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对农历二月初二的印象,大多集中在——
这一天,理发店生意火爆,因为很多人会“剃龙头”。
这一天,人们也会吃“龙食”。龙食,即以“龙”字命名食物,比如,龙鳞(春卷)、龙须(面条)、龙耳(饺子)、龙眼(馄饨)、龙子(米饭)、龙头(猪头)等等。
这一天,有的地方还会举行撒灰引龙、龙舟竞渡、舞龙等民俗活动。
说起来,“二月二”作为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并在演进过程,围绕着“龙”这一图腾意象积累了独特的内涵,又被称为“龙头节”“春龙节”和“青龙节”。
我们自称“龙的传人”。龙是我们心中祥瑞的象征,在中华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月二”的各种民间习俗,表达着人们盼望丰衣足食生活幸福的愿望。
“二月二”与农事密切相关,相传起源于远古。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了周武王时期,这天会举行仪式,文武百官都要亲耕。“二月二”在唐时叫“挑菜节”,在宋时称“花朝节”,是个亲近自然、企盼富裕的节日,有踏青、挑菜、迎富贵等习俗。元朝时,“二月二”又叫“踏春节”,也被称为“龙抬头”,一些新节俗融入,与“龙”的联系更加紧密。元代熊梦祥《析津志》中有“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的记载。此时,“二月二”已转变成一个以崇龙祈福、祈雨求丰收为核心的节日。
“二月二,龙抬头”,既是一种象征,也蕴含着期待。节俗的发展与丰富,与古人对于气象、物候、天象以及季节更替的认知有一定关联。
传说中,龙掌管风雨,降水的状况又关系着一年的收成。古人认为,龙属鳞虫,冬蜇春醒。“二月二”多已到惊蜇,春雷一响,蜇龙会冲破“潜龙在渊”的状态“见龙在田”,兴云布雨,滋润万物。“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预示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惊蜇,也正是百虫苏醒的时节。害虫破坏庄稼,毒虫威胁人类健康。龙是神话中的“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人们企盼“龙抬头”,以龙威震慑百虫,保佑人畜平安。
因此,在一些乡村,曾经流行过撒灰“引龙回”的风俗。灰线要从水井、河边一直撒到家中的水缸处,意思是把象征吉祥的龙引入自家,希望它带来福祉与庇护。
图:28星宿示意图
虽然龙是想象中的神物,但“龙抬头”的说法也与古代的星象天文有一定的关系。古人把靠近黄道的星空划分为28星宿,并按东西南北分成“四象”,每象7宿,按形状命名为东苍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他们还发现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农时周期相一致。在东方苍龙的头部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就像“龙”的犄角。农历二月二晚上,“牛角”会从东方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
“龙抬头”的时候,正是春回大地,降雨逐渐增加,草木返青的时节。“二月二”,不仅代表着美好的愿望,更标志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
(图片来自网络)
(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N度生活工作室 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