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逐渐繁荣的中国电影之中,关于“城市英雄”的主题很少。警匪对决的影像大部分来自香港,其中黑帮警匪电影《古惑仔》曾经风靡一时,而后电影《无间道》系列作品又大获人心。以上这些关注城市底层、动荡的情法系列作品重新建构了警民关系的思想理念,它以含有“城市英雄”的欲望为原动力,以一种理想的除恶方式为整合形式。无疑,让内地去接受黑帮分子的暴力合法化纯粹是幻想。但是怎么才能引导观众去理解环境的不平衡和生存的改变,这是一个比较伤脑的事情。
即将在本月22日上映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改变了这方面的尴尬局面,这部作品不仅有着高人气的演员阵容,也是由大IP原创作品改编的电影。电影原著小说的作者本身是邢警学院的老师,接触过大量的犯罪案件,因此角本内容较为拓实。在电影没上映之前,相信很多人看到过关于各类城市犯罪的题材的小说。但是把小说想象化转换成电视视觉化非常不容易的。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以一线城市为电影叙事的空间,从警局的专业化犯罪心理室开始,递进式推演犯罪过程的情况,暗示了主角方木的身份和相应的定位,描绘出了作为警察的日常。电影通过第一个案件显示了凶手的性格,给观众展示了两类角色的差异,一个生活在阳光下,一个躲在阴暗角落。在后面的三个情节案件中逐渐指向了百姓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素。方木在一开始侦破案件时,对罪犯有思想预设,但后面的案件开始脱控。无论是精致利已的律师,还是碰瓷的老太太都有社会群体的共性,当这种共性和个性发生矛盾,你就不能简单顺着犯罪侦察思路去走,尤其是这种犯罪对象有着明显与众不同的暴力欲念。这个过程就像一个无尽休的万花筒,推翻常态,看似平静的城市每天都有各种不定安因素。
最近发生的社会事件“江歌案”特别轰动。留学生刘鑫因分手而遭到前男友的纠缠,当江歌为好友刘鑫去解围,却遭到了刘鑫前男友陈世锋的杀害。正当江歌身负重伤的时候,被好友刘鑫关在门外。她失去了生的机会。她死后,刘鑫躲了起来,陈世锋没有道歉,只剩江母一个人苦苦追寻真相。难道一个风光年华的女孩为帮助好友的代价就是如此悲惨?这种凌驾于法律之外的道德观让人崩溃,失望。人们恨不得让刘鑫和陈世锋双双判处死刑,相信如果有人真这么做,是会赢得一部分群体的赞同。然而实际上,这样做可以吗?不可以!情理是情理,法理是法理。我们要做的是为正义呐喊,并且从这些悲剧进一步认清世界。当然“江歌案”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还有很多没有成为热点的案子只能是一道暗影了。就如《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的这四个案子,如果不是江亚试图重新定义“英雄主义”,这些细碎的道德败坏伤害就会长期存在热闹之中。
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这部电影中,江亚沦为残暴的杀人犯,一方面是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想象作祟,企图以暴制暴平息缺失的公正,另一方面是他长期以来压抑的童年阴影造成了性格扭曲。镜头下,江亚一面是为爱照顾植物人女友的暖男;另一面是藏尸鞭尸父亲泄愤的暴躁狂。他自己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上帝与恶魔。他一边审视审判别人,一面执行道德惩罚,他脑海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恶行,他深深以为自己是以“城市英雄”的形象,他自己任命自己是城市的救赎者。他这种痛苦不仅是向外的世界,也包含了内向世界的探索。让他终于幡然醒悟的是:最终没能逃掉法网的制裁。也只有他真正到了命运被审判的时候,他才知道他以前犯下的种种暴力是毫无英雄美学的。这个时候,我又想江歌母亲说过的哪句话:“只有一个人面临着生命的代价时,他才知道生命的可贵。”
相比于高潮的部分,江亚与方木的智斗与体斗,电影的感人地方也挺多。尤其是方木以身为饵去获得江亚的真实犯罪记录,让人心颤。我想很多观众反复在问:“值得吗,值得吗?”是的,当凶手一开始离你很远的时候,你感觉到的是犯罪;当凶手离你很近的时候,你感觉到的是不安。当凶手已经强大到走在你面前,你无法坐以待毙。本着好人不能死的和谐环境,电影以happy ending为结局。但实际上,我相信现实中的警察所面临的“主体与对象”比这还残酷,能否逃生的结局是不容乐观的。电影结尾,方木说:“以暴制暴,信仰暴力就会失衡。”是的,尽管正义有时会跌入深渊,正义有时会迟到,但我们仍然要留一条路给“正义”。
这部电影从不仅是一部犯罪题材电影,也是具有现实感的电影,比风靡全球的奥特曼真实,我相信生活中肯定有方木这样的人存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是本年度最温暖接地气的犯罪大片,不仅有英雄情怀,还有普通人的“城市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