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小明到林区玩耍,好端端地站在路边四处望风景,突然腿肚子上传来一阵疼痛,像被针扎了似的。小明连忙跺脚,只见一只大~“苍蝇”腾空而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咦!这里的‘苍蝇’变异了吧!怎么这么大!还会咬人!”
后来被这虫子咬了N次,终于有好心的当地人告诉没有见过世面的小明,它不是苍蝇,而是传说中的牛虻。
1
像蝇,像蚊,又像蜂
牛虻是虻的俗称,学名Tabanidae,又称牛蚊子、牛苍蝇、瞎虻、瞎蚂蜂、牛魔蚊、牛蝇子。看了这一大串别名是不是有点傻眼了?那它到底属于苍蝇还是蚊子还是蚂蜂呢?其实都不是哟,牛虻属于双翅目虻科。但别名也都不是白来的,它的外表乍看就像巨大版的苍蝇,像蚊子一样喜欢吸血,飞行时扇动翅膀嗡嗡作响又像极了蚂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成年的牛虻身长约2.5厘米,椭圆形,一双透明的略带棕黑色图案的翅膀长度超过尾部;复眼中部有一条细窄的黑色横带,头顶有短毛,触角呈黄色,嘴巴像个小锥子,特别适合吸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牛虻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成虫平时居于草丛和树林中,喜欢艳阳高照的燥热天气,多在白昼活动,以午时为活动高峰。每年五月份到八月份有大量牛虻成熟,此时到乡村去,就能看到牛啊马啊都疯狂地甩着尾巴和脑袋试图赶走满身的牛虻。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人畜皆害的吸血虫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把自己比喻为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他认为雅典就好比一匹骏马,但因为又懒又胖而迟钝昏睡,需要有一只牛虻时刻紧叮在它身上,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够从昏睡中惊醒。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苏格拉底针砭时弊的使命感当然非常可嘉啦。然而现实中牛虻可没有这么高尚,它是一种人畜皆害的吸血害虫。吸血的牛虻一般是雌性成虫,它们上、下颚及口针都极锋利而发达。每当吸血时,首先划破动物的皮肤使血液渗出,再由唇瓣上的拟气管将血吸进体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型虻咬伤一次失血可达40毫克,最大型的虻则一次可使动物失血200毫克。叮咬后的伤口在牛虻唾液的刺激下常形成疼痛的肿包,对家畜伤害极大,据统计乳牛可因牛虻的叮咬而使产奶量下降11%-15%,高者可达19%-25%。最令人头疼的是,牛虻能在吸血的同时传播多种严重人、畜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3
防治牛虻任重道远
对于如此害虫,人类也想了种种办法希望控制它们的数量,例如在牛身上喷洒药剂啊,毁掉牛虻幼虫的滋生地啊,这些方法虽都有一定效果,但在大面积开展则浪费人力、物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牛虻的繁殖能力很强,在恒温环境下,20多天就可以完成一个世代。它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雌性牛虻通常选择沼泽、溪边和池塘旁边产卵,大量地黑色的卵产在植物的茎或叶子上。新孵化出来的幼虫呈白色,会掉入水中,吃腹足类和昆虫类动物为生,最终它们会游到水边的泥浆中化蛹。
同时,牛虻也具有相当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分布极其广泛,因此人类对牛虻的治理总难见较好成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好在人类也在研究中发现,牛虻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天敌,可以利用这些天敌来抑制牛虻的生长。例如黄胸黑卵蜂和赤眼蜂可以将卵产在牛虻的卵或幼虫中使其夭折,瓢虫和隐翅虫的幼虫专门以牛虻的卵为食,还有些真菌可以令牛虻感染生病而死去。所以虽然任重而道远,防治牛虻的前途还是相当光明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编友情提醒,到牛虻密集活动的地区,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哦,毕竟比起牛皮,人类的细皮嫩肉实在太容易被伤害了,么么哒。
注: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关注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大自然爱好者!
喜欢别忘记点赞哦~。
如果你爱自然、爱科学、爱分享,
欢迎关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TNC微信订阅号: TNC_China
TNC官方微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