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给我一个感受:现在的语文教学过于“淡化语法”。首先,日常考试甚至中考实题中,是少不了语法知识考查的。尽管分数不多,但在“寸土必争”的考试中不能轻视。其次,很多很多学生对语法一知半解、概念模糊。不能用语法理论支持阅读、写作等综合性能力建设,造成“读的越多越糊涂,写的越多越混乱”。其实呢,语法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过了这一关,很容易做到条分缕析清清楚楚,为整体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即便是甲骨文,也是“成文即有法”
闲言少叙,让我们携手走进中文语法的大门。
什么是语素
语素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一个语言片段一层一层地切分,分到不能再分的最小单位,就是语素。
例如:我们要努力学习语文。
这句话可切分为——我们(主语)|要努力(状语)|学习(谓语)|语文(宾语)
但这还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再往下分——我|们|要|努|力|学|习|语|文
这九个单位就不可能再分了,每个单位就是一个音节,也有一定意义,当然它们也不再能够单独负担句子成分功能了。比如,“语文”可以做为宾语,但分为“语”和“文”之后就不行。
那么语素就是单独的字喽?不是的。
比如:特朗普|访问|布宜诺斯艾利斯。
其中,“特朗普”是三音节语素不可分割,“布宜诺斯艾利斯”则长达七个音节,同样不可分割。
我没空
您也许会说,看来不可分割的就是外国人名地名啊!?
又错了。比如日常多见的“哆嗦”、“从容”、“怂恿”、“蝴蝶”、“玫瑰”、“逍遥”、“腼腆”还有此次疫情的罪魁祸首“蝙蝠”,都有不可分割的基本语义。
不可分割,更不可食用!
语素也有“自由”、“半自由”和“不自由”之分。
所谓自由语素,就是能够独立成词,也可以合作组合成词。位置可前可后。
例如:“胆”。其单独可作为名词,也可以组合成“胆量”“胆略”“胆汁”“胆固醇”“胆小鬼”“胆大妄为”“胆小如鼠”“赤胆忠心”“肝胆相照”“提心吊胆”“明目张胆”等等。
半自由语素,就不能独立成词,但是可以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组合时,其位置依然是自由的。
例如:“习”。现代汉语中不再单独使用。但可以组合词为“习惯”“习气”“习以为常”
不自由语素,则在不能独立成词之外,甚至位置都不自由,要么在前要么再后。也叫“词缀”。
例如:只能在前的“老”。“老师”“老板”“老婆”“老百姓”。只能在后的“子”。“儿子”“孙子”“包子”“被子”“桌子”等等。
注意,此处的“老”虽然与表示年龄时间的形容词“老”写法相同,但其表示的语义完全不同,不可混淆。“子”也同理。
总之,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语素是汉语中高于字但低于词的存在。当然,语素的概念在考试中并不出现,本章只需大体了解,为下一章的词打一个基础。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