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国内电影有一个最无聊的档期的话可能就要数每年的9月份了,刚刚过去的暑期档余温还没有消散,还没有到来的十一档又遥遥无期,基本上每年会选在这个档期里上映的电影都可以概括为“本来就对票房没有什么信心随时准备甩锅档期”的那种类型。就比如贾科长的这一部《江湖儿女》。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社会闲散人员aka黑社会老大的女人巧巧,因为非法持有枪支并卷入帮派械斗被判入狱。因为没怎么读过书又受到了太多琼瑶剧的毒害,出狱后仍然一厢情愿的认为五年没来看过自己的黑道大哥斌斌和自己之间一定有点什么感天动地的羁绊,于是千里寻“夫”未果还被现实狠狠的打脸,心灰意冷之际回到家乡干起了打家劫舍...咳...聚众赌博的营生。
江湖这个概念可以说算得上是中国人很独有的一种情结了,但事实上这种情结是不是真的真实存在也并不可考,人们对于江湖这个概念的认知实际上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
狭义上的江湖是豪侠和盗匪活跃的舞台,区别于压抑黑暗的庙堂权谋以及平淡如水的市井生活,江湖是一个无论生老病死都会被套上一层令人头晕目眩的浪漫主义光晕的地方。
如果把江湖这个概念做一个宽泛的理解的话,其实就像《武林外传》里面所说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这个词在这里成为了人类社会交际空间的代名词,有人的地方就有勾心斗角,就有人情冷暖。
贾樟柯导演的这部《江湖儿女》在我看来正处于高于狭义却又没有完全宽泛开来的状态里。片中的男女主人公斌斌和巧巧在影片的前半段可以说是很典型的那种被武侠小说和老港片个洗了脑的人,总是喜欢把自己想象成《古惑仔》里面的陈浩南,带着兄弟拜关公,隔三差五给哥们平事儿,说起来好像一个个都是义薄云天的好汉,但实际上不过就是一群仗势欺人的地痞而已。这种low到爆炸的气息在廖凡饰演的斌斌带着一伙兄弟在ktv里喝“五湖四海”那场戏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乱七八糟的各种酒兑在也不知道前一天有没有人洗过脚的搪瓷脸盆里,让人们看到了葬爱家族的干部们长大后的英姿。
而在赵涛饰演的巧巧出狱之后,面对着时间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这个时候巧巧当年所熟悉的那一套江湖规矩绝大部分已经不顶用了,这个时候她必须要做出选择,是改变自己去适应更加广义的江湖规则,还是回到她的小县城里去,回到那个她熟悉,却实际上早就已经不存在的幻想江湖里去。在影片里最后的事实是她又回到了当年他和斌斌混迹的那个县城里,她浅尝辄止的接触过更加广义的江湖,但她根本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适应,只能回到自己舒适区里,在这个她自己幻想出来的义气江湖中继续做她自己的大姐大。
当然我在看完这部《江湖儿女》之后对于贾樟柯导演电影的态度依旧和我之前看《天注定》看《山河故人》之后的反应一样,完全喜欢不起来。一方面可能是我真的生活的离贾樟柯导演每每执着于刻画的那个变迁的时代太过遥远了,以至于我很难在不去查阅大量背景资料的前提下从贾樟柯导演这一部部故事性奇差的片子里找到共鸣。而贾导的片子可以说从《三峡好人》开始核心的主题基本也没怎么变过,说来说去无非也就是“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炮灰”,在你主题如此一成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你不在叙事技巧或是拍摄手法上做出一些创新的话,那你还怎么说服观众把情感投射到这部片子里来呢?
这一部《江湖儿女》的前半段虽然仍然用了大量的贾樟柯导演早就已经用烂了的那些符号和标志,比如昏黄的歌舞厅、下岗的职工、破落的厂房,但从拍摄手法上却和之前的贾樟柯是有明显的区别的,给你一种“诶哟,好像导演这次是想表达一下不太一样的东西哦”的感觉。结果到了影片的后半段导演矛头一转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个用了十几年的腔调里,又是一波符号的大规模堆砌,叙事却比《山河故人》还要拖沓。
这部电影让人很难喜欢起来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我对于贾樟柯电影一直以来都很难不喜欢的原因,是导演经常为了实现目的而忽略剧情和人物动机的合理性。全片最关键的一场戏,影响到几乎所有主要角色之后人生走向的一场戏,就是廖凡饰演的斌斌在路边被小流氓围殴时赵涛饰演的巧巧下车开枪解围的那一场戏。斌斌,作为一个社团里靠靠勇斗狠上位的角色,还没有像二爷那样洗白身子退出江湖呢,出门身边居然就只有司机一个小弟,面对着对面来势汹汹的一群小地痞不抄家伙空手上去送死也就算了,本身人就少还非得坐在车里等到司机被打个半死才肯下车?抗日神剧都不敢这么拍贾樟柯导演您设计这么漏洞百出的一个情节作为影片前半段的高潮您就不觉得寒碜么?
当然了除了这些个剧情上的问题,我对这部片子有一些偏见还有一些别的场外因素,就是我真的没法get到贾导的夫人赵涛女士这个石膏脸的演技有什么好看的,真的请您理解虽然花瓶演员值得抵制,但确实有的观众就是没有办法欣赏大妈脸啊。
而且您是跟您老婆有仇么怎么每次都一定要把她的造型设计的那么雷人呢?照理说国内喜欢拍自己老婆的导演也不在少数,你看陈凯歌拍陈红,仙气逼人;姜文拍周韵,潇洒灵动;徐峥拍桃红,雍容华贵;您拍您老婆,木乃伊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