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在北方有个小山村,突然来了一个干瘦的老头,脾气古怪又爱喝酒。村民们对这个来路不明的老头很是忌惮,避之不及不愿意和他多说话。
唯独老实人何中权,不顾旁人的劝阻,经常带着年幼的儿子何俊去找老头喝酒。从不对外人露出笑容的老头,却对何俊另眼相看。
有一次,两人正在喝醉酒,一只蚊子在叮咬何俊的颈脖,他没有打死蚊子,而是挥手将其赶走。
老头看到这一幕,突然问道:“蚊子咬人,为何要救它?”
何俊闻言愣了一下,笑着说道:“蚊子咬人是天性,善良是人的本性。我岂能因为蚊子的天性,而放弃我的天性呢?”
老头听到这一番话后,突然正襟危坐向何俊作揖。何俊第一次看到老头如此严肃,吓得躲到父亲身后。
何中权哈哈大笑,嘴里说道:“臭小子,人小鬼大主意挺多。”
两个大人相视一笑继续喝酒,半夜时分,何中权的妻子刘氏提着灯笼来接丈夫和儿子回家。他们离开时,老头突然对何俊说道:“十年运道困枯井,一遇春雷化北风。”
这时候,邻居齐大贵出门倒夜来香,听到了老头这一番话。
刘氏只是一个佃户的女儿,这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最大的愿望就是丈夫和儿子可以平平安安长大。
她是一个妇道人家对于老头说的这一番话并没有深究。可是,邻居齐大贵是个心眼多的人,将先生这番话记下了。
某次去县城干活,无意间将老头的话说漏了嘴,恰逢被路过的王举人听到。
王举人好奇就问老头的名字,齐大贵想了大半天说,只记得老头自称姓袁。王举人愣了一下,继而震惊不已,遂连忙打听老头的住处。
齐大贵叹息说道:“老头上个月死了,被何中权夫妇收敛下葬了。”
彼时,王举人已经年过古稀,他是县城五十年以来第一个举人,自他考中之后,县城就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县城坐落在十万大山之间,百姓以耕地为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十年前,王举人去京城赴考,听过关于袁先生的故事,他是达官贵人的座上宾,因其精通相面,所说因果很准确,为此一字千金很受人推崇。
袁先生在十年前突然销声匿迹,不知为何会突然出现在偏远的小山村里,而且还会替一个名不经传的稚童相面。
既然袁先生对何俊这般看重,想必将来一定可以有大作为。于是,王举人就动起了招何俊为徒弟的心思。
几天之后,王举人亲自来到村子里找到何中权,将想收何俊为学生的想法告知于他。何中权夫妇很高兴,连忙让何俊行拜师礼。
就这样,何俊成了王举人唯一的学生。师父倾囊相授,徒弟废寝忘食的学习,转眼何俊二十五岁考上秀才。
此时,王举人已经是县衙主簿,逢人就说何俊文采斐然一定会中状元,众人信以为真,方圆百里都传何俊是神童,都相信他可以继王举人之后考中举人当状元。
何俊整日闭门不出,一心念书想考取功名。让他守住天性,认为要做一个好人。
有一次,姑父崔浩带着一个叫李春生的少年来找何俊,想请何俊将少年引荐给王举人当学生。
何俊对少年一番考究,认为他的品行败德不适合读书,将来考取功名会祸害百姓,弄得姑父很是尴尬,只好狼狈地离开。
事后才知道,这个少年是姑父的东家李员外的独子,姑父回去之后被李员外骂了一顿,还丢了差事。
这一件事,很快就在亲戚之间传开了,亲戚们都认为何俊过于清高,太不近人情。何中权本想劝说儿子,但是他自顾不懈,因常年喝酒隐疾复发,不久之后去世了。
何俊在三十一岁的时候,乡试落榜。有个同窗突然神秘兮兮地找到他,说是县城来了一位宫里的内侍,只要给其一笔报仇就一定能当上举人。
他对此不屑一顾,还将此事告诉知府刘大人。刘大人刚正不阿,遂将内侍拘押,参与宴会的读书人都受到惩罚。
刘知府对正直的何俊青睐有加,想招其为女婿。有人欢喜有人愁。被惩罚的读书人知道是何俊告发的,对其怨恨不已,就在外散布谣言,说何俊是个庸才,仗着刘知府的权势在外面为非作歹。
刘知府眼里容不下沙子,他偏听偏信了谣言,打消了招其为女婿的念头,从此疏远起何俊。
后来,何俊在三十四岁的时候,乡试又一次落榜,更加坐实了谣言。
何俊从县城回来以后就闭门不出,躲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刘氏心急如焚,她说道:“儿啊,你开门吃一口饭呀。”
何俊懊恼地说道:“娘,我是一个没用的人。这一次乡试又落榜,我实在没脸出门见人了,你就让我在房间里饿死算了。”
知子莫若母,刘氏知道这些年何俊被人称之为神童,被亲朋好友寄予厚望,一次次的落榜,让众人对何俊逐渐失望,冷嘲热讽的话难免被何俊听进去 。
亲戚们觉得何俊三十多岁的人,没有一技之长,只会闭门读书,让一个年迈的母亲伺候他,有失体统!
何俊又是一个不愿意交际的人,过去因为口无遮拦得罪很多亲戚,他们早就牢骚满腹,因此对他越发看不上眼。
何俊也感受到众人对他的变化,本想再一次努力。向众人证明当年袁先生没看错人,可是事与愿违,又一次落榜。
刘氏在门外哭着说:“在娘心中,不管你是不是状元都是我的儿子。你不吃饭,却实实在在让娘心疼啊。”
虽然何俊在外人看来不近人情,可他只是缺乏交际的能力,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他听到刘氏在门外哭泣,连忙将房门打开,向刘氏道歉并陪同她去吃饭。
在饭桌上,刘氏劝慰道:“书上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趁乡试放榜,出去散散心也是好的。”
何俊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心想过几日就是清明。这些年忙着读书已经很久没去祭拜袁先生了,于是就把此事告诉了刘氏。
看着母亲双鬓花白,衣裳上东一块西一块的补丁。何俊鼻子一酸,这些年只顾着埋头读书,却没有给母亲买一件像样的衣裳,心中对母亲的愧疚更是增添一分。
几日之后,何俊背上竹筐,里面放着香烛纸蜡去山里祭拜袁先生。进山之前,他打算去集市上买一些新鲜的“五牲”。
来到一个肉摊,何俊刚想询问价格,就看到肉摊的老板无精打采在一旁唉声叹气。何俊出于好奇,就问他怎么了?
肉摊老板叫李大贵,他说儿子年近八岁了,一直都没办法念书。县城里有一个私塾,并不是什么学生都招,入学之前要考究,符合要求才能准其入学念书。
他苦恼地说道:“夫子出的题目就是让孩子背些生涩的之乎者也,像我一样的父母多数大字不识一个,根本就没办法教孩子识文断字。”
何俊从小就在王举人的门下念书,从未想过原来读书还有那么多条件。他问道:“难道就没有人指出夫子这样做不对吗?”
“有人提出过非议,恰逢夫子的父亲过八十寿诞,夫子出了一道考题。孩子用溢美之词,逐一向老太公祝贺寿诞,若是得到老太公称赞就可以入学。”
李大贵说,在私塾里念书的孩子太多了,夫子称要三年之后才会重新收学生了。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若是此次入学考核不合格,就要再等三年了。
此时,李大贵的妻子突然从屋里出来,她听到丈夫和何俊谈话,嗔怪说道:“你这个榆木疙瘩,何秀才是神童,让他教儿子几句祝贺之词,不就能过关吗?”
李大贵闻言眼睛一亮,拱着手说道:“何秀才求你帮帮我,若是你肯答应,这肉就当我送您的见面礼了。”
说着就切下一块肥瘦相间的猪肉,系上稻草塞到何俊手里。何俊看李大贵那么热情,不好意思拒绝,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
李大贵的妻子高兴的回到屋里,将儿子李宝生带了过来,并且叮嘱他好好记住何俊接下来说的每一句话。
何俊沉吟一会,脑海中立刻就有了句子,他出言道: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李宝生好奇地问是什么意思?何俊耐心解释道:“老人像明月一样永恒,像旭日东升的太阳,像泰山一样永远不崩塌。”
这一番解释,就连李大贵夫妇愣住了。他们往日也为大户人家做寿送过猪肉,听到过一些祝寿之词,比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只觉得太过普通。
可是,何俊说的祝寿词不仅优美还能让人一听就懂,实在是太厉害了。李宝生对何俊说道:“先生的一番解释,让我轻而易举地记下了,若是先生来当夫子就好了。”
何俊楞了一下,心里像是被什么撞击一下。他告辞离去,身后传来李大贵夫妇和孩子的欢声笑语。
他第一次觉得原来读书除了考取功名之外,还真有用。
从县城出去,往东走十里路,就看到一座风景秀丽的三座山峰。三个山头并列在一排,中间山头高出一头,远处看去形似笔架,故此山又叫笔架峰。
袁先生的墓就在中峰的半山腰,吉地是袁先生自己选的,也不知道怎么就挑选了此地。
父亲带何俊来扫墓时,曾经无意间提到过,袁先生说此地藏风聚气是个好地方。彼时,何俊已经拜王举人为师当了儒生,子不语乱力乱神,对袁先生的话嗤之以鼻。
时隔多年无人祭拜,墓地周围的杂草已经高过膝盖。何俊从竹筐里拿出镰刀,将杂草清理干净,多年未曾务农有些生疏,从晌午一直忙到傍晚。
他想点燃纸包,可是无论如何都点不着火。仔细一看是昨日下了雨枯草都已经打湿,结果寻了半天都没有看到有干燥的枯草,他忽然在竹筐中看到一本书。
何俊有个习惯,书不离手,走到哪里都要随身带本书。他拿起书本翻看了几页,自嘲地笑道:“我读了那么多年书,屡次乡试不中,怀才不遇,看来是没有希望中举人了。这书也没用了,不如烧了当柴火用。”
说着,他就将书本一页一页撕下来,将其点燃开始烧纸包,很快燃起一堆篝火。
看着燃烧的篝火,何俊想着心思,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天色渐黑已经到傍晚,何俊被一个熟悉的嗓音吵醒。他睁开眼睛一看,一个白发须眉的老翁一脸慈祥的站在眼前。
“袁爷爷,怎么会是你?”
袁先生揪着胡子说道:“何俊,你让我有些失望啊。”
何俊垂手低着头,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辜负了爷爷对我的期许,至今没有考到举人,让您失望了。”
“我说的不是考取功名这件事,而是你被功利心蒙蔽了双眼,虽然你这些年没有来看过我,但是我却为你骄傲。可你在刚才将书烧毁以后,我却是很失望。”
何俊侧过脸,说道:“别人说我是神童,于是我读书十几年,每一天都不敢懈怠。可是到头来,却不能让年迈的母亲过上富足的生活。既然读书没有用,倒不如把书当柴火烧了取暖。”
“你大难临头而不自知!”,袁先生从怀里递给他一本小册子,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字。上面记载了,有关何俊的生平因果。
某年某月某日,何俊拒绝将李春生引荐给王举人当学生,为此逃过一劫。
某年某月某日,刘知府疏远何俊,将其女儿许配给一个张扬的人,为此逃过一劫。
某男某月某日,何俊帮助李大贵夫妇 ,为此逃过一劫。
某年某月某日,何俊埋怨怀才不遇烧书,为此穷困潦倒一生。
看完了这个册子上的记录,何俊汗流浃背,这十年里居然多次死里逃生。
袁先生说:“如果没有守住本心,如今你就是后果里的人了。民谚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眼前的不顺心就怨天尤人,要相信行善事就可以改变命运。”
“读书真正的用意,不是功利。而是在于面临抉择的时候,能让你找到正确的道路。面对挑战或者诱惑的时候,不失去天性,内心澄澈。”
“你一定要继续念书。”
这一番话让何俊谨记于心,得以明白这些年读书守住了本心。让他数次死里逃生,只不过他不知道罢了。
“先生,我知道错了,我以后会好好读书,不会再让您失望了。”
袁先生爽朗大笑:“这就对了,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它需用不断的磨练。其实,你的厚报要来而不知罢了。”
何俊闻言有些疑惑,想问厚报是什么的时候,一道雷声将他惊醒。
原来,他靠在墓碑上睡着了。此时,月亮挂在半空,伴随着雷声乌云也来了。他朝袁先生鞠了一躬,背上竹筐下山了。
回到家里,何俊将破损的书端正的摆在书案上。脑中想起袁先生对他说的话,想要改变命运就要做好事。
此刻,脑海中突然想起李大贵夫妇为了孩子念书而苦恼的事情。突然有了一个主意,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刘氏,刘氏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第二日,方圆百里都知道,何俊用自家院子,开办了一个不收钱的私塾。不需要考究,只要愿意学,何俊就愿意教。这样一来,许多人慕名而来求学。
何俊除了教经史子集以外,还教学生们如何做一个好人。受其影响,许多孩子长大以后都成了善良之人,造福一方乡邻。
一年后,朝廷得知何俊教书育人的事后,将其请到京城给室亲、大臣之子授课解惑。众人对他的文采赞不绝口。
突然有人想起袁先生留给何俊的话,“十年运道困枯井,一遇春雷化北风”。
十年运道困枯井,正好何俊当了十年的秀才。一遇春雷化北风,他在袁先生的墓前做梦被春雷惊醒,结果来到京城名扬天下。
这一切,让他百感交集,心里越发坚定要继续读书做一个好人。
后来,何俊娶了一位貌美温柔的公主为妻,大婚后诞下一子。夫妇二人一生行善,平安顺遂。
(故事完)
世人在追逐名利的时候,总是埋怨怀才不遇,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急迫,将脚步放缓一点,回头看一看,兴许你的天性(善良)已经遗落在身后了,若是继续坚持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远。
人的这一生难免会遇到命运不公,但是只要坚持做一个善良的好人,最后的结局无外乎大器晚成罢了。
问心无愧,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但是,只要坚持做一个好人,离问心无愧就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