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二舅”的故事在网上刷屏,很多人直呼治愈了自己的精神内耗。
二舅人生里遭遇的苦难,随便拎出来一件都能压垮现代的人,但是二舅却在贫瘠的人生里开出了最美的花朵,令人赞叹、敬仰。
而现代的人,明明生活已经比任何时代都丰富,但是精神疾病却比任何时候都普遍。
其实,纠结和坦然完全就在一念之间,关键在于心态的转变。
当心态变了,一切都顺了。
有人说,很怀念那个分房、分配工作的年代,那时候虽然物质不富裕,但是每个人都发自内心的幸福。
之所以我们会觉得那时幸福感比较高,多半因为那是一个平均分配的年代。
每人都一样,就不会有落差;大家都相同,就不会有攀比。
现在的人都很焦虑,大学同学已经结婚了,亲戚的孩子已经买房了,公司的同事已经升职了,而自己仿佛什么都没有。
一旦进入攀比的心态,别人的成功就会变成你痛苦的根源,让人无限烦恼与焦虑。
莫泊桑说:“人如果能坚定自己内心所想,不攀比,不盲从,不被他人影响,一门心思过好自己的日子,就会快乐许多。”
要知道每个人出身、天赋、能力值、因果业力都不一样,这样的对比简直徒增烦恼,毫无意义。
停止攀比之心,才能拨去眼前的浮云,把时间花在找寻生命的意义,实现自身的价值上。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种人。
他们喜欢展示自己的生活,豪华的房子、名贵的奢侈品、精致不俗的生活,甚至有的人宁愿负债,也要活给别人看。
别人无关紧要的看法,都会造成自己的风吹草动。
在别人的眼光中,他们逐渐迷失自己,为了成为别人眼里的样子,自己却疲惫不堪。
当然,也有人被动接受周围人的意愿。
比如:上学时,他们上的是父母期待的大学;工作后,找的是周围人期待的工作;结婚时,选择的是父母点头的恋人。
他们违背自己的内心,听从外界的声音,只为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其实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这种心态,会让我们在别人的目光中身心俱疲,也在别人的期待中痛苦不堪。
曾经看到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为别人表演的人生,太空洞了;活给自己看,才叫活着。”
当一个人意识到:世界是自己的,跟别人毫无关系,我们才会明白,人这辈子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摒弃任何人的眼光,活出真正想要的人生。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明明工作不是自己的差错,却将所有问题推给自己?
明明分手不是自己的原因,却总是责怪自己不够好?
要是我再仔细一点就不会出问题了,要是我再温柔一点他就不会离开我了。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习惯性后悔、愧疚、指责,甚至攻击自己,在这种负面的情绪中,人也变得萎靡不振,内耗严重。
习惯性自责,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攻击。
我们责怪自己不够好,缺乏力量,能量不够,要是足够强大,说不定一切都会不一样了。
事实真是如此吗?
有些事即使你再仔细,疏漏一样会出现;有些人即使你再好,他们还是会离开。
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根本就不在你。
没必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更无需用过程的差错拷问自己。
看清这一点,我们才能用正确的心态面对问题,做出改变。
身边有一个朋友,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他的要求有多严格呢?
比如,他正在写一篇文章,快要交稿了,编辑问他写到哪里了,他理直气壮地回答,开头还没写出来。
编辑大惊失色,他大言不惭:“我在想一个惊艳绝伦的开头。”
令人彻底无语:等想出来,那到什么时候。
在完美主义的要求下,他自己过得并不轻松。
他经常给自己定一个极高的目标,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当这件事无法达成,他就会自我怀疑,认为这是一种失败和耻辱。
在不切实际的高标准下,他的情绪内耗极其严重。
作为一个正常人,失败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失败了从中总结经验,每个人都是这样一步步走向更好的自己。
当一个人用完美主义来要求自己的时候,如果没有做到完美,那就是垃圾,完全没有包容自己的中间地带。
这样责难自己,除了伤害自己,其他徒劳无益。
改掉完美主义的高标准,第一步就是清晰认识自己。
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所在,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允许与接纳自己的不成功,如此才能将自己从完美主义中解放出来。
负能量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有一种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往坏的方向想,然后掉入自己的坏情绪里。
曾经遇见一位负能量爆棚的朋友。
整个人显得丧气十足,聊天的时候,她不断地诉说自己的遭遇,同事如何差劲,上司如何傻X,公司如何抠搜,总之在她眼里所有人都很差劲。
回到家里看着老公也很不爽,觉得老公没有上进心,孩子在学校也经常惹事,她觉得自己没一件事顺心。
她沉浸在“受害者”的思维里不能自拔,觉得每个人都让她很痛苦。
但是真的让她辞职,她又有很多理由,不愿意改变环境,也不愿意改变自己,只能满身负能量,并且把这股情绪传递给遇见的人。
后来,她遇见一位心理医生,医生让她写下老公、儿子、同事、领导的优点。
刚开始她还很抗拒,一想起他们,情绪就变得很激动,后来平静下心细细去发现,居然也能从他们身上发现优点。
她脸上的表情也不再是一脸怨怼,而是平静祥和。
当她回去不再一脸忧伤,儿子居然夸奖“妈妈今天好美”。
转变心态后,她才发现,保持正面的情绪,生活原来这么爽。
豆瓣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组叫做“我们都是拖延症”。
因为小组成员都是拖延症重度患者,相约一起摆脱拖延,所以成立这个小组。
迄今为止,小组成员已经突破225000多人,可见拖延症患者之多。
拖延的事情也是大同小异,比如:
还有一个星期就要交论文了,还迟迟没有开始;
工作快到截止日期了,才终于开始慌张地开始行动。
这样的结果就是工作总是容易出现纰漏。
其实,拖延的习惯并没有多少快感,反而因为最后期限的一天天到来感到无比焦虑。
拖延症最后陷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越是不想去做,就越拖延,越拖延就越焦虑,越焦虑,最后拖到最后一刻。
最后的结果也总是差强人意。
停止拖延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停止焦虑,立即去做。
行动是让人免除情绪干扰最好的办法,而且人的情绪也会在行动的过程得到释放。
最后的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成功,那就是努力后的应得;如果失败,那就是尽力后的无悔。
可如果是拖延,不仅要承受前期的焦虑,最后还要承受失败的懊悔。
心力都浪费在情绪旋涡里,做事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是最令人痛苦的?
有一个回答深入人心:空虚无聊,找不到人生的目标。
的确如此。
整日无所事事的人,要么把时间浪费在低级享乐上,要么杂念丛生,烦扰缠身,庸人自扰。
纵欲的结果是伤害身体,心废的结果是抑郁消沉。
空虚的生活令人消磨意志,充实的生活才充满意义。
曾有一位佛门师父,名叫大智,在外游历二十年,终于决定回到原来的寺院。
当他进门的时候,弟子竟然不认识了。
原因是,二十年过去,他竟然像出发前一样姿仪未改,充满活力。
弟子很是不解,请教师父:“您这20年怎么过的呢?怎么不见您衰老?”
师父微微一笑,为这位小弟子解惑:
“这20年,我过得很充实,每天讲学、说法、写字,和你在外游学一样开心。精力充沛,思维不退。”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毫无意义的,但就是无数个渺小的目标,串联起了我们的一生。
寻找每天活着的意义,充实地活着,才不算枉费此生。
生而为人,我们无法避免情绪内耗的侵袭。
情绪内耗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无法打败它,任其俘虏,耽溺其中,无法自拔。
每一次情绪问题,都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机会,每种情绪背后,都藏着一个真实的自己。
一旦我们找到情绪的来由,就能找到情绪的解药。
不要逃避,更不要惧怕,我们要正视它,接纳它,才能真正地与之握手言和。
这才是停止内耗,最根本的办法。
点个【在看】,愿你停止情绪的内耗,掌控自己的人生,拥有自在的生活。
作者 | 苏善书,不会讲道理,只会说故事。
图片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