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的重臣,但准确来说的话,张廷玉的职业巅峰应该是在雍正时期。当时的雍正手下能臣虽然也不少,但实际他所倚靠的还是只有这两个,一个是满人代表“鄂尔泰”,一个便是汉人代表“张廷玉”。而雍正在临终之前也给了他们最后的殊荣,就是让他们能“配享太庙”。当然了,两人都是雍正的重臣,还是铁哥们,好基友,配享太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但是相比之下的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按理来说,曾国藩也算是国家的大功臣,他不仅组建了湘军,还消灭了太平军,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清帝国的统一,但为何他就不能配享太庙呢?要知道,曾国藩的名声比起张廷玉和鄂尔泰来,还是比较大的!
雍正帝——剧照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弄清楚什么叫做“太庙”。
所谓“太庙”,其实就指的是封建帝王的“家庙”,也叫“宗庙”。最早的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一般的皇亲贵族是不能享受这个待遇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之下,也是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的。所以,在古代,能够在死后配享太庙是无限光荣的事情。
而我们上文所说的张廷玉和鄂尔泰成功地实现了这一愿望。但是曾国藩却没有得到这一殊荣。
那么问题来了张廷玉为何会得到配享太庙的资格呢?
张廷玉——剧照张廷玉,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二十八岁就考中了进士。他的父亲张英是清朝有名的大学士。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张廷玉的背景还是相当不错的,从上小学开始,就有家学渊源;当了官以后,老爸还天天指点他,教他点朝廷政治的玩法;再加上自己天赋异禀,一看就有大臣之相。在他的这些优势,几乎就给了大清王朝量身定制了这么一个宰相的种子。所以在他三十五岁这一年,便被康熙看上了,康熙说:来我身边当秘书吧!便给他封了个官,叫“直南书房”。
当然了,虽然张廷玉在康熙时期深得康熙重用,但是其官职并不大,巅峰时候不过只是一个侍郎,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副部级官员。
我们在上文也说了,张廷玉真正飞黄腾达的时候,是在雍正当政的时候。雍正一继位便给了他个礼部尚书,一下子就升到了正部级。但是雍正并不让他去礼部上班,而是将他留在身边,“暂襄政务”。
所以在雍正执政的这十三年当中,张廷玉就一直充当了雍正的大秘书。既然是雍正的近臣,官职自然没的说,比如说首席军机大臣,又是保和殿大学士,又挂了太保衔,然后还分管吏部和户部。要知道,礼部和户部是当时六部之中最重要的两个部门,一个管人事,一个管钱财。所以,自然张廷玉的地位也就高了。
此外,张廷玉和雍正的“私交”还非常好。当然了,这是清朝皇帝的传统,喜欢作秀,所以雍正经常就会制造出一些非常带有戏剧化的情境,让史官和近臣们传扬出去,让别人知道这样的“君臣关系”处得是如此的和谐。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张廷玉之所以能够配享太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和雍正的关系。因为即便是再铁的关系,如果他本人没有一点真才实学的话,那同样也得被淘汰出局。那张廷玉有什么本事能够得到这样的宠信呢?
什么清廉,不贪污不受贿,不养小三这些基本的我们就不说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张廷玉这个人非常的勤奋而且还很能干。我们知道,雍正是清朝为数不多的铁腕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十分勤奋,每日批奏折要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睡觉。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巨大的工作是不太现实的,更别说只有雍正一人来做了,所以他就需要一个十分能干的人在身边帮衬他一下。
于是,张廷玉的作用便显现出来了。比如雍正想给某位大臣发个折子,但是又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便“胡乱”地说了一些,可张廷玉就是能读懂雍正的意思,很快便将奏折给写了出来。每次雍正一看,就会高兴地说到:这就是我的意思,立刻发出去。如此的才思敏捷,文笔超凡不得不让人折服!
此外,张廷玉还十分勤奋。他一共当了五十多年官,单是执掌军机处就有二十四年之久,每天坚持天还没亮就去上班,很晚才回来。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记忆力非常之强,不管你是封疆大吏还是底下比较小的官僚,每一个人的籍贯、出身、履历、干得怎么样,他都了然于胸。真的可以称得上是雍正帝的“度娘”。
当然了,这些都是一些表面上的实力,虽然它很重要,但却不是皇帝喜欢你的最坚实的理由。那么最坚实的理由是什么呢?
那就是他不从来不和皇帝争夺“后世之名”。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很多名臣之所以没有好下场,其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太喜欢表现自己,总是在跟皇帝争夺“后世之名”。
面对这样一个如此优秀的人,雍正帝怎能不青眼有加,怎能不给自己的这个好基友配享太庙的荣誉呢?
反观曾国藩,他虽然是晚清时候的重臣,慈禧母子的“守护神”,但是他所拥有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军权。虽说清朝是一个中央集权特别严重的王朝,当时就当时历史背景来看,慈禧仍旧不会太过偏执于曾国藩,有戒心倒是很可能的。虽说曾国藩是文臣,但准确的来说,他应该是一位儒将。而张廷玉是个彻彻底底的文臣,所以我想,恐怕也是出于这一层的考虑。
最后便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后世之名”了。这一点,我不多说你也很清楚了。所以综上便是张廷玉为何能配享太庙,而曾国藩不能配享太庙的原因!
参考文献:
《清史稿》
白寿彝-《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