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闺蜜失恋了,我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去安慰她。’
‘没想到,她说这是最后一次和我聊天。’
‘我真的特别不理解,她是不是因为失恋受刺激了?’
我看着对话框里接连发来的消息,回了句:‘能跟我说说你们怎么聊的吗?’
‘他们俩人一直关系都不错,就是最近同居了,鸡毛蒜皮的事就出来了,比如谁做饭、谁刷碗、谁晚上声音大吵到对方了,久而久之争吵越来越多,就分手了,于是我就想起了我的前男友,就和她说男的都这样,我之前的那对象不也是吗?同居以后连袜子都不自己洗了,说都住一起了,不就是一家人了吗?谁洗都一样,但凭什么我洗啊。’
‘然后呢,你们又说什么了?’我回道。
‘她就说她自己和我这个情况不一样,她对象没让她洗袜子,她俩平时是因为鸡毛蒜皮,她也特别讨厌她对象总是半夜不睡觉玩游戏,我一看这不和我一样吗?我那个前对象也是总玩游戏啊,就和她说,咱俩情况差不多,我理解你,男的就这样,特别喜欢玩游戏,可能你别管那么多会好一些。’
‘之后你们又说什么了?’看到这其实我就差不多知道了为什么她们两个人会有矛盾。
‘她就挺生气的,语气里都带出来了,因为我俩是语音的,她跟我说她对象那天说好了会去接她,但是他对象最后没去,她自己在原地等了一个半小时,对方手机也不接,于是她一生气就去朋友家睡了,没回家,转天他俩就吵到了分手,我一听就赶紧回了句,我能体会你的感受,但是这事吧,也许你对象也有苦衷呢?所以我也挺理解他的,毕竟自己的对象一晚上不回家,那他能不多想吗?能不担心吗?能不生气吗?我说完这话之后,她好久没给我回,我问了几句你还在吗?她给我来句咱俩从今天开始别说话了。你说她是不是有病?本来就是安慰她,跟我撒什么气?’
这位给我发消息诉苦的人叫沫沫,看完她的话后,我也跟着回了句:‘我能体会你现在的感受,但是我也很理解你闺蜜。’
发过去没一会儿,她就给我回了一句,‘你这话说得我有点生气,你里外都不得罪啊。’
‘所以,你的闺蜜是不是也和你现在有一样的想法?她和你诉苦时,最希望的是你的共情而不是共鸣。’
‘啥意思?’她回问。
其实这两个词也是我最近才区分开的,以前一直觉得它们之间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共情是从对方的角度去看去想去思考,这其中尽量不夹杂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去讨论问题,能区分现在的自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感受。
共鸣是在和对方聊天中有了‘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的想法,从而把话题转向了自己,开始诉说自己的事,或者用自己的感受去评价对方的事,有时候很可能会变成自己在诉苦而忽略了对方。
沫沫在和闺蜜聊天的时候,很显然就是共鸣了对方而不是共情对方,她想起了自己的前对象,吐槽自己的前对象,把自己的事和闺蜜的事混为一谈,并且在对方诉苦的时候开启了诉苦自己的模式,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加在了闺蜜的身上,比如那句可能你别管那么多就会好一些。
或许这是她想对自己说的,但沫沫在无意识中对闺蜜说了,自然会造成闺蜜的不悦。
闺蜜也许会想:这是我的事,你怎么老说你自己呢?你要不管是你的事,你凭什么让我别管?
于是冲突点就出来了,沫沫觉得自己听了闺蜜的诉苦也‘共情’了她,并提供了办法,对方应该会好一些,但这个‘应该如此’是沫沫的想法,而不是闺蜜的想法。
这里就不得不说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规则,比如这个‘应该如此’,一旦带着‘应该如此’这个想法去安慰人,就很容易也为对方设一个限制,认为对方也‘应该’和自己有一样的‘应该如此’的想法,于是两个人的聊天就变成了‘应该如此’的聊天,而不是一场倾听诉苦、解决烦心事的聊天。
所以我认为要跳出‘应该如此’这个想法,而是变成‘我希望你如此’。
还有‘我体谅你,但我也理解他。’这句话看似很理性,但在对方想和你诉苦时,这句话就像是在和对方说‘其实你也有很多不对的地方’,对方本来就很烦躁了,你再来上这么一句话,岂不是‘火上浇油’。
有人会说,理性跟对方讲道理才是最好的办法,不然对方会越来越生气,自己变成‘出气筒’怎么办?这里不能忽视的一个点就是:对方是来和你诉苦的,而不是来听道理的。
如果不想让自己当出气筒,第一就是尽早和对方表明自己并不是个会倾听的人,第二就是共情。
只有选择和与你诉苦的人站在同一条线上,抛开自己的思维,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共情,才能找到真正的帮助对方解决办法,把‘你应该如何’变成‘我希望你如何’,事情能更好的完满解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