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隐秘的使命》系列节目,讲述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中共上海秘密电台发报员李白的故事。在1948年12月30日深夜,李白向中央情报部电台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后,被捕入狱,英勇就义。那么当天深夜,在西柏坡接收李白电报的报务员又经历了什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经国家安全部批准,当天的报务员李康将首次面对我们的镜头,为我们解密“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的真实故事。
在国家安全部档案馆,珍藏着一份中央情报部电台《逐日工作报告表》,上边清晰记载了1948年12月30日,李白烈士被捕当晚,中央情报部电台与李白电台“峰台”的最后通联情况。
△1948年12月30日中央情报部电台《逐日工作报告表》
记录显示,当天零点到2点20分,中央电台共抄收4份电报,发出1份电报。
泛黄的档案页上,值班人“将安”两个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据考证,“将”正是当晚中央电台的上机报务员李康将,“安”是那天的实习报务员。
李康将:我叫李康将,我是1956年入党的,65年党龄了。当时我被派到(中央)军委电台,后来派到总台(党台),(负责)联络隐蔽战线上电报业务。
73年前那天夜里发生的事,成为李康将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作为中央情报部电台报务员,她一直负责和上海“峰台”进行联络,对战友娴熟的发报手法,再熟悉不过。
李康将:李白电台,经常跟他联系,收收发发那样的。他的手法,因为联络久了就比较熟悉了。比方说他规定的是什么样一个频道,比方说三十六点几,他不准确的在那个台上(出现),在频率的周围,我有时候就可以把他找到。
李康将说,为了让她能够将电码一次性抄收准确,李白每次发报时速度都很慢。可是那天夜里,李白像往常一样发报过程中,却突然加快了速度。
李康将:(那天)联络通了以后他就给我发报,我就收报。发报的当中他突然停了,而且打出无线电用语的信号,就是说等一等,那我就等。等了半天也没出来给我发信号,等了一会儿他又匆匆忙忙地发一个无线电用语的信号,就是说再见了,滴滴滴答滴答,就是再见了,很匆忙的。
△中央情报部电台与李白电台“峰台”最后通联情况
身在电波这头的李康将并不知道李白发生了什么,只能如实地记录下当天对方失联的情况。
“峰台”失联以后,李康将按照中央情报部的指示,在1948年12月31日至1949年1月22日,按照约定的联络时间,每天零点至1点15分,坚持守听李白的电波,但均未听到。1月23日起停止守听。
那天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后来,党中央从上海的地下党组织了解到,李白夫妇被捕,“峰台”被破。“再见”两字,成为李白一生忠诚无悔、心向光明的真实绝笔。
△李白和妻子裘慧英
党的隐蔽战线是一条极为特殊的战线,而秘密电台在党的情报保卫工作中至关重要。电波两头,李白和李康将就像左耳和右耳,密切协作,却难以见面。
因为工作纪律,他们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李康将看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才了解了多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和她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是怎样英勇无畏,又付出了多大牺牲。
李康将:感到很难过,很痛心,真的太可惜了。如果我有机会能够见到他,我的确是想跟他亲切地握手、拥抱,表示我对他的怀念。我能有这样一个战友,能够跟他在一起,为党的事业抄啊写啊,不容易的。
现年93岁高龄、65年党龄的李康将,当年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报务员。她长期从事党的无线电台工作,直到1985年从国家安全部离休。
△李康将
李康将之所以走上这条隐姓埋名的革命道路,离不开党的培养和革命家庭的熏陶。她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中共优秀情报人员,姨母、著名左翼作家关露,受党组织派遣,先后打入汪伪特务总部76号和日本特务机关主办的刊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情报工作。
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有的像李白这样因特殊原因被人知晓,而更多人一生坚守、默默奉献,名字被永远尘封在历史中。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给健在的党龄达到50周年、一贯表现良好的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国家安全部庄严举行仪式,向李康将等老党员颁发纪念章。
△国家安全部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李康将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李康将:我觉得非常高兴、荣幸,我从到革命队伍以后,都是党教育培育我的,把我培养成现在这样一个战士。党发给我一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我不能看作仅是给我个人发的,而是在一条战线上,一起工作的战友们,就等于代表他们了。我想看到党更加繁荣昌盛。(总台央视记者 王莉 范月鸣 李志贵)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