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宋亚鲁“大学生毕业炸油条”“本科生摆摊卖水”……每逢招聘季来临,总少不了几条这样的新闻“冲撞”大家眼球眼下,又是招聘的季节,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95后已经开始工作了?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95后已经开始工作了
□ 本报记者 宋亚鲁
“大学生毕业炸油条”“本科生摆摊卖水”……每逢招聘季来临,总少不了几条这样的新闻“冲撞”大家眼球。眼下,又是招聘的季节。
. 就业,没那么简单。它从不单是一种经济行为,作出从业选择,是在自我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引导下,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看一看这几个年轻人的选择,听一听他们关于工作的开心与烦恼。
更多选择更多可能
22岁的素素,开办文化工作室已经到了第四个年头。这家员工不足5人,业务范围却涵盖了艺人经纪、体育经纪、广播剧、配音等多个领域的小公司,在某些圈子已颇有名气。即将大学毕业,素素表示,“方向没错,肯定要继续做呀”。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样的文化元素相互碰撞,让素素的故事成为可能。近年来,部分年轻人在就业时的表现,有些“不同寻常”:有人辞掉稳定工作去新兴行业,当起主播、时尚买手、电竞人员或者付费咨询师;有人毕业后直奔传统甚至冷门行业,摆地摊、养猪、种菜、搞小龙虾养殖;有人沉迷于画画成为自由职业者;有人没想好要做什么索性选择“慢就业”先旅游散散心……
愈发包容的社会文化,为年轻人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就业氛围,职业平等在这届年轻人身上得到了彻底的贯彻。他们懂得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多元化选择,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渠道和观念。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开始追随内心的声音,试图用兴趣和热爱为未来指路。
天津某大学2020届毕业生小景目前赋闲在家,从小对音乐敏感的她梦想成为一名编曲师。为此,她正在筹划去北京学习乐理课程。同时,她积极向国内各家音乐机构和平台投递简历,希望先以实习生的身份去慢慢接近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对于那些喜欢研究小众领域文化的年轻人而言,就业这件事也可以充满理想主义“泡泡”。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工作,良好稳定的正向反馈,让工作变得“舒服”,甚至还会因沉浸其中而产生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拥有1128万粉丝的微博知名星座博主“陶白白Sensei”,曾分享过自己的就业故事。2016年大学毕业后进入珠海一家研究所工作,仅半天时间就觉出“自己来错了地方”,之后“疯狂看招聘投简历”,半年后辞职去了一家与星座有关的网红孵化工作室。他感慨,如果当初没离开,自己将会“过着一种没有希望的生活”。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催生出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态,涌现出一大批新兴职业,这给了年轻一代更多的职业选项。QQ浏览器大数据《95后的就业观》显示,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的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得票率最高的是主播和网红,其次是声优、化妆师、Coser(角色扮演)和游戏测评师。
“面包”是重要因素
不同以往,现在的年轻人在求职伊始,便把薪酬列为择业的重要衡量标准。
一份来自复旦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与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显示,2020年大学生择业标准更加理性务实:对收入的重视和期待在提高;就业回流体制内趋势明显;持续青睐大城市就业。
大学生日益重视工作收入。数据显示,在评价一项工作的好坏时,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中,排在前四位的是“发展空间”“收入”“能力提升”和“个人兴趣”。2020年“收入”的排位从之前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所占比重从11.8%上升到17.5%。
与市场经济一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就业时,他们不避讳谈钱,不掩饰物欲,渴望积累财富。同时,疫情期间生活暂停的经历,也加强了他们对“收入”的看重。这同样也解释了,疫情过后大学生就业态度呈现出多方面愿意妥协,但在薪酬待遇上不愿妥协的原因。
大学毕业生方悦对这点表示认同。疫情对方悦影响很大,以前她从未觉得钱如此重要,但去年三月份找工作时,她直接将“工资及福利待遇”作为了衡量工作好坏的首要因素。“我学会计的,连同五险一金共8000元和到手8000元差的可是很多啊!”
同时根据调查,在理想的就业去向方面,偏好体制内就业(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大学生比例为42.9%,占比较高。
最近两年,大学生就业回流体制内趋势明显。去年8月,引发热议的新闻“杭州市余杭区招聘了一批清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到街道工作”,也可从侧面反映出这种趋势。疫情对于社会经济的冲击,更加凸显了体制内工作的相对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观更加现实、理智、成熟,开始关注工作的稳定性,降低风险系数。
斜杠,平衡之法
方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及她在网络上看到一位年轻人的分享。他一边频频跳槽换工作,一边自责,因为他的追求本是“一生只做一件事”。还看到一位女生,为了自己的经纪人梦,她几乎跑遍北京朝阳区找娱乐公司,最终却拒绝了唯一的offer——工资太低了,根本养不活北漂的她。
“这两个年轻人的故事,矛盾么?荒诞么?”方悦笑着说,现实就是有些矛盾和荒诞。第一个年轻人想通过跳槽来找到“值得做一生的事”,但当他有这个想法时,他就已经失败了,他的追求与实现路径不能共存。女孩没有被偌大的朝阳区难住,却被现实打败了。
“你觉得理想与现实还能兼顾吗?”
张畅说:“能!”张畅是谁?一个很早就能平衡现实与理想的文字工作者,同时痴迷画画。她说:“在我眼里,目前只有两类人能兼顾理想与现实,一类是‘斜杠青年’,一类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理想工作的人,但这个很难。”张畅虽然年龄不大,却是一个有着近十年“杠龄”的“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一群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可以享受多元工作体验的人。“其实就是有个舍不得放弃的爱好,但我又有稳定的工作,手心手背都是肉,就得都揣着。”张畅擅长画头像和给书画插图,在同好圈里,她的画通常被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她也感到满意,这种正向反馈会消解掉她在文字工作中产生的不愉快。
年轻人大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对待求职更是慎之又慎,希望工作能够平衡自己多方面所需。
说到底,工作是人与世界的一种连接。找到一个准确的连接点,人和世界的“能量”就会互通。通过工作,人会感受并吸收来自于外界的“能量”,世界也因吸收了人的“能量”有所改变。这是人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一个不准确,或者不够准确的连接点,就不会有此种效果。而那个准确的连接点,就是一份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观察年轻人的就业观不难发现,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评判一份工作,还是从理想出发选择一份工作,大家无非是想选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就业观念不断与时俱进,人们大可以多去尝试和体验不同的工作。幸运的话,那个准确的连接点,说不定就在眼前。
作者:宋亚鲁
来源: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