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宗法制度的社会,一个人作为一个合格的主君,要获得别人的追随,除了自身出色的能力,魄力和实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有儿子,让大家明白跟随你不仅自己能荣华富贵,后世子孙也能安居乐业。刘备作为一个主君,能力很棒,也笼络了一大批人,可惜早年一直没有子嗣,这不仅是刘备的问题,也是他麾下重臣的问题,直到后来小妾甘夫人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刘禅,小名阿斗。
刘禅一出生就屡遭坎坷,当时的刘备在刘表麾下,驻扎在新野,小小县城,还偶尔发兵曹操,这对于刘备来说是自己志向实现必经之路,但是曹操则认为这是挑衅,必须灭了他,于是纠结兵马,乘着打刘备顺带发兵荆州,刘备本来还指望刘表抗衡抗衡,结果刘表病逝,荆州局势瞬间失控,刘备只能仓皇逃窜,本着多年的原则,裹挟了十来万百姓自以为安全,带着精兵就跑了。自己的夫人,咳咳,刘备也没怎么想起来,直到手下人提醒,公子刘禅和他们在一起,刘备慌了,自己戎马半生,已经四十了才只有一个儿子,也可能唯一一个,怎么能出事儿,虽然是曹操的五千虎豹骑,但是刘备比刘邦讲义气一点(可能刘邦儿子多,没必要),派出赵云,张飞等人携带少量骑兵寻找,也算是刘禅命好,这一战赵云一战成名,长坂坡往来冲杀,乱军中救出了刘禅,在张飞掩护下逃离,赵云因此一战成名。
按说刘禅从小遭遇这种事儿,以后刘备会认真保护好他了吧。怎么说,可能命运坎坷的人一辈子都坎坷,随后赤壁之战爆发,孙刘联盟,打赢了之后,刘备向孙权借荆州,作为盟约就娶了孙权妹妹孙尚香。当时刘备的后宫甘夫人和糜夫人都在长坂坡乱军中战死了,所以刘备这时候除了背景强大的孙夫人,就是荆州氏族向夫人了。向夫人肯定不放心让她照顾刘禅,就把刘禅拜托给了孙夫人。要说孙尚香也是尽心竭力扶养刘禅,但是因为孙权的关系,注定她只能孤独终老,不可能有儿子,所以刘禅就是她全部的寄托了。可惜事情的发展往往会让这个女人为难。
之后的刘备决心谋取益州,就出发去和刘璋会谈了,孙权着急想夺回荆州,就派人假传信息说吴夫人病重,想见孙尚香,孙尚香一听就要回去,孙权唆使手下人说把刘禅也带上,孙尚香没有多想,带着就走,结果让赵云遇到了,赵云当然不能拦着孙尚香回去,但是刘禅不能走啊,刘备就这么一个儿子,去了东吴岂不是受制于人,于是双方在江边对峙,赵云作为一个护卫,也不好太过分,只能护着刘禅,看着船向江东行走,这时候幸亏张飞得到消息,过来和孙尚香理论,最后孙尚香归吴,刘禅留下。差点就成为人质了,可以说是饱经磨难,按理说这刘禅之后应该一鸣惊人了吧?
并没有,从小没有母亲教导,父亲忙于征战,也没什么时间管他,刘禅一个人自由自在的慢慢长大,直到刘备夺取益州,攻取汉中,自立为王,刘禅封为世子,后来刘备称帝,刘禅成为了太子,太子就不能和以前一样了,就要学习刘艺了,刘备虽然指派了人教导他,却很少亲自教导,贪玩的刘禅自然没切实学习到什么。直到蜀汉一夜变天,刘备夷陵之战惨败而归,在白帝城病重,把刘禅和诸葛亮叫到了白帝城。
这个时候的刘备病入膏肓,看着大儿子(这个时候已经有几个儿子)和诸葛亮,刘禅出生最早,有关羽,张飞等人支持,更是张飞的女婿,虽然没什么出色的地方,但是也很听话,刘备自然顺其自然嫡长子继承。但是刘禅还小,蜀国新败,吴魏虎视眈眈,顾命大臣必须有,也只能是诸葛亮,刘备不愧是做戏高手,临死前都把诸葛亮路封死,让刘禅喊他尚父,确保蜀汉江山。刘禅看着这个中年谋臣,明白自己确实需要他的辅助,当着父亲的面磕头,之后不久,便继位了。
刘禅继位后果然各方虎视眈眈,南蛮和当地郡守勾结反叛,魏国更是虎视眈眈,重任落到了诸葛亮身上,他派出雄兵防御曹魏,同时和孙吴修复关系,之后亲征叛军,扫平了后方,这个时候的刘禅平平无奇,朝堂上一切事情取决于诸葛亮,他就是象征性存在,之后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六出祁山,最终病死五丈原,蜀国再次内乱,魏延被杀,杨仪率军回到成都,这个时候蜀汉军方人物是诸葛亮的弟子姜维,政务是诸葛亮指定的蒋宛,还有国舅吴壹。这时候刘禅开始亲政,毕竟姜维和诸葛亮还是有差距的,而且刘禅年龄也大了。
刘禅亲政后也没有什么大毛病,处理起来四平八稳,对外交好吴国和少数民族,对内轻徭薄赋,同时平衡各方势力,不得不说,中规中矩还是当的上的。随后他的第一手妙棋来了,魏国发生政变,司马懿夺权,贵族夏侯霸(夏侯渊儿子,张飞夫人夏侯娟弟弟)前来投奔,刘禅派人前去接应,双方和睦会谈。随后蜀国朝廷讨论认为司马懿篡权后可以发兵进攻魏国,姜维开始了九伐中原,可惜影响力还不如诸葛亮,被困在汉中出不去。这个时候的刘禅宠幸宦官黄皓,姜维请求把黄皓杀了,刘禅不允许,这个时候又内斗,姜维本身作为降将就有问题,又多次战败,无奈之下只能躲到汉中屯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已经到了后期,连年征战也让百姓不厌其烦。魏国已经积蓄了庞大的军事潜力,于是发兵讨伐蜀国,邓艾,钟会兵发汉中,在对峙,邓艾绕道阴平关,偷袭蜀国,结果蜀国疏于防范,很快成都被围困。这个时候大家都认为可以一战,毕竟姜维十几万大军还在汉中,成都也有几万士卒,可刘禅决心投降。这是一个让后人议论纷纷的决定,赞同者认为刘禅心怀天下,不忍心百姓战乱而投降,而否仁者认为刘禅贪生怕死,毁灭蜀国江山。
这确实难以定论,反正刘禅投降了,姜维想反间级被识破后自杀,蜀国灭亡。如果以为刘禅的故事到此结束,那就想的简单了,这位皇帝被司马炎接到了长安,封为安乐侯,偶尔也会喊他一起吃饭啥的嘲讽嘲讽他。有一次正好宴会上是来自蜀国的歌姬,司马炎就问他想不想蜀国啊。“此间乐,不知蜀”。那些大臣一开始怕他回答错误,这样回答后又偷偷抹眼泪。搞不懂那些大臣到底在想什么,留名吗?投降就是他们极力劝说的啊。可能这就是政治吧。
刘禅呢,每天也不多想,甚至比司马炎还多活了几年,很多人就这个乐不思蜀讨论,认为刘禅的聪明,我觉得并非如此吧。可能刘禅就是一个聪明一些,又有些率真的小孩心性吧。认为打不过就投降,丝毫不管大臣的建议,既然投降了,就安安稳稳在长安呆着,想什么蜀国呢?或许只有这样不去多想的人才能多活几年吧。也不知道刘备和诸葛亮知道后什么感想,可能后悔当年长坂坡救他了吧。
后来啊,刘禅成了废物的代名词,哪朝皇帝亡国就说他像刘禅,结果呢?李钰,孟旭,陈叔包林林总总,灭国之君多的很,却再也没有像他这样活的长久的了,可能,心宽体胖?谁又知晓。只能说,他没有到达长辈的预期罢了,不过,没有达到的,何止他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