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片是我国开创的最风靡世界的电影类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在功夫电影的影响下全球一度掀起学习中国功夫的热潮。哪怕是今天,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功夫巨星的名字仍被很多外国人所熟知。
然而,如今功夫片却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落,成龙、李连杰都已过了当打之年,即使在屏幕上偶有露脸,却已不复当年荣光。就在近日,56岁的甄子丹也表示:《叶问4》是自己最后一部功夫片。理由是:叶问系列几乎已涵盖了功夫片所能表达的全部内容,已经没什么可再拍的了。
《叶问4》
由此可见功夫片面临两大尴尬处境:
一、老一辈功夫影人渐渐退出,而能独当一面的功夫新人却还没出现;
二、功夫片内容老套,故事枯竭。
难道功夫片真的已无出路不成?让我们回溯功夫片的发展历史或许能找到答案。
|何谓功夫片
在谈功夫片的未来时,首先要明确功夫片的涵义,我觉得至少要将功夫片与武侠片、动作片区分开来。
我认为“严格”来说功夫片与武侠片、动作片有两大区别:
第一,功夫片一般由专业的练过中国功夫(包括中国武术、截拳道等)的演员来主演,而武侠片和动作片则不属于功夫片。
比如,武侠片一哥黄日华、硬汉史泰龙,他们主演的片子只能涵盖于武侠片、动作片的范畴,不能称为功夫片,因为他们本身就不会功夫。
第二,功夫片一般以中国功夫表演为主,剧情为辅,这里的中国功夫表演可以适度夸张,但不能太超越物理限制。
比如,有些飞来飞去、玄乎其技的武侠片,像《射雕英雄传》就不能称为功夫片,但像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系列,虽然有武侠的成分,并在拳脚上也进行适度的夸张,但主要还是向观众展现中华武术,因此,依然属于功夫片的范畴。
很多武侠片不能称之为功夫片
至于国外一些展现拳击、摔角等电影,因为和中国功夫无关,则不属于功夫片的范畴,比如,史泰龙主演的《洛奇》,就不能算功夫片。
很多动作片不能称之为功夫片
在明晰上述概念后,相信会排除很多滥竽充数、非功夫片的电影。
|功夫片的演变
一、功夫片武打风格的演变
1、将戏曲中的武打表演融入电影
我国第一部功夫片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中期关德兴先生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
关德兴出生于1905年,小时家境贫寒,做过力工,学过粤剧,精通拳脚功夫,是少林派武术家。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中期,关德兴主演了一系列讲述武术家黄飞鸿生平事迹的电影,并在里边儿展示了自己的实战技击功夫,这同先前那些靠吊钢丝飞来飞去,怪力乱神的武侠片有着很大的区别,令人耳目一新,自此,功夫片有了概念。
关德兴饰演的黄飞鸿
但,虽说是实战技击,却又同街头打架有一定差别,总体来说,和戏曲中的武戏比较像,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偶尔还翻个跟头,具有审美价值,却不具备实用性。
这其实很好理解:一来功夫片刚刚出现,恰如一张白纸,而戏曲中的打戏是最佳借鉴的模板。二来很多武打演员都是戏曲演员出身,比如,以洪金宝为首的七小福就是学京剧出身的,所以,从戏曲表演中汲取营养也就不足为奇。
2、将具有实战性质的格斗技融入电影
真正将功夫片确立为一个片种,并名扬世界的是武术家李小龙。
李小龙的父亲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李海泉,也因为这个关系,他打小就有演艺细胞,并在童年时出演了《金门女》、《细路祥》、《人之初》等电影,为日后成为影视巨星埋下伏笔。
李小龙自幼酷爱打架,练过太极拳、螳螂拳、洪拳、少林拳等传统武术,还曾拜入咏春宗师叶问门下,学习咏春拳。
李小龙同叶问学习咏春拳
后据说因为得罪当地黑暗势力而于1959年赴美留学读书。在此期间,李小龙开拳馆,广纳门徒,同时,渴望成为影视巨星的他也参加好莱坞面试,并成功地获得在《青蜂侠》中出演加藤一角的机会。虽然,李小龙在影片中的功夫表演在外国掀起了一些水花,但反响却有限。
李小龙参演的《青蜂侠》
不过,李小龙出演的《青蜂侠》却在香港大受欢迎,大家都认为当年的童星李小龙在国外成为了影视巨星,在这种情况下,嘉禾老板邹文怀瞄准商机力邀李小龙回香港拍片,李小龙被他的诚意所打动,同时,考虑到自己在美国可能没有那么好的发展前景,于是,便随邹文怀回到香港。
返港后的李小龙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正式开启事业巅峰。他将自己的武学思想融入到电影中,力求每招每式利落、凌厉、逼真,十分接近于真实格斗,同时,在打斗时还特别加入了独特的怪叫声,结果,首部电影《唐山大兄》一炮而红,在香港公映23天拿下319万的票房,创造了香港电影票房的新纪录。
李小龙《唐山大兄》剧照
之后,李小龙获得嘉禾公司的力捧,趁热打铁拍摄了《精武门》、《猛龙过江》等电影均打破亚洲票房纪录。在之后,名气传到好莱坞,引发好莱坞的重视,并以中外合资的形式拍摄了电影《龙争虎斗》,在当时揽获了2.3亿美元接近天文数字的全球总票房。
李小龙《龙争虎斗》剧照
遗憾的是,李小龙在32岁时据说因“脑水肿”英年早逝,至今关于他的死因仍存在很多疑问。
纵观李小龙的功夫片,我们发现他将功夫片进行改良,一返以往类似戏曲表演的花架子式打斗,引入接近实战的打斗风格,并进行适度的夸张,带来极为震撼的视觉效果——当然,这同李小龙本人是一位实战武术家分不开,他常年习武的气质与格斗时的表现是其他演员所难以模仿的。
3、将京剧武术表演、杂耍与惊险动作结合
继李小龙之后,将功夫片热潮延续下去的功夫巨星当属成龙。
成龙自七岁时便被父母送到京剧大师于占元的戏班学习京剧表演,在长达十年的学艺过程中,练就了一副好身体与扎实的童子功。当然,也学会了很多舞台表演技巧,为之后从影之路打下了好基础。
成龙曾在戏班学习京剧
1971年,离开于占元戏班之后,成龙在大师兄洪金宝的引领下进入电影圈,开始做武师,陆续在一些电影中扮演一些小角色或者做明星们的替身——很多功夫影迷都知道经典电影《精武门》中被李小龙一脚踢飞的那个日本人便是成龙扮演的,这段经历也被传为佳话。
成龙曾在李小龙电影中做武替
李小龙去世之后,导演罗维希望将成龙打造为第二个李小龙,为此,叫成龙主演了电影《新精武门》。虽然,成龙竭尽全力模仿李小龙的硬汉风格,但却不被观众所认可,导致票房惨败。
成龙在《新精武门》中模仿李小龙
之后,成龙痛下决心,想打出自己的风格,为此,他选择与李小龙反着来,李小龙塑造了那种打架不怕疼的钢铁硬汉,他就塑造那种打架会怕疼的普通人,并且根据京剧舞台表演的经验加入了很多类似杂耍的喜剧元素。1978年,成龙不仅通过电影《蛇形刁手》确定了自己的动作风格,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而且在当时掀起了香港的票房狂潮,席卷东南亚,开创了功夫喜剧片的潮流。
成龙《蛇形刁手》剧照
我们发现此时的功夫片已经完全和李小龙时期的有所不同,不再关注于实战,而是再次回归到了类似京剧的武打表演,只不过动作更加花哨,并且有了很多杂耍的成分,增加了诙谐的效果。
但真正使成龙扬名世界,最为关键的元素还是:一个个不用替身的危险镜头。这就要提到一部1983年的电影《A计划》。
当时,影片中有一个需要男主从十五米高的钟楼上掉下来的镜头,需要一镜到底,因为没人敢做,成龙只好亲自上阵,据说,他等了七天不敢跳,最后,一旁观看的洪金宝忍不住破口大骂。成龙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跳了下去,重重摔在地上,但苛求完美的他对前两次摔落的效果都不满意,直到最后一次终于获得成功。为此,影视公司为了宣传电影,将成龙拍危险镜头不用替身的事情进行大肆宣传,虽然,电影大卖,但也使成龙骑虎难下,只能一再去挑战危险镜头。
成龙跳钟楼
其实,在成龙电影的后期,人们似乎更加关心成龙做了哪些危险镜头,而不是真正关心功夫表演,诚然成龙大哥的搏命精神值得钦佩,但从观影的角度来说,似乎已偏离功夫片的宗旨。
4、将传统武术套路用夸张的手法呈现
提到成龙就自然而然要提到与之同时期的另一位功夫巨星李连杰。
李连杰是全国著名武术运动员,8岁便进入北京什刹海体校学习武术,他既有天赋又能吃苦,十一岁时便在中国武术比赛中获得少年组第一名以及全能冠军,之后,又陆续获得了很多次冠军。
武术冠军李连杰
1980年,功夫片正火爆,香港导演张鑫炎在内地武术队挑选演员,希望打造一位动作明星,结果,选中了李连杰。之后,李连杰与张鑫炎拍摄了首部电影《少林寺》,引发轰动,以1毛钱的平均票价创下1.61亿元的票房纪录;同年,该片在香港上映后票房达到1616万港元,并打破功夫片在香港地区的票房纪录。
李连杰《少林寺》剧照
李连杰趁热打铁,又拍了《少林小子》、《南北少林》、《中华小子》等电影。但这一时期李连杰的动作招式比较规范,每招每式都源自传统武术套路,虽比香港普通水准的武打片中略显笨拙的打戏要好看得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似乎更青睐于那种刺激且有些夸张成分的武打片,所以,越往后拍票房成绩越不理想。
直到1991年,他与徐克合作拍摄了黄飞鸿系列电影,再次获得巨大成功。我们发现黄飞鸿系列电影在武打风格上进行了创新,以传统武术套路为底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夸张。
比如,李连杰在黄飞鸿系列电影中进行了很多拳脚功夫与冷兵器的表演,这些都源自传统武术套路。
李连杰《黄飞鸿》剧照
但同时李连杰的动作又有夸张的成分,比如,影片中,黄飞鸿的绝技之一“无影脚”,统共踢七脚,但这是违背物理规律的,正常来说能踢三脚就是高手,所以,这属于一种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5、传统武术套路与现代搏击相融合
在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之后,功夫明星甄子丹又将现代搏击技术融入功夫片。
甄子丹出生于中国广东的一个武术世家。2岁来到香港,11岁移民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自幼在母亲太极宗师麦宝婵的管束下,甄子丹打下了坚实的武术功底,同时,出于对李小龙的崇拜,甄子丹也酷爱学习街头格斗技能,所以,甄子丹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功夫演员,既会武术套路,也会自由搏击,这点后来为他的电影增光添彩。
甄子丹自幼习武
1987年,袁和平正在寻觅新的武打明星,恰好在香港遇到甄子丹,于是,两人展开了长期合作。之后,甄子丹主演了《笑太极》、《洗黑钱》等电影,从中能看出甄子丹的打斗风格在传统武术中融入了很多现代搏击元素。
甄子丹《洗黑钱》剧照
尽管如此,在成龙、李连杰光芒的掩盖下,甄子丹在同时期没能爆红。直到成龙、李连杰陆续赶往好莱坞,甄子丹才凭借《杀破狼》、《导火线》等在香港掀起微波,但遗憾的是此时功夫片市场已不像以往那么火热,使甄子丹终究没能达到成龙、李连杰的高度。
甄子丹《导火线》剧照
从武打风格上,我觉得甄子丹更像是对李小龙的延续,可遗憾的是甄子丹的武打风格没有继续发扬光大,而是转而以传武类型的《叶问》走红。
甄子丹《叶问》剧照
至此,我国功夫片在武打风格上的演变告一段落,我们看到:在长期演变下,功夫片似乎渐渐偏离了“技击”、“实战”的元素,而越来越趋于夸张的表演形式。
二、功夫片故事内容的演变
在武打风格演变的同时,功夫片的故事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惩治恶霸、复仇故事、门派争斗为范本。
比如,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中有很多以惩治恶霸为主题的电影,如《黄飞鸿红船歼霸》,也有以各门派较技为主题的电影,像《黄飞鸿铁鸡斗神鹰》。同时,复仇故事也是功夫片的一大套路,比如,成龙主演的《少林木人巷》、《笑拳怪招》等。
成龙《少林木人巷》讲述复仇故事
2、以探索武道哲学为范本。
这一故事类型始创于李小龙,像《猛龙过江》、《龙争虎斗》、《死亡游戏》都是其中的经典范例,都从习武之人的角度探索武道哲学,但自李小龙之后,很少有人再挖掘这一矿藏。
李小龙《死亡游戏》讲武道哲学
3、以维护民族大义为范本。
李小龙的《精武门》、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都从民族大义出发,展现了习武报国的情怀。
李连杰黄飞鸿电影系列讲民族大义
以上都属于比较正统的功夫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功夫片又同警匪、探险等元素相互融合,像成龙拍的《警察故事》、《十二生肖》等,但这些我认为都不属于纯正意义的功夫片,因为影片更多是展现一些惊险、刺激的动作,而非功夫表演,所以,归入动作片领域更加合适、
|功夫片虽遭遇瓶颈,但仍有出路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功夫片的发展的确遇到了瓶颈。
在武打风格的呈现上:原汁原味的功夫表演已渐渐消失,所谓“功夫片”呈现的更多是一些夸张的动作表演与惊险镜头,也就是说,功夫片已经渐渐和动作片融为一体,界限模糊。但如今在特效的加持下,功夫演员们夸张的动作表演已不那么能带给观众新鲜与刺激。
在故事内容上: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惩治恶霸、复仇、门派争斗、维护民族大义等为主题的老套故事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再加上,近年,对传统武术的“打假”风波,更加重了功夫片的衰落。
不难看出,叶问系列其实更像是对过去那个年代功夫片的一个总结,唯一的创新是将以往功夫片中高高在上的武术宗师形象还原为一个被日常琐事所困扰的凡人形象。但内容却是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
那么,功夫片是否真的已经没有再挖掘的价值呢?
我觉得想弄清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归我们爱看功夫片最根本的原因:
第一,我们爱看功夫片是因为着迷于演员的“真功夫”,进一步讲,是被里面的“打斗技巧”所吸引——这其实也是李小龙的功夫片至今仍不朽的原因,他向观众展示的是真功夫,每一招每一式都有依据、有道理,而不是花拳绣腿。
李小龙的功夫片受欢迎是因重视实战表演
而现在越来越多所谓的功夫片都只在乎动作是否好看,各种炫技,完全不考虑实战性,以至于不被观众所相信。
但尴尬的是,即使演员动作再漂亮也无法同好莱坞越来越先进的特效相比,如此一来,恰恰丧失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若想振兴功夫片,首先,要重视“打戏”,多拍一些真材实料,具有中国功夫特色的“打戏”,当然,为了影视效果允许适度夸张,但千万不要过分夸张,以便让大家见识中华武术的实战魅力。
第二,我们爱看功夫片是被“打抱不平”、“维护正义”的精神所吸引。
围绕“打抱不平”、“维护正义”这两个点可以延展出无数故事,我想只要用心去创作,故事内容是不会有枯竭的一天的,否则,好莱坞的动作片早就绝种,重点还是在于创新。
通过功夫片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这种创新是多方面的:
可以从电影形式进行创新。
比如,成龙将功夫以喜剧的形式展现,拍出了《醉拳》等电影,近年,王家卫、徐浩峰又以文艺片的形式拍摄了功夫电影《一代宗师》、《师父》,这些都属于对功夫片的创新。
《一代宗师》将功夫以文艺片形式展现
可以从主题思想上进行创新。
比如,甄子丹叶问系列在主题思想上就进行了深挖,就拿《叶问4》为例,除了家国大义以外,还通过电影启迪大家如何尊重与教育孩子,未尝不是一种创新。
《叶问4》创新主题思想
当然,也可以将功夫片融入各种警匪、探险等元素,但前提是电影的核心必须是呈现功夫表演为主,至少我觉得那种纯靠炫酷动作,惊险镜头吸引眼球的警匪片、探险片很难称为功夫片,否则,功夫片的外延就太大了。
比如,李连杰的《中南海保镖》,在里边有很多精彩的功夫对打,所以,它更像是一部功夫片,而非警匪片。
李连杰《中南海保镖》从形式上是融入警匪元素的功夫片
除此之外,当然,是寻找和培养新的功夫演员了,我想功夫演员总还是能找得到,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至于功夫片能否重现荣光,重点还是在于影片形式的创新,否则,即使找到了功夫演员,片子内容还是老一套,观众终究还是难以买账。
所以,我认为功夫片这个矿藏并非已开发完,还有很多空间,但想再挖下去却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