇、旺沙镇于2003年11月26日并进现朱砂镇
......................................................................................................................................................................................................................................................................................................................................................................................................................................
贵子镇
贵子,传说古时洪水漂来一个大木桶,桶里载一孕妇,在今贵子墟头大榕树下搁停,孕妇即产一子,后母子在此定居。人们认为此子大难不死,定是大富大贵之人,故名。
明朝称从善都。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称贵子堡。
民国29年贵子镇境为信宜县贵子乡、中伙乡。 1950年仍为贵子乡和中伙乡;1952年12月为信宜县第八区,后改称贵子区;1957年改为贵子乡;1958年秋与朱砂乡合并为朱砂人民公社;1959年从朱砂人民公社分出设贵子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为贵子、平民两个人民公社,隶属朱砂区;1963年1月撤区并社,贵子、平民人民公社合并为贵子人民公社;1983年10月再改为贵子区;1986年冬撤区建贵子镇。
怀乡镇
怀乡是怎样叫出来的?有人说:“怀乡原为瑶民所居,后来瑶民逐渐消失,汉族人南迁,来到怀乡,在这里发展生产,安居乐业。但又怀念起北方的故乡来,所以取名怀乡。”而有说,怀乡是从《论语》“怀德、怀土”之义而命名。
怀乡作为一个地名,历史悠久,明万历四年(1576年),怀乡镇境内属信宜威化都地,清初为威化都,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云堂甲,木辂甲和怀乡围。不过怀乡曾经隶属过信宜和西宁两个县。
晋属端溪县,南北朝属梁德羁糜县,隋属怀德羁糜县,五代属信义县,宋后属信宜县。明万历四年 怀乡圩(1576)属西宁县感化都。清初仍为感化都。光绪十五年(1889)为云堂里、木辂甲和怀乡围。1932年属信宜市七区。1940年为三区。1950年为四区。1952年改为怀乡区(七区)。1957年为怀乡乡。
1958年秋为怀乡人民公社。1983年复为区。
1986年冬改为镇。
洪冠镇
洪冠镇,传说东有狮、象二山间有中宫燕古河,架空粗藤被断淌红液七日,染红河水,故名红观。后以同音易名洪冠。
夏、商、周属百越地,秦属桂林郡,汉初属南越国,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至三国时期,属交趾(后改交州)州史部苍梧郡端溪县,晋属端溪县,南朝梁属梁德县,隋属怀德县,唐、五代属信义县,宋、元属信宜县,(1577年)罗旁战事后属西宁县感化都,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属信宜县感化都,民国时期为大樟堡,1958年称上游公社,1962年分为洪冠、大樟、楼垌三个公社,1982年改洪冠区,1986年建洪冠镇。
平塘镇
平塘,泷江支流平塘河东岸。昔圩尾河湾开阔,水平稳如塘,故名。
.....................................................................................................................................................................................................................................................................................................................................................
平塘镇,清光绪年间为林垌堡,下分牛东(辣)、山口、甘垌、黄龙、平塘、茅垌、云砂、北永、罗罅、罗磨、大湾、倒流、沙子、南埇、金龙等甲。1940年信宜划分4个区,平塘属合水区管辖,称为林垌乡,乡公所设在沙子光镇公祠,下有林超、林中、双罗、上中、北永、云榃等小乡。1949年解放,信宜设东、西、南、北、中区,平塘属东区。1950年5月划为6个区,平塘属六区(合水区)后为纪念革命烈士黄国柄,曾称为国柄乡,下辖21个村和农会,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12月,信宜划为15个区,平塘属十四区(合水区),下辖新中、黄龙、沙子、罗排、湾龙、林垌、倒流等7个乡,而甘垌、北南、北中、湘榃、罗罅等5个乡归钱排管辖。1956年高级社时,信宜并为103个乡,不久又并为86个乡,22个中心乡,成立沙子中心乡,下辖沙子、林垌、黄龙等乡。榃棉、北永乡归属十三区(钱排)国柄中心乡管辖。1957年2月县撤区,把235个小乡并为36个大乡,平塘把沙子、罗排、湾龙、林垌、倒流、新中、黄龙合并为沙子乡。甘垌、北南、云开、湘榃、罗罅合并北中乡。1958年5月县再把36个大乡合20个乡,沙子乡在原有乡再把甘垌、北南、湘榃、罗罅、北中等乡划归沙子乡管辖。1958年撤销乡镇,全县成立8个人民公社,平塘属合水人民公社。下分新中、沙子、罗罅、平塘、北永等5个营,1960年全县分16个公社,242个大队。平塘从合水分出,成立平塘人民公社,下辖13个大队,3个场,下设293个生产队。1961年11月合水设区,平塘设平塘、北永、沙子等3个公社。1963年由3个公社合并为平塘人民公社,下辖21个大队,543个生产队。1982年撤公社成立平塘区,21个大队改称为乡,1986年改称平塘镇,乡改称行政村,1989年村改称管理区。到1996年管理区改称行政村。现全镇辖马安、新中、黄龙、茅垌、沙子、厚洞、罗排、大湾、湾龙、林垌、童子垠、倒流、平塘、罗罅、榃棉、坳垌、甘垌、北中、北永、北南、麻场等21个村委会。
思贺镇
思贺得名,据传元、明时这里是森林山区,因大村两座形似狮子的山峰间河水咆哮如狮吼而得名狮嚎,后按当地客家话改称思贺。
在历史上思贺的归属方面曾有争议,弯弯的小河因思贺镇同罗定只有40公里,同信宜却有130公里,思贺的文化同经济同罗定都系一脉相成。明朝万历初年思贺镇境属信宜县定康都,万历五年(1577年)划给新建置的西宁县,仍为定康都。
清乾隆22年回归信宜县,为思贺堡。民国29年(1940年)为信宜县四区思贺乡,建国初期仍为思贺乡。1952年12月改为信宜县十五区,辖思贺乡及新堡的大坝、甘利、华峰、石垌、上云等5个行政村,后改大坝区。1957年撤区并乡,改设思贺乡,大坝等5个村同时划归新堡。1958年秋属合水人民公社。
1959年从合水人民公社分出为思贺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改为思贺区。1986年冬改为思贺镇。
白石镇
白石:名称来历 创建于清朝年间,以境内白石岗而得名
白石墟位于扶龙河(又名白石河)中游,墟的西面为白石岗,故旧名:扶龙白石墟。
【白石墟】之白鸡岭位于白石镇与钱排镇交界处,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信宜县志》载:明季,有白鸡呜岭上,故名。岭下有白鸡村、白鸡街、白鸡寨,岭上有白鸡坳等以白鸡命名的地名。由白石圩至钱排圩必经白鸡岭这段公路,公路之字形盘山九曲十八弯,汽车过此极为险峻、壮观。白鸡岭为含金脉石矿脉,沿公路两侧采金坑道处处可见。清康熙二十年七月十一日夜,白石瑶民为反抗清朝的压迫、围剿,于此岭上杀死梧州都司陈龙启及其以下官兵多人,是谓白鸡岭之战。
钱排镇
钱排,因长期兴办钱庄,便于外埠兑钱而得名。
晋属端溪县,南北朝属梁德羁糜县,隋属怀德羁糜县,五代属信义县,宋后属信宜县,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为信宜县从善都地。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属信宜县马贵堡的星平甲、星聚甲、安民甲、民聚甲。民国29年(1940年)
................................................................................................................................................................................................................................................................................................................................................................................
钱排为信宜县四区马贵西乡。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12月为信宜县十三区,后改为钱排区;1957年1月为信宜县钱排乡;1958年秋属白石人民公社;1959年从白石人民公社分出,为钱排人民公社;1961年11月,为钱排区辖钱排、钱新、达垌、竹垌4个人民公社;1963年1月,撤区并社,为钱排人民公社;1983年冬为钱排区;1986年冬建制为钱排镇。
辖区内的云开村为明万历至清嘉庆年间的信宜县域副中心。
新宝镇
相传明末盗贼四起,附近富户联合起来筑一城堡以防盗贼作乱,城堡筑起后经商议同意取名新堡,以区别白龙堡(因新堡地属白龙堡),新堡后成为行政区划名称。1993年,新堡镇政府领导人请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题字,他欣然同意,挥毫题书:新堡生新宝几个大字。镇政府领导人研究后,提出新堡镇改称新宝镇,经广东省政府批准,1993年6月,新堡镇改名新宝镇。
新宝镇,晋属端溪县,南北朝属梁德羁糜县,隋属怀德羁糜县,五代属信义县,宋后属信宜县,明万历三年(1575年)属信宜县定康都的一部分。万历五年至清乾隆二十一年,由信宜县划给西宁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划归信宜县,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信宜县白龙堡美溪甲。民国21年为美溪乡;民国29年为信宜县四区白龙南乡。新中国成立初期仍为白龙南乡;1952年12月为信宜县十四区一部分和十五区一部分;1957年撤区并乡,为新堡乡和大坝乡;1958年秋属合水人民公社;1961年为合水区的新堡人民公社和大坝人民公社;1963年冬撤区并社,为新堡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新堡区;1987年撤区建乡,为新堡乡。1990年建制为新堡镇。
合水镇
合水,直水河北岸。因横水河与直水河在此汇入白龙河得名。
合水镇明朝属西宁县定康都,清光绪年间为白龙堡,民国年间为白龙上乡,建国后为信宜县六区,1958年为合水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合水区,1986年冬改为合水镇,2002年被定为广东省的中心镇。 合水集镇清初杨国威将军所建,从那时起一直是毗邻信宜、高州、罗定、阳春4市13个乡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1940年至1952年信宜在合水设立区所,曾管辖现信宜市的平塘镇、新宝镇、思贺镇和现高州市的马贵镇、古丁镇。
大成镇
大成最初称桃子榔墟,后商人图吉利之意改名大花墟(也称大销)。清代康熙年间,生意人多,再改名大成,寓生意兴隆心想事成。
晋属端溪县,南北朝属梁德羁糜县,隋属怀德羁糜县,五代属信义县,宋后属信宜县。明朝大成圩万历期间大成属信宜县从善都。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信宜县白石堡大成甲。 民国29年为信宜县四区白石上乡。新中国成立后,仍为白石上乡;1952年12月属信宜县十区,后改白石区;1957年撤区并乡,为大成乡;1958年秋属白石人民公社;1959年从白石人民公社分出,为大成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改为大成区,1986年冬建制为大成镇。
水口镇
鉴江上游东江河和支流龙山河在此处合水口,因此得名水口村,后发展为墟市。
旧县在信宜县东镇镇西南12公里,西与北界镇甘堂村相接。属水口镇。人口2380。因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此地设置潭莪县,故称旧县。
秦朝为百越地,汉、三国为端溪县地,南北朝梁后、隋、五代十国为梁德县地,据信宜县志记载,唐武德四年(621年),设潭莪县,宋开宝五年(972年)并入信义县,乾隆二十一年为良垌堡,元明清民国属信宜县地,1961年从镇隆人民公社析出,设水口人民公社。
镇隆镇
镇隆,信宜旧城,处西江与东江(锦江河)交合处,旧时河中有石生如笋,水流声轰隆作响,故称震隆,后改叫镇隆。又《清一统志》记载:“信宜县南,二川合流处罗窦洞,水中石简耸起,形如水舸。”因此称“圳隆”,后因之谐音演化成“镇隆”。
晋属端溪县,南北朝属梁德羁糜县,隋属怀德羁糜县,五代属信义县,宋后属信宜县。该镇是著名的侨乡,古称“窦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析怀德县地置扶南州及信义县,州治及县治设在这里,直至1952年,今保留有古城遗址。
金垌镇
金垌镇,据说当地有金矿,古代有人于该地淘黄金而得名。
明朝万历四年,金垌称德亮围,分属一都、四都。
清朝沿制,直到光绪十五年,改为德亮围一甲、四甲。
民国21年为信宜县三区金垌乡;民国29年为一区德亮上乡。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12月改为四区后改金垌区;1957年为金垌乡,1958年秋为北界人民公社;1959年秋分设金垌人民公社;1961年5月为金垌区,辖金垌、上磨、泗流、径口、木威5个人民公社;1963年撤区并社,为金垌人民公社;1983年冬再改为金垌区;1986年冬建制为金垌镇。2003年合并径口镇 。
茶山镇
茶山镇:茶山得名,因明朝中期以前,茶山一带盛产茶叶,大部分居民住在大山以种茶为业,在奇美石一带种茶万余亩,并在山腰建了一条街叫横街(横街现在已没落),专门收购和销售茶叶,故名茶山。
晋属端溪县,南北朝属梁德羁糜县,隋属怀德羁糜县,五代属信义县,宋后属信宜县。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茶山为信宜县茶山甲。民国29年,为信宜县三区茶山乡。
1949年11月,为信宜县四区茶山乡;1952年12月,为信宜县第九区(后改为大樟区)的部分;1957年1月为渤垌乡;1958年5月复为茶山乡;1958年秋属怀乡人民公社;1961年6月,从怀乡人民公社分出设渤垌、茶山两个人民公社;
1963年冬,渤垌、茶山两个人民公社合并为茶山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建区为茶山区;1986年冬改为茶山乡;
1992年建制为茶山镇。
丁堡镇
丁堡,丁堡镇位于广东省信宜市东南部,距市区7公里,是信宜市区郊镇。据传说,清顺治年间一外籍丁姓商人来巴山咀附近开店铺,经营纸宝蜡烛生意,人称丁纸宝,其商店称为丁宝铺,后发展成墟,将宝改为堡,称丁堡墟。
晋属端溪县,南北朝属梁德羁糜县,隋属怀德羁糜县,五代属信义县,宋后属信宜县,清为旧图小水甲,民国时期为小水乡,1957年设丁堡乡,1958年并入东镇公社,1961年析设丁堡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复改乡,1992年建镇。
信宜东镇镇
清康熙十年始逐渐形成集镇,因位于东江(鉴江上游,又名锦江)之滨,故名东镇。
晋属端溪县,南北朝属梁德羁糜县,隋属怀德羁糜县,五代属信义县,宋后属信宜县,明万历四年(1576年),东镇镇境属信宜县咸化都。民国时期,先为信宜县九区、二区、后为黄寮南乡、里村乡、昆堂堡。新中国成立初期,仍照民国后期建制。1952年5月,信宜县人民政府迁址于此,成为信宜县治所。同年冬,成立东镇镇,属大坡山区(三区)辖。1958年秋为东镇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东镇、竹山和信城3个人民公社;1983年,分别改为东镇区、竹山区和信城镇;1986年,信城镇与东镇区、竹山区合并建制为东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