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老舍,是初中语文课本《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在老师的介绍中有了简单的了解。老舍,北京人,著名小说家、作家,原名舒庆春,在济南的冬季写出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标题为“济南的冬天”。后来,我再也没有读过他的任何作品。
而今,在初冬的南京,寂静的夜晚,视线却被书堆里《老舍和他的作品》这个名所吸引。瞬间,脑海里浮现出《济南的冬天》几个字,心中有一丝欣喜,一份期待,我想这或许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吧。既然,从未阅读过老舍的作品、真正了解过老舍,那么这本书肯定会给我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怀着寻觅与好奇,拿起《老舍和他的作品》,作者是胡金铨,老北京胡同里走出的武侠电影宗师。他与老舍都是老北京人,都是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作为同乡,胡金铨喜欢读老舍的小说,创作电影时也曾受其影响。胡金铨还严肃的告诉读者,要谈老舍,我有“资格”。这本书便是他用一碗豆汁儿为我们破解的老舍之味。
《老舍和他的作品》是胡金铨对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艺活动的梳理。整本书30个章节,从老舍出生及名字的由来开始,详细述说了他如何辗转求学、如何开始创作、异国漂泊、异乡奔走以及战乱时期坚持文字创作与积极参与“文协”工作、最终回归故里的生命历程,正因他这丰富、精彩而又伟大的一生,才为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与体验,为创作打下基础
最初,老舍在“市立三中”读了半年,就考进北京师范学校,他转学并非为了立志将来献身教育事业,而是那里不要学膳费,还供应书籍和制服。我想,对于家境贫寒、热爱读书的老舍,能拥有免费书籍阅读,那是一件幸福的事。由于老舍非常用功,优秀的国文成绩得到校长方还的赏识,亲自教他旧诗词写作,勤奋用功的他才奠定了日后作国文教员的基础,同时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十七岁北师毕业的老舍,由校长方还的推荐当北京方家胡同市立小学校长,认真规矩的做了三年校长,考绩特优,被当时的学务局派到江浙考察教育。就在老舍南下的那一年(1919年)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开始了,对于没有政治理想的他,无心去奋斗而成为一个革命者。浙江考察教育完毕,他又回到北京,晋升为北京北郊劝学员,这是老舍第一次“从政”。在这小小的官场里看到了很多奇里古怪的现象,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成了日后《老张的哲学》这部作品的创作素材。
异国漂泊,成就文学上的造诣
民国十三年(1924年)老舍到了英国,任职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中国语讲师,这一年他27岁。到英国半年之后,生活逐渐习惯,工作也上了轨道,异国的新鲜感过去,开始感到寂寞、思念家乡。追忆家乡往事的同时,新环境里的新思想与想法也浮现在脑海里,于是,老舍有了创作的开始。
1925年底,《老张的哲学》完稿。1926年7月开始,在《小说月刊》上连续刊载,作品一炮打响。同一年老舍就进了当时,颇有影响力的“文学研究院”与名作家周作人、矛盾、孙伏园、王统照、叶绍钧等人成了“同文”和“会友”。接着老舍就开始动笔写第二部小说《赵子曰》,后来也在《小说月报》上连载登出。又以英国作背景写了《二马》这部小说并在《小说月报》上刊载,写完《二马》老舍便辞去东方学院的讲座,告别伦敦。
英伦五载,欧陆三月,游玩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士、德国和意大利,老舍离开英国在去往新加坡的船上写了第四部小说《大概如此》,因各种原因,这部作品,最终未能出版。到新加坡后,老舍又以当地小孩作主角,所接触的环境为背景,写了童话小说《小坡的生日》在《小说月报》发表。此时,已经奠定了老舍在文坛上地位。
回归故里,成全自我
回到家乡,亲人团聚,旧友重逢。之后,老舍的母亲又将提起他的亲事,催他赶快成家。最后,由他的好友罗常培的“媒妁之言”,老舍和女画家胡絜青成了婚,那时他34岁。
1931年,老舍带着他新婚的妻子胡絜青到山东齐鲁大学(也就是济南)就职。老舍任职“齐鲁”大学教授,他的妻子胡絜青则在济南一所中学教书,夫唱妇随。住在“齐鲁”校园里,老舍写作、研究学问、种花、养猫、养狗、养金鱼,在这里,老舍不光自己认真教学、坚持创作外,还兼编《其大月刊》、为《月刊》翻译一些文学理论,同时,还拥有了自己的女儿。那时国难当头,而老舍他们却在美国教会庇护下的“齐鲁”校园里与世隔绝,专心高创作,快乐的享受家庭的温馨生活。
《老舍和他作品》这本书中记载,这一段生活是老舍一生中最为满意的时光。 最终,在“教授”和“作家”之间,老舍却选择了后者,异乡奔走,几经周折,辞去了教授一职,正式成为职业作家。
1935年老舍的儿子出生,1936年老舍在北平大张宴席为母亲做80岁生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8月,老舍又被齐鲁大学再度聘为教授。最终无法阻止局势战乱,济南也无法避免兵荒马乱的袭击,老舍冲过封锁线,把家小送回已经沦陷的北平。然后只身南下,目的地是战时首都武汉,1938年3月27日,老舍作为发起人之一,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从此老舍的全部精力都投身于“文协”的主持工作和创作中……
读完《老舍和他的作品》,我仿佛跟随胡金铨的文字游历了老舍的一生,从书中所引用资料老舍的自述与友人的回忆可以看出,老舍的每一次选择与漂泊都是成全一个小我的历练。最终,无数的漂泊,成全了一个大我“老舍”,从此留在了文字里,也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