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万一拾起金子的人是个瞎子,再耀目的光彩也没有了被欣赏的机会。一个人的失败有太多的原因,其中“运气”是最让人感到遗憾的,连“诗圣”杜甫都没有逃开糟糕“运气”的影响。
杜甫不是没有参加过科举,他的文章也被皇帝赏识,但偏偏就是差了那么点运气。
提起杜甫,或许很多人就会想到“贫困潦倒”这样的字眼,这实在是一种偏见。杜甫的贫苦是后来的事情,他也曾经是个“少爷”,出身和家世都很不错。
杜甫出身“京兆杜氏”,这是一个始自汉代的名门望族,魏晋南北朝以来,文武两方面都赫赫有名,在隋唐时期更是出了九位宰相,其中杜如晦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杜甫家学渊博,其祖父杜审言进士及第,名列“文章四友”,更是格律诗的奠基者,在当时非常有名气,被陈子昂、苏颋、宋之问等人推崇,其才气深受武则天赏识。杜甫对自己的祖父很崇拜,受其影响很深。
而杜甫本人可以说是一个勤奋的神童,七岁便能写诗,志向远大,在当时也非常有名气。或许是因为祖上出过不少名将,杜甫的身体素质也很好,他在诗里回忆少年之时,说自己“健如黄犊走复来”、“一日上树能千回”。
优渥的家庭条件,使得杜甫结交了很多名士,也见了很多世面,比如五六岁的时候看过公孙大娘的剑舞,还曾听过李龟年的歌声,欣赏过吴道子的画,甚至一些年长的社会名士都屈尊来拜访他。
于是,公元736年,24岁的杜甫在洛阳参加了第一次科举进士考试,但并没有考中,这也是正常现象,毕竟唐朝科举里进士科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一次两次考不中都是常事。但杜甫三十五岁的那一年,在长安又参加了一次科举,依然落榜,这就让他十分焦虑了起来。
事实证明,也正是这一次特殊的科举考试,让杜甫之后的仕宦生涯变得极为坎坷。
公元747年,唐玄宗发出了诏令,令天下“通一艺者”皆可到长安应试,这是一次皇帝临时召开的特殊的附加考试,杜甫对此非常重视。他在第一次落第之后漫游南北,结交名士,也积累了不错的名声,所以他认为不论是自己的才学还是名望,都够条件高中皇榜了。
然而,这一次的主考官正是当朝宰相李林甫,这是一个在整部历史中都臭名昭著的奸相,其在位19年,闭塞言路,排斥忠良,是酿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
他为了防止新的贤才入仕威胁其相权,“败坏”其声名,也为了迎合唐玄宗盛世之下的虚荣心,没有录取任何一个参加这次恩科的士子。
他给唐玄宗的答复是:野无遗贤!
“野无遗贤”是圣王治世的征兆,李林甫以此为借口,既让唐玄宗感到高兴,同时也宣判了参与这次考试的学子们仕途的终结。只要李林甫在位一天,这些学子就不可能得到重用,不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
但杜甫似乎并没有认清这一现实,他在之后的三四年中不断地奔走于达官贵人的门庭,希望得到自荐的机会,这也就是所谓的“干谒”,但效果都不理想。直到公元750年的冬天,唐玄宗要在次年正月举行祭祀,杜甫趁机向皇帝献上了《三大礼赋》。
唐玄宗看到了这三篇赋文非常高兴,也很赏识杜甫的才学,于是命其“待制集贤院”。杜甫以为这是其仕途的开始,但却没有想到,主试者仍为李林甫,在他的干预下,杜甫依然没得到任何的官职。
然而,更大的“霉运”还在前面等着杜甫。
“献赋”失败之后,杜甫在长安又困守了四年,他对宰相之子、驸马张垍的“干谒”终于起了一点作用,鉴于其“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等吹捧的诗句,杜甫得到了一个“河西尉”的小官。
但杜甫对此并不满意,表达了诸如“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等意愿,于是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大概就是一个仓库管理员的小官。这一年是公元755年,杜甫44岁,为生计所迫,不得不接受并前去赴任。
听到公元755年这一个特殊的时期,或许很多人就已经明白了,就在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了。玄宗西逃,肃宗即位,杜甫秉持着忠臣之志,安顿了家人之后,便只身北上投奔新朝廷,但却不幸被叛军俘虏。
说来也令人唏嘘,杜甫唯一的幸运是其官职太小,小到连叛军都不屑于对他囚禁,这才给了他出逃的机会。杜甫终于趁乱来到了唐肃宗的身边,面见了天子,得到了一个“左拾遗”的官职,这也是其“杜拾遗”称呼的由来。“左拾遗”官职虽不大,但地位不低,常在皇帝身边。
然而更为可悲的是,杜甫担任“左拾遗”不到一年便被贬职,因为他主动地卷入了一场风波之中。
话说,当时宰相房绾家里有一个琴师受贿,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最后闹得唐肃宗要罢免其宰相之位。这件事情明眼人都知道非常不合理,琴师受贿只不过是一个由头罢了,真正的缘由就是,房绾一直极力主张接回唐玄宗,让唐肃宗很难堪。大家差不多都懂了,所以都不敢说话,但偏偏杜甫不懂。
杜甫指出了这件事情的不合理之处,也就是琴师受贿不应该如此重罚宰相,这就捅破了窗户纸,使得大家都没办法继续“装”下去了。唐肃宗见到这个小小的“左拾遗”竟然敢坏其好事,本来是想杀了他的,但又因为杜甫身为言官,确实有此职能,再加上其他人求情,就小小惩戒了一番,希望他能领悟圣意。
可惜的是,杜甫非但没能揣摩清楚唐肃宗真正的意图,反而再次上书和皇帝掰扯“宰相与琴师”的道理,使得龙颜震怒,寻了个由头将其贬为了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很多名篇,像“三吏三别”就是其赴华州的路上根据所见所闻而创作的。
然而,杜甫的这个“华州司功参军”也没有做多久,关中大旱,工资也发不下来,再加上他目睹了太多的黑暗现实,于是索性辞官,去成都投奔了好友严武。著名的“浣花草堂”,也就是“杜甫草堂”即在此时建立起来。
严武镇守蜀中,表荐杜甫作自己的参谋,官职就是“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所称的“杜工部”就由此而来。这一年是公元764年。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随着严武的去世,杜甫再次失业,开始了蜀中漂泊的岁月。生活上的贫困与心灵上的困顿,让杜甫形成了一段创作上的高峰期,近三成的诗作都是在短短两年间写成,其中就包括了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
这一阶段的杜甫就更符合现代人心中的形象了,贫困交加,百病缠身,颠沛流离了五年之久,在公元770年的一个冬天于一艘小舟中长逝,时年59岁。
杜甫的死因其实到现在都是一个谜,最常见的说法是染病而亡,而更为凄惨的记载却是,杜甫困于洪水许久都未曾进食,获救后又骤然吃了太多的酒肉,一夕之间便消化不良而死。
一代“诗圣”,何其悲催。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