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们把《论语》第一篇定位为“学而篇”,说它是没有意义的,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因为孔子最主要的就是“正名”。
第一篇的意义,说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习。要学习,首先要有目标,要有方向,不可以乱学。一个人学得正确,对自己有益;学得不正确,自然是害的。
所以,《论语》第一篇应该正名为“学天篇”,第一篇第一句正名为“学天时习之”。
那么,天不会说话,我们学天什么呢?天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时,这个时是最重要的,所以叫“学天时”。
“学天时”,后面一个逗号,然后“习之”,这才真的是孔老夫子的本事,字字珠玑。
意思是,做人不管职位高低,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按照自然的规律,找到做人做事的方向。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才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总是述而不作。其实述而不作,准确的应该是述天不作。
孔子只是老老实实地把天所垂之象引申、推广,他没有任何自己的创作。宇宙只有一样东西,叫自然,自然就是天。
孔子只是透过“人”合“天”的方式,把人事问题与自然现象合起来告诉众人。
他从自然天道寻找人类行为的合理途径,用模拟万物的形态和事理来辅导众人,告诉我们敬天、事天、顺天走正道,自然万事亨通。
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大家普遍解释为,人家不了解我、不认识我,我一点儿都不生气。其实,这句话起码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人家不认识你,不知道你有多伟大,不知道你有多大贡献,但是你一点不生气,一点不高兴都没有,不就是一位品德修养良好的君子吗?这就叫做平常心。
“这种人连我都不认识,是不是没有读书呀”,你这样想,心里会不愉快。凡是生怨,凡是生恨,凡是发脾气,其实最大的受害者是自己。
第二层,关键在那个“人”字上,更值得我们注意。
我有抱负,我有能力,我很想为人民服务,可惜有钱有势的人,没有看上我,他不让我有发挥的机会,我也不生气。这样解释才有意义。
“人”这个字,是指特定的人,不是说一般的人。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4,cao'w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从字面意思理解,孔子将女子和小人并列,称两者“难养”,难以相处,这也是被后世解读最多的意思。
也因此,《论语》的这番言论成了很多人指责孔子有轻视妇女的思想在内。实际上,是我们解读有误。
这里的“女”以前是加三点水的,应该是“唯汝子与小人难养也”。
孔子教书教得很生气,就说你们这些家伙跟小人一样,最难养了。这跟女人有什么关系?孔子本来就是这么讲的。
在古代,这个“汝”,就是“你”的意思,后来的人抄着抄着就把偏旁抄没了,就成了女子。
这造成了两千年来大家争辩不休,还通通把这个账推给孔老夫子,其实他是最冤枉的。
敬鬼神而远之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为,对于鬼神要不理睬,不得罪,对他客客气气的,但是绝不亲近。
其实这句话,起码有三层意思:
第一,孔子是在提示我们:鬼神都在我们的心中。
第二,拜鬼神的时候,看你的心怎么转。发出神的念力,所拜的就是神;发出鬼的念力,所拜的立即转化为鬼。
第三,要敬神而远鬼。人向上提升,可以成神;向下沉沦,那就必然为鬼。鬼也不可怕,只要转念向上,同样可以修成神。这当中的要诀,便是凭良心为社会人群服务。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知过能改,有些人却不知过错,或者明知过错也不能改?关键在于这个人的品德修养。
品德良好的,鬼神不忍心袖手旁观,所以热心指点他,促使其知过即改。品德修养不好的人,和鬼神不可能有感通,不能够获得及时的指点,因此不知改过。
孔子用道德修养来打通幽冥世界和人生的界限,对鬼神采取“似有若无,似无若有”的“亦即亦离”心态,借由鬼神的感通来提高生人的自律。
鬼神不论存在与否,我们“敬而远之”,实在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5,朝闻道,夕死可矣很多人解释成早上听到道理,晚上死了也心甘情愿。其实不是。
这里的“朝”“夕”,并不是时间的距离,而是马上的意思。“闻道”也不表示听到道理或是听懂道理那么简单。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道”是天下太平的意思。
孔子所日夜思念、天天以身作则教导大众的,便是大道能够普世推行,世界太平,人民安乐。
孔子自认倘若有这么一天,就算马上死去,也很乐意。为什么?因为已经死而无憾了。
6,吾道一以贯之孔子曾经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那时候太年轻了,只回答“唯”,孔子听后没说什么就走了。
孔子走后,大家就问曾参:“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忠恕而已矣。”后来我们便也这么认为了。
其实这个答案孔子是不接受的,因为孔子后来讲“吾道一以贯之”,就是“恕而已”,哪里有忠?
那这个“一”到底是什么呢?一就代表时间。天底下只有时间是一,永远不停息,其他都不可能。
孟子为什么被尊称为亚圣,就是他看出孔子的思想是以“时”为中心的,所以他赞美孔子说“圣之时者也”。
时才是一。
任何事情,“时”一到,如果不出手就错过时机,后悔也没有用;“时”未到,做了也是白费力气,还不如安安静静地休养。
所以,《易经》告诉我们要守时待命。孔子晚年读《易经》,心得也只有四个字,“时也,命也”。
7,《论语》是孔门弟子的谈话记录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论语》是孔门弟子的谈话记录。其实没这么简单。
在《论语》里面,凡是“子曰”的,一定是孔子说的话,这没错。因为《论语》代表的就是儒家,它不可能引老子的话。
《论语》不是孔子自己写的,更不是儒家以外的人写的。那是谁写的?一个是曾子的弟子,一个是有子的弟子。
因为在这二十篇里面,只有这两位他讲话的时候,是把“子”放在后面,其他都把“子”摆在前面。我们要从这个差异性里面发现问题,因为毕竟不能够称呼自己的老师是别人,只能称呼他叫有子、曾子。
更重要的是,《论语》,并不是我们一般读的“论(lún)语”,而应该读为“论(lùn)语”。它是孔门论道的结语所集结成的人生宝典。
每一句话都是结论,都是经过很长期的讨论才把最要紧的写下来,不可以随意更改。
它有两个重要的意义:
第一,做人做事的基本法则。不读《论语》怎么懂得如何做人做事?
第二,以身作则的最佳榜样。要以什么做则,把《论语》拿来看,照《论语》去做,就以身作则了。
《论语》中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
由于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改变,所以对于重物质生活而轻道德修养的现代人来说,重新了解《论语》的真义,非常有必要。
总而言之,《论语》是经典当中的家常便饭。
所谓家常便饭跟山珍海味有什么不同?
就是不管你如何吃遍山珍海味,最后还是要回归家常便饭。
做人有张狂的时候,有荣耀的时候,有得意也有失意。
但是不管如何,都要回归正常的生活,这就需要《论语》,这也是《论语》历久弥新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