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叶问是个传奇式的英雄:豪门公子,谦谦如玉,却练就一身出神入化的咏春功夫;乱世之中,以一当十敌日寇,擂台大败三浦将军,力克美国海军陆战队,最后把咏春拳法发扬光大,更教出了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
但,这只是荧幕上的叶问,历史上真实的叶问,一生也跌宕起伏,堪称传奇,却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叶问,原名叶继问,1893年10月10日生于广东省佛山市,父亲叶霭多,母亲吴瑞。族谱记载,叶氏一脉是北宋丞相叶颙的后裔,祖上一门八进士,正宗书香世家。传到叶问父亲这一代,虽然没有功名,却依然是钟鸣鼎食的名门巨富。叶家祖宅号“桑园”,占了方圆几条街,人称“桑园叶家”,在佛山无人不知。
按说出生在这样的人家,又从小受儒家传统教育,叶问将来不是从文便是从商。偏偏他自幼体弱多病,长到6、7岁,还是“小豆丁”一个,比同龄孩子矮一大截。而且生性好动,不喜诗文,只有三个爱好:玩枪、玩雀、玩功夫。
担心儿子体弱长不大,开明的叶家父母索性顺了儿子的心,让他拜到陈华顺门下学习咏春拳。那一年,叶问7岁。
陈华顺是南海拳王梁赞的得意弟子。梁赞虽是一代宗师,一生却很少收徒,继承他衣钵的,只有陈华顺和二儿子梁璧。陈华顺收叶问为徒时,已经70多岁。叶问是他的关门弟子,入门功夫大多是师兄吴仲素教的。
咏春拳是女子所创,讲究巧劲、变化和速度,非常适合个子矮小的叶问学习。因为有兴趣,叶问练拳特别认真,而且不怕吃苦,加上天资聪颖,进步很快。虽然没有亲授技艺,陈华胜也十分喜爱这个关门弟子。
5年之后,陈华顺去世。弥留之际,还嘱咐徒弟吴仲素,继续教导叶问咏春拳法。就这样,叶问一直追随吴仲素学习咏春,直到15岁。
1908年,学习了8年咏春拳,叶问功夫略有小成,在佛山年纪相仿的习武少年里,罕逢敌手。
但即便如此,叶问却丝毫没有武者的样子,他身高一米六三,样貌清秀,斯文有礼。除了一双眼睛格外有神,怎么看都是个温润少爷的模样。
适逢西式教育流入中国,望子成龙的叶家把叶问送到了香港学习西洋文化,在赤柱区圣士提反书院就读。
当时正值清末,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学院里的英美学生经常欺负中国学生。个头矮小,斯文秀气的叶问,正是他们欺负的对象。
但他们没想到,这次看走了眼。一动手,没几下就被叶问撂倒在地。这些洋学生们不服气,纠集了外校练过拳击格斗的朋友来挑战,都被叶问打得一败涂地。没过多久,咏春叶问就名声在外了。
一天,一位姓冯的佛山籍男生对叶问说,家里有位世伯也会打咏春拳,想见叶问一面。叶问欣然前往。结果一见面,那位世伯就要跟叶问黐手。黐手是咏春派常用的训练方式,叶问二话不说,脱下长衫往茶几上一放,就与对方黐起手来。
俗话说得好,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叶问一搭手,心里陡然一惊,他想起师傅陈华顺生前说过,“如果遇上硬邦邦的对手,不用怕,那人功夫有限;如果碰到双手像烂毛巾一样搭着不放的对手,就要小心了。”这位世伯正是后者。
在他的手里,叶问根本没办法进攻,使出的绝招刚一接触,便被轻轻带走,他却连人家手脚怎么动都看不清,几个回合之后便被对方放倒在地。
从地上爬起来,年轻气盛的叶问觉得难堪极了,一语不发,拾起长衫就走。
三天后,世伯再次找到叶问,对他说:“其实你已经相当不错了,是否想学得更好一点呢?”
此时的叶问早已心平气和,闻言自然求之不得,纳头便拜。
叶问这一拜其实一点不亏,这位世伯本就是叶问的师伯,陈华顺的师兄,梁赞的二公子——梁璧。
身为梁赞的亲生儿子,又赴港经商多年,梁壁无论是见识还是拳法,都比吴仲素高明太多。他指导叶问所有咏春功夫,包括三套拳、木人桩、八方斩和六点半棍。
叶问一边读书,一边在梁璧的指导下练功,进步很快。后来,天资聪颖的叶问,居然把学院里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打拳结合起来,用力学原理、几何角度去研究拳理,武技更加突飞猛进。
1913年,20岁的叶问拜别梁壁,回到了佛山。经过5年锤炼,叶问的咏春拳法已经登堂入室,直追一代宗师了。
功夫虽然见长,叶问的个子却一点没“窜”,还是一米六三。加上他从小受儒家思想教导,一贯低调行事,很少与人争执。除了同行习武之人,很少有人知道叶家少爷是个练家子,怎么看都还是那副好欺负的样子。
于是有一天,果真有人欺负上来。那天正逢佛山游行盛会,叶问陪着表妹去看游行。一个军阀排长看见叶问表妹长得漂亮,叶问又像个“软脚虾”,就上去动手动脚,结果被叶问一掌打翻在地。这个排长平日骄横惯了,哪里咽得下这口气,当场拔出了手枪。哪知叶问更快,一个转身握住对方的手枪,生生压住了轮芯,让他根本就开不了枪!
这件事后,叶问的功夫在佛山逐渐传开,来找他比试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点倒是跟电影里一致。
完成学业,自然就该考虑终身大事。不久,叶问就在家族的安排下成了家。娶的是清末外交官张荫桓的后人,人称张三小姐的张永成。
电影里,叶夫人娇美泼辣,真实的张永成也很美丽,性格却截然相反,是个传统的温婉女子。不但对叶问言听计从,还为他生育了7个子女,不幸的是其中三个早夭,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儿子:叶准、叶正;两个女儿:叶雅心和叶雅趣。
婚后的叶问,妻美儿娇,衣食无忧,除了不改对咏春的热忱,经常与师兄弟们切磋外,过的就是标准公子哥儿的日子。实在闲来无事,他也经常应酬其他世家子弟,一来二去竟然染上了一个恶习,抽大烟。
这样下去可不行,为了防止叶问“闲”生事端,叶家托人给他找了一个花捐局收税的差事。这花捐局全名是“广州市东南米义花捐总局”。名字起得不错,其实就是向妓女收取花捐税的衙门。叶问怎么收税不得而知,反正是个闲差。
佛山是武术之乡,武术流派很多,找叶问切磋的人更多。因此,虽然叶问又抽大烟,又收花捐税,却始终没有耽误“以武会友”。他也在一次次比试中博采众长,功夫更上一个台阶。
但不论比武还是切磋,这一时期的叶问,仍是像小时候一样,把咏春拳当做个人的兴趣爱好,完全没有以之谋生,或是发扬光大的念头。
好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到了1938年,日寇侵华,佛山沦陷。
入侵的日本人控制了整个佛山地区的工商业。一夜之间,叶家的家产全部被夺,连祖宅桑园都被占去。叶问一家六口流落街头,勉强找了间破屋栖身。从此过上了三餐不继,朝不保夕的日子。
更糟糕的是,日本宪兵队不知从哪里知道了叶问的功夫,找他去给宪兵队做武术教练。素来低调斯文的叶公子断然拒绝,他对前来游说的乡绅说:“民族气节比什么都重要,这个问题绝不能含糊。”
碰了一鼻子灰,日本人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很快,他们找了个日本高手向叶问挑战,声明如果赢了,叶问就得听他们差遣。
叶问无法拒绝。只得应战。那个日本高手人高马大,压根没把瘦小的叶问放在眼里,抢先出了手。叶问一个上步就破了对方攻势,顺势一带,日本人顿时失去重心,踉跄栽出好几步。叶问立时收手,一声“承让”,跳出比武圈。整场比试不到一分钟就结束了。
这是叶问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日本人过招,还是被迫应战,点到为止。影视剧里那些以一打十、跟日本将军打擂的桥段都是剧情演绎。
为了防止日本人报复,获胜的叶问独自离开了佛山。他走后,家中生活越发艰难,常常一连几天都揭不开锅,叶问6岁的小女儿最后竟然活活饿死。得知这一切,空有一身武艺的叶问除了伤心,毫无办法。
送走小女儿那天,一代宗师,锥心泣血,泪洒街头。这一点在电影里也有所表述。
而那个年代饿死的,又岂止是叶问的小女儿。因为日寇的践踏,叶家百年望族,一朝尽毁。百十来人的家族,到抗战结束时只剩了十几人。叶问恨死了日本人。
大概是源于这一腔仇恨吧,叶问后来参加了抗日组织。关于这一段经历,准确地说,是1938年冬离开佛山到1949年赴香港之间的经历,叶问一生讳莫如深,连他的儿女都不知道。叶问长子叶准所著《叶问》一书,也未涉及。
直到叶问逝世近十年,改革开放以后,叶问的好友李民才披露:叶问离开佛山后,进了军统特训班,参加敌后抗日活动;抗战胜利后担任国民政府佛山警察局刑警队队长、代理局长、广州卫戌司令部南区巡逻队队长等职务,在1948年末离开佛山,经澳门到了香港。
这应该是最合理的解释了,国仇家恨,匹夫尚且有责,更何况是幼承庭训、身负绝学的叶师傅!
刚到香港的时候,叶问五十余岁,年过半百,身无长技,唯有功夫傍身,无奈之下只得开馆授徒!要说叶师傅从此立下了将咏春拳发扬光大的决心,估计他自己也不信,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观念也在慢慢转变。
一开始,在香港饭店工会理事长梁相的安排下,叶问在港九饭店职工总会授拳,弟子有梁相、骆耀、徐尚田、黄淳梁等,就是叶问在港时的“四大弟子”。之后梁相竞选主席失败,授拳地点又多次搬迁。
当时香港开馆授徒的不少,像叶问这样固定馆子都没一个,却能发展壮大的门派却不多,更何况,他还沉默寡言,不善宣传。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他武功好,二是他教得好。
武功好毋庸置疑,教得好也有依据。因为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叶问教徒弟,爱用科学的方法去讲解,什么力学、几何学,年轻人听得清楚明白。不像其他老拳师,动不动就搞一套五行八卦理论出来,越听越蒙。而且叶问教徒有耐性,不藏私,天长日久,在年轻人里有口皆碑,找他拜师的人自然越来越多。
眼看着能在香港立足,叶问筹划着把佛山的妻儿接来团聚。哪知,1951年香港突然宣布闭关。一下子把叶问和家人隔绝在海峡两岸,再见面已是1962年。而那时,叶问的妻子张永成已与他天人永隔。
没有家人的陪伴,叶问在香港的日子过得一度非常苦闷。除了定期寄钱回佛山,每天教徒弟打拳之外,抽大烟又变成了叶问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儿。
一众弟子苦苦相劝,叶问却始终难戒烟瘾。
也就在这个时期,一个14岁的香港少年拜入叶问门下。这孩子因为在街战中吃了亏,四处打听对手的招式,最终得知是咏春门下,一时好奇就拜叶问为师。他的名字叫李振藩,后来改叫李小龙。
当时李小龙是小有名气的演员,他到武馆时,由师兄黄淳梁指导练习。黄一见到李小龙,就认为他坚持不了多久。果然一个多星期后,李小龙就对枯燥乏味的扎马步和单式操练不耐烦了,不辞而别。
奇怪的是,半个月后,李小龙又回来了。原来几天前他在外边跟人比武,一交手就被对方打得晕头转向,情急之下,李小龙抡出了刚学到的咏春“日字连环冲拳”,居然一下子反败为胜。
这下,他才认识到了咏春拳的厉害。此后全身心投入,日夜苦练,甚至在街上走路的时候也是边打拳边走。
李小龙的双脚天生有小缺陷,走路的时候有一点上下“颠”。旁人一般人注意不到,叶问却看得清楚。他还跟李小龙开完玩笑:“走路时脚跟不到地,正是短命相”,叮嘱他低调行事,切忌好勇斗狠,争强好胜。
年少气盛的李小龙哪里听得进去,当时答应,转脸就忘在脑后。没想到叶问的玩笑“一语成谶”。1973年,李小龙在香港离奇去世,死时只有33岁。
李小龙跟随叶问学了6年咏春,之后移民美国。虽然没能学完所有拳法。但这段光景为他日后武艺大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后来,李小龙还钻研过不少其他拳法:螳螂拳、洪拳、白鹤拳等等,甚至包括西洋拳,经历大小比斗挑战无数场。最终把这些心得全部融会贯通,创立“截拳道”,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
成功后的李小龙依然难忘咏春,他曾亲访叶问,想以一间楼宇为代价,请叶问示范全部木人桩法,拍摄成影片带回美国学习。叶问当场拒绝,他坚持只要求学者有心学技,就全力传授,绝不把功夫当成商品出售,最重要的是对徒弟不能厚此薄彼。叶问的态度,让其他咏春弟子深受感动。
再回到抽大烟的消沉叶问。1960年,叶问的妻子张永成于佛山病逝。两年后,叶准及叶正赴港寻父。叶问见到亲生儿子,百感交集,终于下定决心戒掉鸦片,全力研习推广咏春拳术。
此后,咏春拳迎来了发扬光大的鼎盛时期。
1966年,“咏春体育会”成立,这个协会将所有习练咏春拳的爱好者集结起来,一起组织咏春拳术比赛暨表演大会,叶问的表演让年轻人们大饱眼福。他们还编订了一套考试及升级机制,让咏春拳有了类似段位制的等级划分。后来更成立了国际咏春总会,向海外推广咏春拳术,将拳馆开到了世界各地。
1972年12月,叶问在香港病逝,享年79岁。
如今,咏春拳虽然未被列入国家标准套路,却以全球200多万练习者,稳居中国武术第二大拳种(第一是太极拳)。
纵观叶问的一生,如同《一代宗师》里所言,历经光绪、宣统、民国、北伐、抗日、内战、解放,可说是大起大落,悲欢离合。虽然也曾矮檐低头,甚至沾染恶习,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不坠风骨,坚持气节,瑕不掩瑜。晚年,更令咏春一派自他而起,走向兴盛。虽然不像电影里那般壮烈传奇,终究也当得起世人尊声: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