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里有这样一段话:“奴才老爷、太太常说:‘将来到了婆婆家可怎么好!’姑娘说的更好,说:‘难道婆婆家是雇了人去作活不成?’奴才们背地里还怄姑娘不害羞”。侠女十三妹幼年时提到婆家不知害羞,多年后仍被提及,视为异事。
普通的少女,会像《金锁记》里的写的:“我们做姑娘的时候,一声提起婆婆家,来不迭的躲开了”,如果不知回避,就会被骂为:“死不要脸的丫头,竖着耳朵听呢!这话是你听得的吗?”
也许你会说,黛玉和宝琴的对话,并没有涉及婚事啊。嘿,那是你没有看懂黛玉的话。
从诗稿的来历开始说起:在宝琴八岁那年,跟父亲在海边,遇到了十五岁的真真国女孩子,于是宝琴的父亲托人请她“写了一张字,就写的是他作的诗”——带着女儿,求得女孩子的诗作墨宝,按照惯例应该是给女儿收藏吧?
这张诗稿,是宝琴的私人收藏,所以宝玉一听到有这件事,就向宝琴要求:“好妹妹,你拿出来我瞧瞧。”
但是前面,并没有人知道有外国人的诗,也没有人问起,反而是宝琴主动提起来的。如果一有人要求,马上拿出来,未免有炫耀之嫌。所以宝琴轻轻推托:“在南京收着呢,此时那里去取来?”想滑过去。
宝玉听了失望,但黛玉不肯放过,马上说:“我知道你这一来,你的这些东西未必放在家里”。这里强调“你这一来”,什么是“你这一来”?
薛蝌与宝琴进京,公开的理由是“送妹发嫁”,当然要带着宝琴的嫁妆。而宝琴的私人珍藏,也就是黛玉所说的“你的这些东西”,当然会作为嫁妆的一部分,所以“未必放在家里”,实际意思是“肯定不会放在家里”。
谁都忽略了宝琴进京待嫁这个理由,所以会忽略宝琴一定会带着诗稿这个事实。当黛玉点出这一点,虽然没有明说,却暗示了“待嫁”这个理由,宝琴只能脸红、只能“低头微笑不语”以对了。
但是,这里有个小小的悖论:别人会忘记宝琴待嫁,因为她毕竟太年轻、甚至是年幼,可宝琴自己怎么可能忘记?
因为宝琴兄妹进京的真正目的,并不是“送妹发嫁”这么简单。
关于宝琴进京的真正目的,或者不如说,是薛蝌进京的真正目的,作品中并没有点明,却有许多的暗示。不过,这是另一篇文章,我们在这里就不赘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