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儿童、事实孤儿、残疾人子女……在北京昌平北七家的一片约20亩的杂院中,一群特殊的孩子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棒球队。他们年龄、地区、民族不一,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家境不好。
这支球队叫强棒天使队,27个孩子在孙岭峰的带领下,要用棒球在人生轨迹上划出一条上升线。
△ 2019年8月17日,爱心棒球基地内,强棒天使棒球队队员正在进行跑垒训练。新京报记者王嘉宁 摄影报道
“强棒”少年的棒球梦
(图片拍摄于2019年8、9月)
▼
出身贫困的队员
41岁的孙岭峰曾是中国国家棒球队队长。在退役后参与的一次孤儿院短期棒球培训公益活动中,孙岭峰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指导下球技进步赢得比赛,成就感油然而生,加上与孩子们相处时的那种被需要的感觉,孙岭峰决定,要用自己的棒球技术,改变贫困孤儿们的命运。
2016年他创办“爱心棒球基地”并组建了强棒天使棒球队,开始在全国招募符合标准的孩子。
△ 棒球队全员列队欢迎新队员——来自内蒙古的姐弟俩高宇凤和高宇轩。
△ 欢迎仪式过后,8岁的高宇轩就开始了他的第一堂棒球课。
△ 9岁的高宇凤是球队招收的第一名正式女队员。
小队员们都来自公益组织或者慈善机构的推荐,贫困、双亲无法监护,孩子年龄7到9岁且身体健康是孙岭峰选人的标准。
孙岭峰不太看重孩子是否具有运动天赋,相对于其他运动,他觉得棒球对熟练技术和团队配合的要求远大于对身体条件的依赖,如同孙岭峰形容自己:“我是平足,但我速度最快”。
这些出身贫困的孩子们刚来基地时基本都营养不良,基地为他们提供荤素搭配的可口伙食让孩子们觉得很满足,不但短时间内就能使营养跟上身体发育和大强度训练,也让原本穷得经常吃不饱饭的孩子们很乐于在此生活训练。
△ 爱心棒球基地,队员们等着开饭。
“以赛代练”的特殊模式
为了出成绩,孙岭峰请来了他当年的启蒙教练张锦新为总教练,这位曾经培养出几十位棒球国手的教练按照不同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年龄小的孩子会重点培养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上了中学后,逐渐增加力量训练。”
△ 小队员们正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
△ 13岁的马虎正向张锦新教练展示自己的六块腹肌。
△ 孙岭峰带领小队员做力量训练。因为训练设备的缺乏,他把水管包上海绵,代替杠铃杆。
△ 篮球场大小的训练场是由水泥地铺上地毯改造而成,破损和皱起的地毯经常给队员们的跑垒造成了干扰。
△ 这种场地远远不够进行完整的棒球训练,队员们只能多练习基础训练。
孙岭峰说:“我们的训练场太小,只能以赛代练,每一次出去比赛的机会都很宝贵。”
△ 清华大学,周末的一场比赛中,教练在临场指导孩子们比赛。
△ 10岁的李海鑫冲过本垒得分。“这个孩子贼聪明,很像小时候的我。”孙岭峰对他充满了期待,“就是太爱偷懒,如果他不能开窍,就废了”。
△ 面对比平均年龄大两岁的队伍,强棒天使队的小队员们遗憾地获得了亚军。
△ 赛后,小队员们来到清华大学食堂就餐,一名队员盯着汉堡包的广告。
△ 晚饭后,小队员们回到基地。在赛后总结中,郭尕藏图美眼眶湿润,他当天的表现没有让教练满意。
即便训练条件如此简陋,如今也快成了奢望——基地面临拆迁。“找地、找钱、找人”,让孙岭峰觉得特别累。不久前,工作到凌晨的孙岭峰突发心梗,在去医院的路上他开始精神涣散,“我在想是不是终于解脱了。”
在往心脏血管里装了4个支架后,孙岭峰出院直奔棒球队,“我自己没有孩子,他们就是我的孩子”。
“中国棒球的种子”
“这帮孩子在国内几乎没对手,比赛经常打到几十比零。”专业且充分的训练使得强棒天使队在同年龄组比赛里难觅对手。
在球队的办公室内摆放着各种奖杯,“中国青少年棒球公开赛北京赛区U12组冠军”“全国青少年棒球锦标赛U12组俱乐部组争先组第一名”“国际青少年棒球赛PONY杯成长组冠军”……
△ 孙岭峰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身后整齐码放了各式奖杯。
孙岭峰觉得球队取得那么大成绩,除了教练组的配置高以外,孩子们在一起朝夕相处使得他们在团队配合上有着非常的默契。“更重要的,这些孩子们原来生活都非常不幸,心里自卑,在这里通过训练比赛,他们逐渐有了信心,所以愿意往上冲。”
△ 爱心棒球基地,小队员们4到6人住一间宿舍,来自云南的饶兵趁着午休时间放松玩耍。
△ 宿舍里,尕让正在查看自己的身高。
△ 小队员们看日本高校棒球题材漫画《钻石王牌》。
除了棒球训练,孩子们的学业也没有荒废,他们与附近学校合作,上午送孩子去学习文化课。
△ 南七家实验学校,小队员们上完课后排队回基地时和老师告别。
孙岭峰考虑到孩子们大都文化课基础较差,训练又占据孩子们的精力,他还在基地专门聘请了英语老师,在晚上给孩子们补课。
△ 队员们晚上在基地内上英语课。
△ 队员们在英语课上按照老师要求写英语句子。
孙岭峰已在心中为孩子们打算好了未来:中国有12个大学招棒球特招生或者直接做棒球教练,最好进入美国职业棒球联盟或者拿全额奖学金去美国读大学。“我们培养的是中国棒球的种子。”
云南的饶兵来到基地10个月,已经开始憧憬未来,“我要靠打棒球进大学,然后成为一名航天员”。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影报道
编辑 贾悦 刘晶 李凯祥 校对 范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