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历史剧中,梁冠华老师所饰演的朱高炽是一大亮点,看惯了梁冠华版的狄仁杰,这次角色的成功转型让影迷们纷纷惊叹,果然是老戏骨,没有让人失望。从演技上来说,梁冠华老师的表演确实无可挑剔,也确实将朱高炽这个历史人物演活了,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朱高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与剧中滑稽形象不同的是,朱高炽生性端庄沉静,言行识度,非常喜欢读书,虽然体态肥胖,但在年幼时曾经接受过正规的武术教育,但是由于后来的朱高炽喜静厌动,因此被朱元璋所喜爱,朱元璋打下天下后,因为对故太子朱标太过于信任和喜爱,在朱标去世后,一直按照朱标的影子想挑选一名儒雅文静的皇帝做大明的太平天子,因此他对性格端庄沉静的朱高炽颇有好感,但是其父朱棣却生性好武,对这位大腹便便、行动不便的儿子十分厌恶,反而对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十分信任,常常夸赞。
虽然在能征善战方面没有体现出太多的才能,但是在处理政务上却赢得了朱元璋的赞赏。朱元璋曾派朱高炽去检阅部队,然而朱高炽却很快回来报告,他解释说清晨太冷,士兵还未吃造反,检阅部队应等士兵吃完造反。朱元璋让其处理政务,朱高炽有条不紊,将文武奏折分开后,细致阅览,逐一禀告,让朱元璋颇为惊异。如果说在前期,朱高炽虽然有些亮点工作,但还足以体现出其能力,真正让朱高炽大放异彩的机会是朱棣起兵靖难之后。
朱棣起兵的消息传到南京,建文皇帝大惊,派大军围困北京城,而朱棣势单力薄,于是关键时刻便想拉宁王下水,希望能借到宁王的朵颜三卫,可以说此次北京保卫战是决定朱棣生死的关键一战,一旦北京被攻破,就等于端了朱棣的老巢,不仅功亏一篑,而且宁王很有可能将朱棣抓起来送到京城,以示忠心,然而在离开之前,朱棣却令朱高炽固守京城,朱棣对朱高炽并不抱太大的期望,自己生死未卜,又怎能寄希望于自己一个残废的儿子。
然而令朱棣惊讶的是朱高炽竟然抵抗住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的轮番进攻,朱棣成功将宁王拖下水后,返回京城,看到朱高炽后百感交集,也正是这场战争加上嫡长子的地位才为朱高炽奠定了雄厚的政治资本,确定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由此可见平时低调不爱张扬的朱高炽并非没有能力,而是腹有韬略,颇有见识,建文帝后来企图内部瓦解,多次遣派使者争取让朱高炽归顺朝廷,并许以封王的厚遇。
但是朱高炽却对父亲忠诚不渝,不仅从未打开建文皇帝送来的书信,反而原封不动将书信送给父亲。所以朱高炽还是非常有政治头脑的,朱棣虽然不喜欢这个儿子,但是他明白自己这个儿子对自己是非常忠诚的。此外,朱高炽还有一个无形的政治资本,那就是自己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天资聪颖,颇受爷爷朱棣的喜爱,因此朱棣最终下决心将大位传给朱高炽。
登基之后,朱高炽回顾多年来的艰辛生活,对曾经支持过自己的文官集团大加封赏,某次退朝之后,他拉着杨士奇、杨溥的手痛哭失声,这是作为皇帝对臣子最高的信任了,对于曾经一再陷害自己的弟弟朱高煦,在他登基之后也并未翻旧账,不仅增加了朱高煦的亲王俸禄,而且对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多有封赏,然而可惜的是朱高煦始终对这个哥哥没有任何好感,从未向朱高炽认过错。
此外在对待建文遗臣方面,朱高炽能赦免尽皆赦免,不仅放回了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惨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使得明王朝内部的矛盾得以缓解。从这一点上来看朱高炽心地仁厚,具备了太平盛世君王的基本素质。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朱高炽都是大明最佳继承人。
可惜朱高炽即位之后仅仅一年便去世了,若非朱高炽早逝,或许凭借朱高炽的才能必定会开创出一片盛世伟业,可惜历史再也没给他机会,在经历了宫廷的尔虞我诈之后,朱高炽终于走到了人生尽头,在去世之前,朱高炽还曾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将京城搬回南京,朱高炽并不喜欢北京,也不喜欢北上征伐,另外修建北京宫殿的各项费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大明财政开支,然而这一想法还未来得及实施,朱高炽便去世了。
公元1425年5月29日,这位一生多难的皇帝猝死于宫中,终年47岁,朱高炽的丧事十分简朴,但却有七位妃子自愿为其殉葬,可见朱高炽的人望之高。朱高炽虽然仅仅即位一年,但是史书对其评价极高,正因为朱高炽施以仁政,才为大明王朝十一年的仁宣之治开了一个好头,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