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如何变成音乐?历时六年创作、十余次深入敦煌采风、全球追寻敦煌乐谱的踪迹,谭盾做到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敦煌前十名纪录片?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敦煌前十名纪录片
敦煌壁画如何变成音乐?
历时六年创作、十余次深入敦煌采风、全球追寻敦煌乐谱的踪迹,谭盾做到了。
2019年,国际音乐大师谭盾带着基于敦煌壁画创作的《敦煌·慈悲颂》进行全国巡演,将壁画变成音乐,让人们听见敦煌。
今天18:00,湖南国际频道播出全球首部表现壁画如何变成音乐的纪录片——《听见敦煌》,记录敦煌遗音如何穿越千年,重现人间。
纪录片《听见敦煌》由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电广传媒出品,韵洪传播承制,总导演刘沙白为中国电视奖、中国电视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众多奖项获得者。
影片以谭盾在中国七个城市巡演为主要线索,记录《敦煌·慈悲颂》的创作缘起和演出呈现,揭示如何将敦煌壁画转化为一部具有传世意义的音乐作品的历程。
1
故事,从敦煌讲起
2013年,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邀请谭盾去了敦煌。
樊院长带着谭盾走进了敦煌洞窟。置身于敦煌壁画记载的4000多件乐器、3000多名乐伎,以及500多个古乐队之中,谭盾深受感动。
他仿佛从画中听到了声音。在九色鹿矫健的身姿下,他听到了哒哒哒的马蹄声;在青金色的颜料间,他听到了横亘千古的梵音。在这里,他观看声音,聆听色彩。
樊院长半开玩笑地向他提出邀约,敦煌壁画带不走,你能不能把这些壁画变成声音,用音乐来讲敦煌故事?
这让谭盾有了一种灵魂的冲动:他要把壁画写成音乐,用交响乐团演奏出来,带去全世界,让没到过敦煌的人也能感受到敦煌。
“我开始看很多东西,但我越写就越写不下去,因为它太大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思想过程和信仰过程,加上儒释道,都揉在一起了。” 敦煌壁画的艺术体系古老且庞大,他应该如何入手?
樊锦诗院长赠送给他全套《敦煌壁画故事全集》以及很多其他参考书,建议从中挑选最为重要的故事,谭盾茅塞顿开。
最终,作品《敦煌·慈悲颂》通过六个故事以音乐的方式讲述敦煌。《菩提树下》《九色鹿》《千手千眼》《禅园》《心经》《涅槃》六幕,不是交响乐、不是音乐剧、更不是歌剧,而是讲述敦煌故事的“壁画剧”。
在这个用色彩讲故事的地方,他将一幅幅穿越千年的壁画赋予了音乐的生命,色彩变成了音符。
2
敦煌的声音,世界的声音
敦煌的声音,就像一根没有断过的弦。这些故事、这些艺术、这些音乐,是每一个人的感悟。在敦煌的史书中,不仅仅有中文,还有希伯来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敦煌,让世界参与其中。
敦煌的声音,是由世界各国艺术家共同展现的。在中国巡演过程中,谭盾带领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两百多名艺术家,从西安出发,经敦煌、长沙、青岛、上海、海口、北京,行程九千公里。
在西安,他们聆听中国秦腔;在敦煌,他们发掘壁画的声音;在长沙,他们体验花鼓戏与长沙弹词……可以说,这既是国际艺术家的一次观光表演之行,也是作曲家谭盾的一场创作追溯之旅。
敦煌的声音,引起世界的共鸣。此前《敦煌·慈悲颂》在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地的演出都获得极大成功。谭盾和团队在德国演出结束后,现场一千八百多名观众起立,掌声持续了长达十五分钟,外国听众为中国故事动容。
3
记录声音,讲好故事
有些人可能会问,古老的乐谱如何与今天的交响乐团一起共鸣?二十多个国家的合唱队员如何用中文演唱?哲学思想又该如何用音乐呈现?纪录片《听见敦煌》以平实的笔法,将这些故事记录了下来。
总导演刘沙白更是在纪录片中展现了不一样的谭盾。影片中,谭盾不仅仅是音乐厅中的指挥家,还是一位快乐幽默的旅者,一位敦煌故事与中国文化的讲述者、追寻者。同时,作为谭盾的发小,在这部贴身跟拍的纪录片里,刘沙白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独特的视角。
在谭盾看来,音乐就是一座桥,它可以将遥远带到你身旁:从敦煌到欧洲,从古代到未来。音乐之桥不只是缩短了时空和距离,也让我们听到古代的信仰和故事。这些故事,让新时代的我们像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行者一样,以新的方式不断地讲下去,讲给世界听……
驼铃阵阵,丝路盛世。
中国故事,世界表达。
曾经,中华文明在这里与世界融为一体;现在,中国声音还将从这里再次传播到全世界。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锁定今天18:00《听见敦煌》。
人文/旅游/美食/体验
文化属性 国际范儿
深耕文旅,挖掘地域特色
湖南国际频道潮文化节目带重头自制栏目
每周三
世界潮我看!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 赵浩天(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