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张炎良 摄
红星新闻记者|张炎良
编辑|官莉 张莉
一张小小的清单,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改变。
2013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一系列对外开放的制度创新随之而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当时多数国人没有听过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陈波,曾作为专家参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前期方案规划研究。在他看来,发轫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让我们国家市场更加开放。“负面清单”已成为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措施,对我国对内、外资的投资管理体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
方案诞生背后
数次“大修”,曾担心放开不一定管得住
如何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积极探索,通过试点先行,建立一个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是2013年上海面临的一个课题。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陈波
当年从海外学成归来,在上海一所高校任教的陈波,因参加过PECC(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讨论,对国外自贸区有相当研究,成为最早一批参与自贸区咨询研讨的专家之一。
随后,上海方面开始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制定《上海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总体方案》。
陈波回忆,当年关于上海自贸试验区方案的讨论激烈,总体方案前后经过了数次“大修”。
他介绍,当年总体方案的争论包括:开放到何种程度?当时有些部委认为方案中的开放程度难以达到,哪怕是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也不能做。此外,还有些部委担心“放得开”不一定“管得住”,监管风险大。同时,上海方面一开始希望自贸区能有部分“政策洼地”,即在限定区域内享受一些免税的便利和优势,但国家其实希望的是自贸区先行先试,做好“制度高地”。
最终,经过中央的大力推动和上海的努力创新,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方案终于在2013年9月正式公布。至此,中央层面高瞻远瞩,自上而下推动扩大开放,通过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步伐正式迈出。
2
负面清单“瘦身”
从190到27,条文数越少开放度越大
2013年8月30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会议决定,上海自贸试验区将暂停部分涉外资法律。该决定从2013年10月1日起实行;一个月后的9月3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公布。
陈波介绍,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本质是一套法律,授权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独立尝试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如同一块实验田,引领着我们国家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2013版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列出18个门类,89个大类,419个中类,1069个小类,190条管理措施。对于列入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试验区将按照原有办法进行管理;而对于未列入清单的外商投资一般项目,则将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把项目的核准制改为备案制,把原来合同章程的审批改为备案管理。企业最快4天可以拿到营业执照、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等。“法无禁止即可为”,负面清单制度让自贸区内的外商投资简化了程序,放开了手脚,提升了效率。
2013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颁布一年后,新版清单内容就缩减至139条,调整率达26.8%。此后,让“负面清单”短些、再短些,一直是自贸试验区在投资管理制度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负面清单”制度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后,也逐步向全国推开。
↑《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 截图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文数从2013版的190条,缩减至2021年版的27条。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深化制造业开放,实现了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同时,还包括在自贸试验区探索放宽服务业准入,提高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精准度,优化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等多项变化。
“负面清单条文数越少,意味着越开放。”陈波介绍,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文数从190条到27条,9年减少了近9成,目前仅次于条文数最少的美国,比日本还少。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
3
临港新片区企业:
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直接受益者
上海,可以说只是一个“起点”。
数年间,中国自贸区先后6次扩容,总数增至21个,分布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东至江浙沪、西至四川陕西,从沿海到内陆,跨越东中西区域。
2019年8月,上海自贸试验区再次扩圈,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公布,引发上海扩大开放的又一次热潮。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在众多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受访者供图
“作为中国不断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直接受益者,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临港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临港切实践行着上海将市场评价作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作为第一感受的核心营商政策。”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制造高级总监宋钢说。
宋钢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临港持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营造稳定公平营商环境的各项实际举措下,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这不仅为经济稳定增长跃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带来了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专注于无人机赋能领域的星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早在2017年便落户临港。其联合创始人钱茂冬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临港新片区从成立伊始,就被赋予了更大改革自主权。上海发布50条特殊支持政策,明确提到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重点项目优先在新片区布局。
“临港有着直径6公里、高200米的两块低空通航飞行空域,对于无人机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别的地方难以比拟的优势。”钱茂冬表示,临港新片区已逐渐形成了较好的产业集聚效应。近年来,片区内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领域的入驻企业、研测环境以及应用场景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对于星逻而言,临港地区无人机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善,无人机生态圈的建立让我们足不出临港就能与很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建立快捷可靠的联系,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行业解决方案。”
4
勇担先行先试重任
对标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
除了企业的红利,还有个人感受。
特斯拉企业综合事务高级经理谷雨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选择来位于临港的特斯拉工作,不仅给她带来有竞争力的薪酬、高标准缴纳的公积金、养老保险计划和财务规划,每一位员工还有可能成为特斯拉股东,和业务发展密切配合。
谷雨介绍,特斯拉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支持下,与在临港的高校合作,对员工开展学历提升计划。结合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员工量身定制了课程规划,用结合生产班次开设平行班的方式送教入企,不仅全面解决了员工的工学矛盾,更是在交通、就餐等后勤问题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物力。“企业和园区从员工的薪酬福利,到个人家庭的关怀,都下足了功夫。”谷雨说。
2022年8月8日,在中共上海市委举行的“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表示,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在众多方面取得突破:如投资自由方面,全国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商业理财公司、首家跨国金融集团独资的金融科技公司等一批项目率先落地临港新片区。资金自由方面,在全国率先试点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户、率先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一次性外债登记等。人员从业自由方面,全面推进移民政策实践基地建设,率先探索口岸电子签证实施机制,先行先试更加便利、更加开放的外籍人才长期及永久居留政策。
在陈波看来,从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进行外商投资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建立起一套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开始,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证照分离”“一网通办”“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等一系列构建高标准、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已成为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措施,对我国对内、外资的投资管理体制产生重大深远影响。
陈波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贸区作为对外开放的高地,要勇担先行先试重任,对标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目前仍有差距的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尽快高效地进行压力测试。同时,自贸区要承担为我国在新经济业态全球合作中,探索中国规则、发出中国声音的重任。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