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舞台上的礼仪
石呈祥
《论语》中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中国古代是很注重礼法的。中国古代社会的这一特征从京剧中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因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京剧剧目是表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
京剧艺术具有程式化的特点,京剧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各种礼仪都是通过特定的程式表现出来的。比如娶亲嫁女要吹奏唢呐曲牌[工尺上];祭奠亡灵时,吊祭者要在胡琴曲牌[哭皇天]的伴奏声中行礼。了解这些程式的含义,掌握其中规律,对我们欣赏京剧艺术将会有很大帮助。京剧中的礼仪很多,限于篇幅,这里仅举几例,读者可举一反三。
君臣之礼
京剧里的大臣见皇帝(叫“见驾”)时,都是毕恭毕敬的。他们必须根据各自的官职级别,行跪拜之礼。身份地位较高的只跪一条腿(左腿微屈,向左前方斜跨一步,右腿跪地);有时不跪,只将左腿向左前方斜跨一步,躬身施礼;身份地位低的则要双膝跪地。行礼时要说:“臣某某见驾,吾皇万岁!”皇帝说:“卿家平身。”大臣说:“万万岁!”然后才能站起来,垂首侍立。皇帝若说:“赐坐”,大臣说“谢坐”,才能坐下。待事毕,皇帝下旨,对大臣说:“领旨下殿”,大臣说:“领旨!”或说:“遵旨”、“谢万岁”,才能下场。
京剧里常有“接旨”的场面。通常是从人向主人禀报:“启老爷,圣旨下!”接旨的大臣立刻命令下人:“香案接旨”(即设摆香案,迎接圣旨。香案即放置香炉的长桌),然后恭恭敬敬地迎接传旨的人。传旨人一般是太监或朝廷的钦命之臣。传旨人高喊:“圣旨下!”,大臣说“万岁!”马上跪下,身边的从人也随之跪其身后。等传旨人读完圣旨,说:“旨意读罢,望诏谢恩哪!”接旨的大臣要说:“万万岁!”起身接过圣旨,交给从人,说:“香案供奉”。接旨完毕,大臣把传旨人让到客位坐下,如果传旨人是太监,便说:“有劳公公捧旨前来,多受风霜之苦。”(如果传旨人是大臣,则称‘大人’)对方则答:“为国勤劳,何言辛苦”。有时传旨人不坐,只说:“有王命在身,不敢久停,告辞了”,随即下场。
居家的礼节
在家里,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子女见父(母)都要躬身施礼,说:“孩儿参见爹爹(母亲)。”女儿见母行礼,要两手松松地抱拳,重叠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做鞠躬的姿势,说:“母亲万福。”父(母)以手示意说:“罢了”,或说“我儿免礼”。儿女行完礼,要在一旁侍立,等父(母)说:“我儿一旁坐下”,儿女说:“谢坐”,或说:“孩儿告坐”,然后才能坐下,坐的姿势要规规矩矩。如果长辈吩咐晚辈做什么事,晚辈必须说“孩儿遵命”之类的话。临走的时候,晚辈要先说“孩儿告辞了”,行礼后,转身退下。如果长辈先行,晚辈要恭恭敬敬地说:“爹爹慢走”,或说“孩儿送母亲”。
在一些特殊情境下,比如母子久别重逢,晚辈要对长辈行跪拜之礼。例如《四郎探母》中,杨四郎在宋营见到分别十五年的老母佘太君时,就要跪拜叩首。如果晚辈违背了长辈的意愿,做了什么错事,惹了什么祸,或犯了罪,让长辈生气了,晚辈必须马上下跪,认错赔罪。
在家里,弟弟、妹妹见了哥哥要说:“ 参见兄长。” 儿媳见了公婆要躬身施礼,说:“参见公公(婆婆)。”妻子见了丈夫也要施礼,称呼一声“ 啊,官人!” 或称“老爷”;丈夫要还礼,说:“夫人免礼”,“请坐”。
主宾之礼
京剧里,主宾相见有比较固定的仪式。通常是客人未上场,先由从人或者在场的某个角色向主人通报,说“某某到”,主人说一声“有请”,乐队吹奏唢呐曲牌 [ 工 尺上 ],主人离座出迎。客人出场,宾主在台口相见,先向对方拱手打招呼,互致问候,寒暄一番,说一些客套话,比如说:“久违了”、“幸会”等等,说罢,二人同笑。主人说声:“请”,以手示意客人先行,客人还要谦让一下,然后客人在前,主人在后,做出虚拟的进门动作(因台上没有门)。有时主人说:“如此你我挽手而行”,二人并肩“进门”。“进门”之后,主人把客人让到客位(在主人座位的左方,即靠下场门的一侧)。宾主落座后,彼此还要说几句客气话。例如《铡美案》中,陈世美来到开封府落座后,包拯先说:“不知驸马驾到,未曾远迎,当面恕罪”,并做拱手的动作,陈世美边拱手边说:“岂敢,本官来得鲁莽,明公海涵。”
有时在一些比较正式、隆重的场合( 如会友、饮宴等),主客双方要同时背向观众,向衬幕打躬施礼。比如《群英会》中,周瑜和蒋干见面落座之前就这样行礼。《坐宫》中,铁镜公主知道了杨延辉的真实身份,夫妻“再把礼见”时,也是这样行礼。
如果主人宴请宾客,客人也要先说几句客气话,如“到此就要叨扰”之类。主人吩咐:“酒宴摆下”,乐队奏曲牌。常用的曲牌有唢呐曲牌[傍妆台]、[一枝花],笛子曲牌[山坡羊]、[春日景和]等。乐声止,主人端起酒杯对客人说:“请”,客人也拿起酒杯,说声“请”。饮完一杯,向对方亮一下杯底,说声:“干”。饮宴结束后,客人对主人说:“我要告辞了”,主人对从人说:“送客”,起身相送,客人拱手告别下场。在京剧里,朋友相处或与不熟识的人交往也要讲究礼节。如《姚期》里,姚期奉诏回朝,他的“亲密战友”马武敬酒送行,姚期念:“叨扰了!”接过酒杯,洒酒敬天地,唱三句[西皮快板],拱手上马。《武家坡》里,薛平贵向素不相识的邻居大嫂(此人不出场,只在幕后搭话,叫做“搭架子”)打听王宝钏的消息时,对着上场门说:“大嫂请了。”大嫂答应传话,薛平贵说:“有劳了。”(劳驾的意思)薛平贵说的这些话,和我们今天使用的礼貌语言“您好”、“谢谢”,意思是一样的。
官场及其他场合的一些礼仪
京剧中,官员之间、官民之间的礼仪更为严格,等级森严。下属见上司要低头下跪或躬身施礼,说“ 参见大人 ”。小官在大官面前要表现出十分敬畏的样子,低头、弯腰、垂手, 自称“下官”、“ 卑职 ”,大官说什么都要表示服从,说 “是”、“遵命”、“大人高见”、“多谢大人”。
大官要走了,小官必须起身相送,说:“送大人”,那大官通常是表情严肃地说一声:“免”,大摇大摆、威风凛凛地下场。如果是小官先行,必先躬身施礼说:“下官告退。”
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如升堂审案、钦差巡按理事,小官见大官要先报门,即通报自己的姓名,说:“报,下官某某告进!”然后用右手撩起左袍襟低头进见,大官昂然上座,两旁侍立的衙役口喊“ 堂威 ”,以示威严。如果大官让小官坐下,小官要先说:“ 谢座 ”。同级官员之间见面要行拱手礼,分别的时候要说声:“ 告辞了 ”,“请”,再拱手作别。
在京剧里,老百姓见官要下跪,说“参见老爷”,或者说“参见大人”。官老爷让“起来”才能站起来,还要说:“谢老爷”。对官老爷要俯首听命,官老爷喝令:“下去”,老百姓要说:“是”,然后行礼,低头下堂。
在表现军事题材的戏里,元帅升帐时也显得十分威严。元帅念完“ 引子 ”归座之前,要向两旁侍立的兵卒、将官扫视一下,兵卒、将官们要略躬身、低头,表示敬畏。大将见了元帅要躬身垂首,说:“参见元帅”,元帅说:“将军少礼”,或说“站立两厢”。大将问“元帅有何差遣”,元帅发令,大将接令后要说:“得令”。
表现发生在非汉民族地区或外族、外邦(如匈奴、辽、金、清)的故事戏里,有的角色行番礼。如《四郎探母》“回令”一场,铁镜公主给其母萧太后请安赔礼,请的是“蹲安”(身体缓缓下蹲,再起来);《大登殿》中,马达、江海行的也是一种番邦礼(左臂向左前方上举,如燕展翅,右腿向后斜踢)。
关于京剧舞台上的座次
京剧舞台上的座次(座位的顺序)有着严格的法则与规律。中国传统礼仪习惯以左为大,右为小,故戏曲舞台靠近下场门的区域称之为“大边”,靠近上场门的区域称之为“ 小边 ”。舞台的上场门一侧是主位,下场门一侧是客位。上场人物必须分宾主落座,客坐大边,主坐小边;每一方(主、客)若不止一人,则应按长幼尊卑区分主次,由里往外依次而坐(长者、尊者靠中间坐),不能乱坐。比如《群英会》“对火字”一场,诸葛亮是东吴的客人,坐大边,周瑜、鲁肃是东吴的主人,坐小边。周瑜是统帅,鲁肃是参谋,所以必须坐在周瑜的右侧。
如果没有客人在场,也要根据在场人物的长幼尊卑按顺序就座,长者、尊者居中,男左女右。比如夫妇同台,丈夫坐大边,妻子坐小边;如果是两代人同在场上,父母坐中间(父亲坐大边,母亲坐小边),子女晚辈坐两边。如果只有子(或女)一人在场,此人坐小边;如果兄弟(或姐妹)二人同时在场,则居长者坐大边,年纪小的坐小边;若有子、女多人同在场上,则男女分坐,男坐大边,女坐小边;同一侧的几个人再按年纪由里而外,依次而坐。
婚丧之礼
京剧舞台上表现婚丧嫁娶的礼仪比较简单,主要通过音乐、服饰、道具的色彩变化,制造出相应的环境气氛。比如表现娶亲、拜堂,台上用红色大帐、红色桌围椅帔,桌案上置红纱灯、红蜡烛台。新娘穿红帔,头上蒙的盖头是一块四方形的绣花红缎,四角缀有挂穗。新娘乘坐的花轿用轿帐来表示,一个轿夫双手高举用竹竿挑起的长方形红绸轿帐,新娘站在轿帐后面即表示上轿了。拜堂时,唢呐奏[工尺上]牌子,新娘由丫环搀扶着下轿,新郎身着红帔出迎。丑扮的傧相由上场门上场,先说几句与剧情有关、合辙押韵的吉祥话。比如《凤还巢》中朱焕然和程雪雁拜堂时,傧相念:“两家成婚配,夫唱要妇随;洞房花烛夜,才知谁是谁。”吉祥话说完之后高声念:“一拜天地!”新人同向外拜;傧相再念:“二拜高堂!”新人同向内拜;傧相再念:“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新郎、新娘对拜后双双下场。
如果是灵堂祭奠,台上的桌围椅帔均为白色,舞台正中上悬白色灵帐,上有“灵堂”二字,白地黑字,显得庄严肃穆。桌案上放香炉和一对涂银的烛台,蜡烛也是白色的;正中的灵牌上写“某某(死者)之位”。场面奏[哭皇天]曲牌,祭奠者身着孝服,头缠白绸条上场。祭奠人如果是死者的妻子或晚辈,必须拈香,跪拜;如果是死者的同辈,则站立行礼。礼毕往往要唱大段的[反二黄],以抒发人物的悲痛之情。
京剧中的这些礼仪,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侧面——重礼法,讲礼仪,等级森严,上下尊卑分明,长幼有序。这种礼法维护了古代的社会秩序达千年之久,其中有许多应当批判的东西,也有可以借鉴的东西。当今要建立和谐社会,难道不需要一种适应这种社会的礼仪吗?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古今同理,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做。
(摘自《凡人品戏——梨园花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