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五柳七
台州一对夫妻给孩子取名“李不尚书”,一度引发热议。孩子父母表示,名字谐音“礼部尚书”,趣味性强,识别度高。
《尚书》是儒家经典,尚同上,《尚书》即上古之书的意思。“尚书”又是古代官名,始于秦,魏晋之后相当于宰相之任,至明废除。尚书之前加个不字,不当官还是不读书?
(唐)孔颕达等撰《尚书正义》,南宋时期浙刊单疏本
“李不尚书”是谐音梗,更像随意取的网名。《礼记》说:“名子父之则也”,名字体现了父母一辈对子女的期许或训诫,这种谐趣化的取名方式,有失严肃。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人父母,责任重大,不可儿戏。
古时名是名,字是字。《礼记·檀弓》说,“幼名,冠字”。名是出生后起的,字是成人时加的。名是用来自称的,而字是用来给旁人叫的。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的字可以用来进一步解释名的含义。字之外还有号。古人讳名,直呼其名显得唐突不敬,因此立字以尊名,字是专给人呼的,呼字表示客气尊重。更立号以尊字,客气加客气,尊重更尊重。古人兴之所至,又往往立号以自况,说起来立号的自由度倒像如今的网名。
起名这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今人取名,有“男《楚辞》女《诗经》”一说,古籍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同样可作取名神器,随手翻来总会有所发现。
《说文》讲“名自命也”,“命”字可作“名”讲,《管子》曰“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的命,就是名的意思。千说万说,命名的规则,还是以正为重。
古时取名,确实还是有一些基本规则的,最早如《左传》所载,鲁桓公得子,问大夫申繻(xū)该如何给儿子取名?
申繻给出“五有五不”之答。
“五不”的争议比较大
先说申繻的“五有”。
有信:“以名生为信”。信即出生时的征兆。如李白出生时其母梦见了太白,岳飞出生时其母梦见了大鹏。
有义:“以德命为义”。义即祥瑞和祝福。如张邦昌、魏忠贤、袁世凯……举这些名字有点不合适,就当反证吧。
有象:“以类命为象”。象即以形似之物为名。如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名丘。
有假:“取于物为假”。假即借取事物的名字。《尔雅》释秦桧之名,“桧,柏叶松身”。“桧”音如桂,只有秦桧的桧才读成会。明代有位户部侍郎叫孙桧,应该读作“孙桂”。
有类。“取于父为类”。类即以父亲当榜样,取和父亲相似的名字。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曾见隋代襄阳一墓志上,甚至父子同名,都叫罗靖。洪迈认为这是胡人风气,其实是上古风俗。
紧接着,申繻又提出了“取名五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生,不以器币。”
“五不”的争议比较大。清代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质疑:“如疥、疵、痤、虮、虱、狗、彘、掉尾(姓昭涉)之类。见于《史》《汉》者,不可枚举……然则之言何据乎?”
就说“不以隐疾”这条。老子姓氏名谁,至今有争议。司马迁说,老子姓李。学者李零在《人往低处走》一书中提出,李是氏,而非姓,可能在司马迁的时代古人就已分不清姓和氏的区别。老子应名耳,字聃。“他可能是个耳朵很大的人,神头怪脸。”
老子像
老子耳朵大,孔子脑顶尖,即便不算隐疾,但终归是怪相。徐仁甫在《广古书疑义举例》一书中,列举以身体特征乃至身体缺陷为名的古人,《左传》中有“齐小白,入于齐”“晋侯黑臀卒于扈”“卫侯之弟黑背帅师侵郑”。《史记》中有淳于髡,髡指受过剃发的刑罚。再有孙膑,膑是被削去了膝盖骨。还有黥布,黥指的是脸上被刺字涂墨。这些总要算“隐疾”了吧。
百无禁忌一老翁
近代夏承焘先生在《天风阁学词日记》中写,一次与王季思先生等友人闲聊,“戏举古今人以肢体为名字者”。如:
易牙(齐桓公宠幸的厨子)、栗腹(战国时燕国国相)、馯(hàn)臂(字子弓,《史记》作子弘)、息夫躬(西汉末期大臣)、曹顶(明代平倭,出生时头顶三个旋儿,遂名“顶”)、傅眉(清代画家。字寿髦,一作寿毛)、头曼(宋景公,或兜栾之音讹)、目夷(春秋时宋大臣,墨子是其后人)、雍齿(西汉时人,从汉高祖刘邦起兵,却数度叛离)、狐毛(春秋时晋国大夫,重耳的舅舅)、严颜(三国时蜀将)、商容(商代贤臣)、姜肱(东汉名士)……几位先生公认,名字最奇的,是陈哀公名溺。
古人取名,隐疾不避,屎尿也不避。如《北梦琐言》有位郝牛屎,《辽史皇族表》有位辽西郡王驴粪。
夏承焘先生又举了同时代的一位奇人之名——邓粪翁。邓粪翁是上世纪初沪上书法大家。据学者蔡登山《人间不复邓粪翁》一文,邓粪翁一生数次改名,百无禁忌。邓粪翁原名菊初,字钝铁,因喜操刀治印,与吴昌硕(苦铁)、王冰铁、钱瘦铁,合称“江南四铁”。30岁时改名粪翁,自言“其时哗众口,谓我有畸行,吁嗟吾何言,矫枉失其正”。后又改名散木,乃借用《庄子》中“散木”(指无用之木)之喻。晚年寓居北京,因病截肢,故改名“一足”,写诗道:“腿乎腿乎别矣汝勿忧,汝存我命危,汝去我命留。我命留,犹得为社会主义建设备一筹。”
邓菊初,字钝铁,30岁改名粪翁,后又改为散木
掌故大家郑逸梅先生曾文回忆,旧时店家请人题写招牌,“粪翁”之名确实遭遇歧视:“其时尚有两位名书家,商店素不请教,一邓粪翁,这粪字太不顺眼。一钱太希,商店唯一希望是赚钱,这个姓和赚钱有抵触。”
名字里有座“动物园”
再说“不以畜类”。
清代梁章钜在《浪迹丛谈》说:“至以畜类命名,尤古人所不忌”,并举例:司马相如初名犬子,南齐有小吏亦名犬子;南齐大将张敬儿,史载“始其母梦犬子有角舐之,已而有娠,生敬儿,故初名狗儿。后又生一子,因狗儿之名,复名猪儿”。
《辽史》《金史》《元史》中,狗儿、猪儿的名字屡见不鲜,《元史》还有丑驴,官居太尉。
梁章钜认为,这些应是来自给孩子取贱命的习俗。欧阳修给小儿取名僧哥,有人问他,又不信佛,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欧阳修回答:“人家小儿,要易于长育,往往以贱物为小名,如狗羊犬马之类,僧哥之名,亦此意耳。”欧阳修此说实是暗贬佛学。梁章钜的疑惑在于:这些人已经为士为宦,却仍用丑名,为什么不改名?
古今人名,以龙凤一类的神兽为名不胜枚举。以龟作为名号,古时常见,今天已少见。陆游晚年自号“龟堂叟”,清代俞正燮考证说,其号“有三义”:一是贵,二是闲,三是寿。唐代乐师李龟年的龟,取的是长寿之意,至于唐代诗人陆龟蒙,苏州人,龟蒙是山东龟山和蒙山的合称,陆龟蒙字鲁望,可见他祖籍在山东。
孔子有子叫孔鲤,字伯鱼。据《孔子家语》,因为孔子十九岁时得子,鲁昭公赐给了孔子一条鲤鱼。孔子还有个八世孙叫孔鲋,字子鱼。三国时有名士周鲂,同样字子鱼。
赐鲤定名,清刊本《圣迹全图》
取名鱼龟,是富贵名。而以虫鼠为名,个中趣味就不好解释了。宋代《玉壶清话》载,杨家有三兄弟分别名为“蚡”(鼢鼠)、“蟫”(蠹虫)、“蜕”(蝉蛇脱皮)。宋太宗不认识“蟫”字,问出处,大臣回答出自《羽陵蠹书》,“白鱼虫也”。宋太宗说:“古人名子,不以日月山川隐疾,尚恐称呼有妨,今以细碎微类列名其子,未知其谓也。”御笔一挥,抹去“虫”字,赐名覃。
至于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孙虿(chài),字子尾,虿尾就是蝎子尾巴,这名字够毒。
名虽称王 实是为臣
申繻主张取名“不以官名”,因为晋僖公名司徒,晋国由此废除了司徒;宋武公叫司空,宋国由此废除了司空。
古人名字里有称“王”的,如著名的骆宾王,还有五代的胡宾王、明末的谢宾王、清代的宋宾王等。“宾王”取自《周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名虽有王,其实含义是当个好臣子。
西汉有名臣冯野王,字君卿。上古时称郊外为野,《周礼》载“县士掌野”,诸侯把野分封给卿大夫作为采邑。冯野王是世袭的关内侯,叫野王就表示这孩子是有封地的世袭豪族。南朝梁陈时的儒学大家顾野王,本名顾体伦,仰慕西汉冯野王,叫野王只是为了致敬。
卓文君之父叫卓王孙。王孙指秦汉时的没落贵族。秦灭赵,卓氏被迁到蜀地,靠冶铁致富,卓王孙只是铁匠,但很有钱。
真正敢称王的名字,大概只有郭女王一个。《甄嬛传》的女主角甄嬛,甄姓取自曹丕宠妃甄宓,嬛名来自曹丕的皇后郭嬛。郭嬛史称文德郭皇后,未载其名。《魏志》载“后少而父永奇之曰:此乃吾女中王也。遂以女王为字”,女王是她的字。
《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名姓不见正史。辛弃疾有词“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却自兜鍪出”,貂蝉也是官名,本是貂尾和附蝉的合称,汉时作为侍中、常侍的冠饰,因此貂蝉也常指代侍中、常侍之官职。
古人带官气的名字,最多的是“卿”字,如颜真卿、关汉卿。司马相如字长卿,以蔺相如为偶像,故取名相如,蔺是赵国上卿,因此取字长卿。周礼有“六卿”,卿是相当古老的官名,后来意义逐渐泛化,和宾王一样,作为“臣子”美称。苏轼《洗儿》诗说“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儿子即便愚鲁,也要顺利当上公卿,这简直是“一个亿的小目标”。
千万别得罪礼部尚书
宋时六部尚书都有雅号,天地四季再加个“卿”字。
吏部尚书被称做天卿,户部尚书是地卿,礼部尚书是春卿,刑部尚书是秋卿,兵部尚书是夏卿,工部尚书是冬卿。若要以“礼部尚书”造梗取名,“春卿”不坏吧?
巧了,礼部尚书真有给皇室取名之责。宋时有个潜规则:礼部不收点好处,就不给取好名字。如宋代《云麓漫钞》载:“宗籍凡袒免亲(五服之外)以上,皆赐名。乃有寓不典之言,乃取怪僻字样,以为戏笑。”
至明清时仍积习难改。《居易录》载:“明宗室诸藩生子,例由礼部制名,主者索贿,不满意辄制恶字与之。”嘉庆道光年间,宗室某位将军喜好鼻烟壶,生了三个儿子,找礼部官员取名,长子叫奕鼻,次子叫奕烟,三子叫奕壶。“命名之诞,至斯已极。”
论官大,若是算上谐音梗,黄裳之名当仁不让。
《射雕英雄传》中有位“隐秘而伟大”的高手叫黄裳。书中借周伯通之口讲述黄裳事迹:“徽宗皇帝信的是道教,他于政和年间,遍搜普天下道家之书,雕版印行,一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称为《万寿道藏》。皇帝委派刻书之人,叫做黄裳。”这位因著《九阴真经》而家喻户晓的黄裳,字冕仲,号演山。宋神宗时中了状元,划重点,还当过礼部尚书。
宋时大臣蔡确,少年时梦见有人相告:“俟汝父作状元时,汝为执政也。”醒了后,蔡确不以为然对人说:“鬼物乃相戏乎?吾父老矣,方致仕闲居。乃云作状元,何也?”后来蔡确果然当上宰相,一日殿上听唱进士第,状元叫做黄裳。蔡确父亲名叫蔡黄裳。(见《宋人轶事汇编》)
没人和嘉靖解释一下?
黄裳真容易撞名。宋时还有两位黄裳,一位字文叔,南宋时人,曾制《天文图》,共绘恒星1440颗,而欧洲直到15世纪,著录于星图和星表的星数只有1022颗。还一位字元吉,武举进士出身,“时人高其义”。三位黄裳,其名其字均出自《易经》“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当代文化大家黄裳,本名容鼎昌,黄裳是笔名。流传最广的来由,如学者扬之水《〈读书〉十年》所记:“陪郑逸文一起走访范老板,听他讲起,黄裳曾追求过黄宗英,事未谐,黄便说:‘那么我做你的衣裳吧。’自后果真改名为黄裳。取陶渊明‘愿在衣而为领……愿在裳而为带’之意。”
黄裳先生曾在《来燕榭书跋》中自述,其名是当年“偶翻一册书,偶遇之遂偶用之耳”,可见这名字没什么八卦。黄裳先生是藏书大家,一部《演山先生文集》才是其心头好。
黄裳,本名容鼎昌
唐代还有一位名相叫杜黄裳。户部侍郎潘孟阳请同僚宴饮,其母在帘后观察,宴会之后问儿子:“末座身穿惨绿衣服的少年是谁?”潘孟阳道:“补阙杜黄裳。”刘夫人道:“这个人跟别人都不一样,将来一定是位有名的卿相。”《诗经》有句“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可谓杜黄裳的真实写照。
有点纳闷,取名黄裳,音似“皇上”,金銮殿上唱名时,不犯上吗?《说文》释裳:“常,下裙也。裳,常或从衣。”因此黄裳的裳读如常,和皇上的读音太近似。
用名字玩谐音梗,《红楼梦》是范本。小说家可以用名字来暗示人物命运,现实里把名字和命运混为一谈,都是扯淡。嘉靖年间,一考生叫吴情,本当为状元,但被嘉靖帝一票否决了,认为“天下怎能有无情状元”。问题是,就没人跟嘉靖解释一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吗?(责编:沈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