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起家是因为胶卷的发明,这家公司为了推动胶卷的销售也制造相机,在相机的研发生产中大多为了促进胶卷的销售而多销售低端价廉物美的相机。
收藏相机的人多以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相机为主,美国相机其他品牌比如宝丽来、格拉菲、通用电气Busch、…….等等,这些相机都没有柯达在国际的地位影响大。
我从接触胶卷相机就知道柯达这个品牌,但那时已经很少有柯达胶卷相机出售。 出于柯达的钟情我2003年的第一台数码相机是柯达P850,当时好像花了6000多元。
在相机的收藏中接触到雷丁娜,相机精巧的设计、细致的做工吸引让我重新审视柯达这个品牌。
因为对柯达品牌的好感加之被雷丁娜走心的设计与精良的制造工艺吸引,深度查找柯达相机的渊源,发现这家公司在相机发展史贡献还是蛮大的。
柯达公司的历史太重也很难用短篇文字讲解清楚,其核心业务是胶卷、关联核心是色彩管理,这与目前莱卡、哈苏、蔡司对国内一些手机制造商、印刷行业的品牌技术输出是一致的。
我仅根据自己收藏的柯达相机了解来讲述自己对柯达冰山一角的理解。
凯旋门一样的威武
柯达立体相机
柯达立体相机
以上是我收藏的柯达早期一些相机,我就不对它们做单台详细讲解,今天着重讲解雷丁娜。
先让我们从雷丁娜的历史讲起吧。“雷丁娜”最开始其实是一个独立的相机厂商,是由雷丁娜之父,德国August Nagel博士一手建立的。
August Nagel博世是一位相机设计师和企业家,他是一位精细相机的设计师,擅长小型精密相机设计。他在 1919 年将他的公司 Contessa-Nettel AG 与 Zeiss 等公司合并成立了Zeiss Ikon成为该公司创始人之一。
在Zeiss Ikon工作期间他始终感到不得志,于是在 1928 年离开蔡司。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Nagel Camera Werks AG,生产 Nagel 系列相机,包括玻璃板、胶片和胶卷相机。他的一些著名设计包括:Vollenda(1937年)、Duo-620(1937年)、Pupille、Ranca 和 Recomar 相机。
柯达因为美国的人力成本飙升需要寻找更合适的外部资源解决本地生产问题,在德国相机制造企业选择中August博士的公司进入柯达公司收购视线。
1931年柯达买下August博士的公司Nagel Camerwerks,更名为Kodak.A. G。因为信任August Nagel博士的能力,公司仍然交由August Nagel博士管理。正是因为对August Nagel博士的信任成就了雷丁娜相机的神话。
内格尔是微型相机方面的专家,他的 Vollenda 微型相机及 Ranca 和 Pupille 可折叠相机比 Leica 和 Contax 相机还小,可以在 Compur 快门中使用 50mm f:3.5 镜头和其他类似的 Tessar 镜头。
新公司的第一台相机不是雷丁娜,是以August博士命名的折叠相机,在此之后才有了雷丁娜第一代相机。
当初市场小型化相机已经不少,采用127胶卷的相机比较多,莱卡相机采用135胶卷。135mm 胶卷的优势在于消除了背纸,每卷胶卷可以提供更多的拍摄照片。
1934年这台被称为117的相机采用黄铜机身黑漆涂装,相机采用镜间快门、独立取景,机身可以折叠,搭载施耐德XENAR 50/3.5镜头。对焦方式为估焦,快门速度达到300,是一台非常便携好用的相机。
柯达公司在1935年开始对117型升级为118型,增加了卷片扭锁定其他外观和117没变化。Retina 相机以其紧凑的尺寸、高质量和低成本而赢得用户的好评,但小问题颇多,只能不断改进技术推出新款相机。
下图这两台118机顶仅卷片轮盘不相同而衍生两个版本。
1935年推出了126机型,采用镀铬工艺银色机身。这个型号也被成为Retina I型。后续版本Retina Ib改进了过片和倒片的设计,同时启用了速度达到500的COMPUER-RAPID高速快门。这个系列的相机面向欧洲和美国发售,采用 50/3.5镜头,镜头供应厂家较多有柯达的EKTAR、蔡司,施耐德,罗敦司得、法国爱展能。
柯达RETINA I罗敦司得镜头版本
柯达RETINA EKTAR镜头版本
对比照片
1936年,Retina推出了重要的Retina II相机,在这台相机上有了黄斑联动对焦。它面世的时间要比徕卡同类型相机晚,徕卡在1932年推出了135胶卷带联动测距的相机,到1935年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1936-1940 年间,每个 Retina I 型号都有两种变体:黑色型号 I (schwarz)、铬色型号 I (verchromt)。
1936年,Retina推出了重要的Retina II相机,在这台相机上有了黄斑联动对焦。它面世的时间要比徕卡同类型相机晚,徕卡在1932年推出了135胶卷带联动测距的相机,到1935年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Retina II共有四大类型号,其中又衍生不同版本。
1 柯达 Retina II — 122 型
2 柯达 Retina II — 142 型
3 柯达 Retina II — 011 型
4 柯达 Retina II — 014 型
122相机是一台实验相机技术不成熟,其对焦和取景用不同的窗口,是那个时代技术局限的结果。此款因生产极其稀少目前市面价格接近2万余元一台,是柯达相机价值比较大的一款。
这台相机上黄斑联动对焦与取景是分开的,相机顶部有Retina II的标识。
这台相机取景器和对焦合二为一
这台相机II字有个圆圈,与其他款Retina II不同
此时您是不是觉得August Nagel博士在玩乐高游戏呢?
我从经营公司做产品角度看,此时August Nagel博士有点慌乱,原因有两点;
1. August Nagel博士的公司从成立到柯达收购只有3年时间,还没有一款稳定成熟可批量交付市场的产品,已有产品处于摸索试错状态。
2. 以上几款相机从117、118、126、122、141、143的迭代(这仅是我手中的相机和我了解到的知识点,还有不知道几款变形相机产生)基本围着卷片、快门、对焦方式在改进,镜头因为不是雷丁娜生产紧随市场技术应用而已。
3. 柯达在收购公司极有可能有对赌行为,不管从产品设计、销售额对新公司的期望值较高,August Nagel博士只有用不断改进产品功能、性能进行迭代,同时增加产品品类扩大市场占有率,拉高销售额。
雷丁娜同样没有脱离相机生产厂家的功能高、低配置销售路线,黄斑对焦拍摄,取景
功能估焦拍摄、不同快门速率、卷片方式、多重曝光、不同镜头厂家区分相机等级、拉低售价对客户分层销售。
讲到柯达Retina II让我想起一件刚刚发生的一件事。
公司在2019年入职的一名结构工程师姓李,是公司入职的第一位结构工程师。他从学校毕业在超市、广告公司上过班,最后一份工作是家具厂做3D结构设计。
我公司在他入职前结构设计都是我去深圳一家供应商徐哥那里请他们协助画图。供应商那里的工程师姓方,2018年后离开徐哥公司去一家Tier1公司上班了,我有结构需求都是在他周六日、放假时间去深圳一起绘图。因为这事老婆对我开玩笑说别人周六日、放假陪家人,你都是跑去深圳自己玩。虽是玩笑公司创业初期真的很多无奈与辛酸。
我和方工、徐哥从2017年连续几年配合相当默契,他很快能理解我需要什么,两手敲击键盘的声音像炒豆子一般噼里啪啦不停。方工是我当前见过操作最快、思路最敏捷的工程师,因为地域关系非常遗憾不能与他一起战斗。
我们一起设计的摄像机结构、还有多款显示器面板的结构。
电子后视镜外摄像机
摄像机模组
李工刚来公司对汽车行业结构设计不熟悉我就与他一起设计,不懂的问题请教方工。两年间我们设计了公司多款产品,申请了30多项结构相关的专利。
2020年春节疫情爆发,当时公司正在设计一款主机外壳着急要量产。放假后我们就开始远程沟通交流设计,我请他尽早从合肥来上海。李工正月初七就动身来上海,那时疫情刚起来对来沪人员隔离不严格,我们俩在公司每天中午做饭连续一周时间加班画图,终于在上海隔离政策出来之前绘制完毕。
减震机构我在放假之前就开始构思手绘图纸,但我不会操作3D制图,所有的想像很难用3D结构或CAD实现,李工把我的想法逐步用3D、CAD实现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主机及减震结构
电路板减震机构与减震螺栓
李工在公司工作两年后因为要结婚,想回老家合肥发展。我得知消息很是痛心,李工日常工作我们配合的很好,一位并肩战斗的战友要离开心里很难受,但为了他的个人生活还是支持他回老家发展。
我想送他个礼物,那天正巧看到一篇文章讲白求恩和沙飞的故事,我突然想起我有台同款相机,回家找出来后看了又看心里有点舍不得。
面对着这个小精灵,心中除了赞叹那奢华的用料、温润的手感、钟表般的工艺之外,竟然带着一丝伤感,如此感性的相机再也不会在这个世界上重生了。
白求恩陵墓在河北石家庄,那是我的老家,沙飞是半路学习摄影成为著名的战地记者,这些点滴不相干的事情组在一起就有了故事。
我想通过这台相机让李工我们相互有深刻记忆,我把成系列的相机拆出一台白求恩使用的同款相机送给李工。
我为李工召开了全员欢送会,使用2021年在浙江兰溪郎静山相机馆拍摄的一幅照片,照片中水缸代表员工,那盆花草代表了公司,没有员工的奉献公司就不会有枝繁叶茂的绽放,共生共荣才是和谐发展。PPT借用王维的《山中送别》表达我心中的不舍和期许。
第二页PPT借用德国金鼻子剽窃奖的故事、白求恩与沙飞的故事,希望他能学习白求恩的舍我精神、沙飞的学习能力。从August博士设计雷丁娜相机中悟出一名工程师一定要以技术立足,结构设计的核心是创新,不是抄袭。
我亲笔给李工写了一封推荐信让他带走,希望他在下份工作中能得到HR的认可。
大屏幕右侧是李工
小小一台相机竟把我和李工再次联系在一起,这也许就是收藏的另一种获得吧。
言归正传回到雷丁娜相机
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那年,柯达推出了Retina IIC。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柯达看中时机大力支持德国柯达公司复产,在1948年后推出了Retina I型相机,010型号,同时也推出了II型相机的升级版,011型号,基于150型号相机的改进型。
这两款相机都没有黄斑联动对焦,我认为是基于战后物资缺乏而仓促生产的机型,技术倒退回1936年估焦拍照方式。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迫使希特勒向美宣战,柯达不能继续使用设在德国的生产基地,高级相机也开始转由本土生产。柯达MEDALIST即是柯达在美国纽约州罗切斯(Rochester)工厂独立生产的使用620胶卷(画面标称尺寸为60×90毫米,实际为57×84毫米)的顶级相机。
MEDALIST与当时的中画幅折叠相机和小画幅的Retina等相机都不同。中画幅折叠相机设计上考虑的是便于携带,小画幅相机则更多考虑使用的便利性,而MEDALIST相机设计上几乎没有考虑便携性和便利性,而是更多地考虑了风格化和自身造型的艺术性。
MEDALIST译为“获奖者”,用在这架相机上大概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相机性能出类拔萃;二是希望使用者能用它拍出优秀的照片。
大砖头一样的相机
柯达德国公司1955年推出了黄斑联动对焦的雷丁娜III C
购买雷丁娜相机注意去分镜头标识,1936-1947年间 Schneider-Kreuznach未镀膜Retina-Xenar 50mm f/3,5 ,从 1948 年这款镜头开始镀膜,可通过镜头红色三角形识别。
50年代后市场可换镜头的单反相机销售已成气候,原有雷丁娜系列不能更换镜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其市场份额。1957年推出了可更换镜头的雷丁娜III S相机,027型号,配备了从28mm到135mm的镜头。
购买柯达相机时正是我刚接触ebay购物,因为贪念出现一个令人紧张的插曲。
最初购买的几单都是用的跨国快递下单也很顺理,后来购买付款时弹出是否需要海带宝业务,快递费每单可以省5-10美金很有吸引力,于是我在后期购物时都选择了海带宝快递业务。
在漫长等待中收到海带宝邮件,说快递已到美国货仓因为是二手相机不能运送到中国大陆需要退运给卖家或我另外找除中国大陆以外的接受地址。
我真想骂粗口回邮件,当初是海带宝弹出让我选择,结果因为是二手相机不邮寄,我联系卖家大多保持沉默或拒绝接收,几天煎熬我试着问是否可以运送到香港或台湾,邮件回复可以。
我马上联系香港的朋友,此时正值疫情联系几位朋友都忙于自己的混乱而无暇管我的事。我试着给我们一个芯片供应商冼先生联系时,他很爽快答应帮我接收、转寄。
亏得冼先生帮我,一共十几票将近15台相机不至于损失掉货款,在这里向冼先生表示谢意。
由于柯达频繁的(甚至是过于频繁的)对雷丁娜不断进行改进,前后一共推出了三十多个型号,构筑起一个庞大的家族。单单Retina I就衍生出超过十个子版本。要想把这些版本之间的微小差别和来龙去脉都搞清楚的话太难了,甚至可以写一部学术论文。因为时间关系和文章用途,我没有花费更多精力检索相关资料,仅是肤浅的对雷丁娜的主要机型进行了描述,其中必定有年代的出入请见谅。
隔了时空的观察和梳理,我对雷丁娜相机的技术发展、产品布局不是很认同,主线不清晰、产品繁多、功能接近让顾客无从选择,自己产品之间开始竞争,而没有合力形成三五个主要硬核产品拉开自身产品定位与竞争对手竞争市场。
这是我基于单纯做相机而言的评论,而柯达总公司因为有胶卷业务,相机可能就是一种推动促进剂,并不以相机去和其他相机厂直面拼刺刀血刃江湖。
术有专攻,也可能相机制造柯达的技术实力的确拼不过德国其他相机制造商。但在50年代后,日本相机电子化技术取代机械制造的高成本、光学设计崛起让美、英、法等相机厂家黯然失色,德国其他品牌同样没有逃脱。
传统观念制约德国相机的发展同时,西德、东德分裂造成两方资源短缺也是相机产业失利的主要原因。
德国相机业注重光学镜头设计,但135相机使用者不会对相片质量有过高追求,反而对轻便、快捷,镜头更换有更高需求,这恰恰是德国相机的短板,而日本企业抓住用户痛点造出尼康大F、佳能A1这样高性能配件组合灵活多变的相机一举战胜欧美相机。
而中大画幅因为使用者对画质有更要求,哈苏、禄莱、仙娜、林好夫等品牌还是很有竞争力,随着日本富士、玛米亚、骑士、东洋等大画幅相机的崛起还是抢了欧美各品牌相机的市场。
随着数码时代来临,日本相机彻底打败欧美一路崛起欧美只可望其项背。
文中相机全部为作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