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86版《西游记》的总导演杨洁与世长辞,网上一片哀悼之声,经典犹在,斯人溘然离世,真教人心里不是滋味。
只是,哀悼之余,将杨洁生前的独孤与寂寞与身后的掌声与鲜花对比,多少显得有些违和。纵然,幕后工作人员的默默无闻是他们的宿命,但西游30年,人们记住了师徒四人乃至一个个其他演员,而杨洁去世的时候,大家才想起她才是《西游记》的最大功臣,现实未免过于残酷。
戏里的取经四人组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至西天,戏外的杨洁顶着各方压力用6年的时间克服艰难险阻,她像剧中的孙悟空一样—固执、倔强,用信念支撑自己拍完这部旷世名著。
一、经费不足杨洁53岁那年,央视给了她一个艰巨的任务—把《西游记》搬上荧屏,并拨给了她200万的资金。
虽然这笔金额在当时看来是巨额,但在实际操作中根本不够,剧组只有一台老式摄像机,不能同时进行多角度拍摄。记得该剧播出后,日本NHK电视台曾采访杨洁:“《西游记》的镜头多变,用了几台摄像机”。
“一台”,杨洁的回答让外国友人无法相信,可事实上,就是这么一架摄像机化腐朽为神奇。
王崇秋是《西游记》唯一的摄像师,他也是杨洁的爱人,他支持妻子,也尽力配合妻子。
因为没有长焦镜头,摄影师必须要跟着演员跑,杨洁则跟着监视器跑。比如,“智激美猴王”中公主骑马追兔子的戏码,王崇秋扛着笨重的摄像机一路小跑,摄影助理抬着监视器,杨洁指挥技术员抱着录像机,最后大家累得半死,兔子还溜了,只能重新再来。
夫妻俩为了拍《西游记》吃了很多苦,王崇秋被砸晕过,还被马蝇叮过,因此一度患上白癜风;杨洁不知道什么叫三维动画,所以她带着全组走南闯北,从张家界到九华山,就为了把“游”字做到。
山路崎岖,一行人一般扛着设备就出发了;上山后有时还吃不上饭,杨洁就准备好干粮。
实景拍摄没有那么齐全的保护措施,杨洁有一次差点跌入悬崖。
至于特效,由于国内彼时连特效应用是什么都不知道,杨洁也没有影片可以参考,她只好启用“土办法”。
比如孙悟空与妖精对打,杨洁就请来体工队的运动员,让他们在蹦床上表演,然后把背景换成蓝天。
一人身兼三职—导演、编剧、剪辑,杨洁跟主要演员一样每集80元。即便经费不足,她在艺术上坚决不让步,为了追求完美的艺术表达效果,她跟领导吵过、闹过,还结下过“梁子”。
西游剧组的演员常笑称杨洁就像个如来佛,有她在,组内的人心就定了。
但杨洁用行动告诉我们,她是一个不屈的“孙猴子”。许镜清为《西游记》作的曲突破常规,既有电声,又有古典和弦,杨导很满意,她说:“作曲人的名气不重要,只要合适就行”。
那首经典的《女儿情》,虽是许镜清的作品,但也是杨洁的力作。据许镜请回忆,《女儿情》的原版歌词不是现在这样,杨导一句一句地修改,改到最后完全是她的作品了。
边拍边播的模式,此曲一出,台里的领导指责不断,他们说:“四大名著的音乐应该用民族的音乐,加入电声简直不伦不类”。
为了维护许镜清,杨洁立马写下一份义正言辞的信件,她说我是《西游记》的导演,领导应该信任我,请不要干预艺术创作。
事实证明,杨洁的选择是正确的,《西游记》的一系列音乐—《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序曲》等都已经成为了影坛名曲。
孙悟空敢做敢言被压在五指山下,杨洁敢做敢为自然也饱受非议。
“几年才拍11集(88年才播完25集),那么多钱,杨洁该不会私吞了吧,带着剧组全国各地跑,怕不是游山玩水”。流言传开后被挑事者添油加醋,央视立刻成立了专项调查组,想要看看“她是不是在玩?”。
结果到了剧组才发现—拍《西游记》真心不容易。每拍完一集,只有主演回北京招待所休息,而导演杨洁开始重新物色演员、安排服装事宜,王崇秋则帮助妻子剪片,忙得晕头转向,剧务李诚儒看不下去常常过来照顾杨、王二人的女儿。
台里了解到情况后加拨了100万,可没多久,央视下令停拍《西游记》,原因是没钱了。
做事哪里能半途而废,杨洁为此到处筹钱,好不容易“化缘”来300万(工程局拨款)还是不够拍,最后只能砍掉5集。
多年后,杨洁在采访中表示《西游记》是自己心中的痛,自己不敢看、不愿看。
孙悟空直言不讳、法术高强被众神忌惮,杨洁耿直有能力,也免不了被人不喜。
《西游记》播出后火遍大江南北,演员们享受着鲜花与掌声,而她却不是“西游剧组的人”了。从不被看好到收获好评,《西游记》的成功无疑打了某些人的脸,再加上三位主演的告状,杨洁的剧组领导权被“解除”。
在自传《敢问路在何方》中,杨洁首次吐露心声,将盛传的“不和”事件摊在台面,她说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何成了“罪人”?
很多宝贵的剧照、物料、道具全部被运走,杨洁已然无权干预此事,孤傲的她跟领导大吵了一架,随后再也不去“演出组”了(《西游记》剧组各地巡演),甘愿被世人遗忘。
现在,我们怀念杨洁,感谢她为《西游记》付出的一切,而那些是是非非早就成过眼云烟,但大家不该忘却这部伟大作品背后体现的匠人精神,杨洁式的导演值得被所有观众铭记。
斯人虽已去,86版《西游记》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