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津,地处黄河龙门要津,清代河津贡生张汾宿撰写的《咏河津》联:“莫谓人弗杰:周卜子,汉马迁,隋传仲淹,明表敬轩,那几家硕士高贤,洵足接千秋道统;漫言地不灵:东虎冈,西龙门,南来飞凤,北迎卧麟,这一带山清水秀,亦堪壮三晋观瞻”正是河津的历史悠久和人杰地灵的生动写照,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山西太行山对联?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山西太行山对联
山西河津,地处黄河龙门要津,清代河津贡生张汾宿撰写的《咏河津》联:“莫谓人弗杰:周卜子,汉马迁,隋传仲淹,明表敬轩,那几家硕士高贤,洵足接千秋道统;漫言地不灵:东虎冈,西龙门,南来飞凤,北迎卧麟,这一带山清水秀,亦堪壮三晋观瞻。”正是河津的历史悠久和人杰地灵的生动写照。
这副对联的上联说的是河津从周到明清的文脉传承:
1、“周卜子”指的是“卜子夏”。卜子夏(公园前507-前420),姓卜、名商、字子夏。公元前507年出生在晋国温邑(河南省温县),比孔子小44岁,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卜子夏在14岁(公元前494年)左右进入孔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主要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经”。周游列国期间,他一直跟随在孔子身边,到24岁那年结束了周游之行。回到鲁国以后,卜子夏经过孔子的推荐下,出任鲁国的莒父宰(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官员)。他上任之后淡泊名利,勤政为民,政绩比较突出,受到民众的爱戴,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辞去官职。到了孔子晚年,卜子夏和孔子众弟子一起整理“六经”,在孔子的众生之中脱颖而出,成了孔子得力助手。在整理“六经”时,他对于儒家文化一往情深,投入了很大心血。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卜子夏时年29岁,为孔子守孝三年,到了32岁那年回到他的故乡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此时,魏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改革之风方兴未艾,招贤若渴急需天下贤人。他的到来对于魏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立刻受到魏桓子和其孙魏斯(魏文侯)的欢迎,在首府安邑(现山西省夏县)接见了卜子夏。后来,卜子夏在安邑不远的龙门西河(现山西省河津)定居下来,开始了长达55年的设教生涯。
卜子夏除了是魏斯(魏文侯)的私人老师外,他传道授业,广招弟子三百余人,培养了一批治世人才,改革家李悝、军事家吴起、政治家田子方、段干木、史学家公羊高、谷梁赤、禽滑厘等都是卜子夏的学生。
卜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述,不仅被定为复旦大学的“校训” ,而且“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被联合国作为世界和平的象征高悬于总部,成为世界人民的心声。卜子夏关于“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一语也被镶嵌在美国芝加哥文化中心。随着儒家文化研究不断发展,卜子夏的历史地位愈来重要。
2、“汉马迁”指的是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山西河津,一说陕西韩城)。司马迁历史贡献人人熟知,不再赘述。
3、“隋仲淹”指的是隋朝大儒“王通”。王通(公元584年-617年),字仲淹,又称文中子,隋河东郡绛州龙门(山西河津,王通出生地现在叫通化镇,是为“王通教化育人”之地,1972年划归山西万荣)。
王通是隋代大儒,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弟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孙王勃(初唐四杰之首),共称“三王”。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王通去世后,其弟子仿《论语》而结《中说》(文中子说)。
王通的思想,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创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称之为“河汾之学”。他创建的“河汾之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主要贡献是:重新发明了失落已久的先秦儒家思想的人性本善、人性平等的人性思想和民本民贵君轻、君权有限合法性、君臣关系相对性的政治思想,扭转了汉儒以来性善恶混及人性三等说、屈民伴君说、君权神授说、尊君卑臣说的歧出,重新发明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依据道历史新运的自作天命的思想;重新发明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道高于君的道统思想。
“河汾之学”对唐贞观之治作出了杰出贡献,贞观之治是在“河汾之学”的思想指导下的历史实践。一种良好的学说,落实到一代良好的政治,“河汾之学”和贞观之治是最佳典范。
“河汾之学”开启了唐代中叶和宋代的新儒学。
4、“明敬轩”指的是明代“薛瑄”。薛瑄(公元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谥“文清”,山西河津人(其出生地平原村,1972年划入山西万荣),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河东学派的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有明一代,学脉有二,南方是阳明之学,北方是薛瑄朱学。
薛瑄推崇程朱理学,并对其完善和发展,在“理无穷,故圣人立言亦无穷”的思想指导下,弃旧图新,提出了不少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观点,对明中叶兴起的理学唯物主义思潮起到了首倡和先导作用。
以上四位,时间跨度从西周春秋、战国到汉、隋唐、明,历时近两千年,足见河津在儒家思想、文脉传承中的历史地位!人杰地灵,河津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