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南之春作者声明:原创作品,不得转载其它平台,侵权必究,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有太多胡适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太多胡适之
文/江南之春
作者声明:原创作品,不得转载其它平台,侵权必究
胡适先生,1891年—1962年,字适之。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史家,安徽徽州绩溪人。胡适,这是中国二十世纪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耀眼光辉的名字。岁月的流逝,时代的更迭,并没有让我们后人忘记他,反而令我们更加怀念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出了这么一位思想家、哲学史家、文学家、学者。
尽管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人骂胡适,但我们发现,骂胡适的人最后都不见了,只看见胡适先生还屹立在中国文化史册上光芒四射;尽管同时代也有不少人与胡适斗争,但我们后人今天都明白,他们只不过都是在爱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屋宇的情感和初心下,想把我们这个国家思想、人文精神建设得更好。
一、胡适的童年成长与其一生的性格
胡适,字适之,安徽徽州绩溪县上庄镇上庄村人,1891年出生在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胡适出生时其父已经年满50岁,胡适乃其父第三任妻子冯顺弟所生。
胡适的祖上为徽州茶商,因经营有方,颇有产业。胡适的父亲胡传早年曾受业于江苏扬州我国史上有名的经学大师刘熙载的门下,研习经史。胡传及稍长也曾热心过科举功名,无奈五次乡试皆落第。39岁那年,胡传自知科考无望,于是彻底放弃了科考,由于家产尚可,开始了外出长年远游。
其父胡传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清风雨飘摇的年代,远看大清这间屋子外表尚是华丽可观,实则屋子里面早已破败不堪,屋子被风雨吹毁掀翻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这在当时有识之读书人中早已不是个秘密。所以中年后的胡传开始学习钻研舆情地志,学一些经济世用之学。
1881年10月,人到中年届40岁的胡传刚过完中秋节,即自京师出发,费时42天,抵达东北吉林的宁古塔。以其坚忍的毅力,丰富的地理学知识,得到晚清著名金石学家、大书画家、清边务督办吴大澂和宁古塔副都统容山的赏识, 1882年10月,由二人联名向朝廷特别保荐,获候补知县之任命 。后因协助吴大澂治理黄河,绩效卓著。于 1889年,获得“直隶州知州分发省分补用”的资格。 两年多后,奉旨调往台湾,其时胡传已经52岁。
胡适的父亲胡传,1841年~1895年;胡传到台湾后不久,时年不满2岁的胡适随母亲来到了台湾与其父团聚生活。胡传晚年在台湾的3年6个月,极有作为。胡传在台东州官期间,奖励农桑,教育原住民;以文官兼武职,整顿营务,巩固海防,心力大多投注在军事方面。
胡传的这一段经历对幼年时期的胡适有极大的影响,以致胡适一生都很热爱台湾这块热土。胡适的晚年重新回到台湾,除了政治等其它因素,这儿时的第二故乡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天不假年,胡适4岁那年,其父胡传死于台湾台东统领任上。胡适台湾儿时快乐幸福的时光,也永远停留在了1895年6月25日他父亲胡传55岁时去世的这一天。
由于胡适为其父晚年得子,加之胡适幼年时即表现出来的聪颖,所以其父在胡适很小时就在其身上倾注了较多的培育心血。胡传去世时,胡适的母亲才22岁,从此悉心照料抚养胡适,终生未再嫁。胡适的母亲冯顺弟在此后寡居的23年中,全部的心血和人生期望都倾注在了胡适的身上。
我们后人了解了胡适这一段生活的经历,也就能明白胡适这样一位开近代文化风气之先、沐浴欧风美雨八年有余的新文化运动的大学者,为何要听从其母的安排娶了一位没有什么文化的小脚夫人江冬秀。核心的原因只有一个:胡适不想伤母亲的心,他知道他母亲一生太不容易,一生从不求人的母亲为了胡适能答应与江冬秀成亲,曾求过胡适。
尽管胡适因此付出了终生情感的代价,但胡适终其一生从未埋怨过他的母亲。这种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岁月下,胡适对其母亲的情感与孝顺是我们后人甚至是与其同时代的故交挚友也未必能理解的。
尽极而言之,只要其母冯顺弟不伤心,胡适连自己的命也可以为母亲献出。这是胡适的性格,他一生宁愿牺牲自己,也期待他周边的人都能过得好。成年后的胡适曾说:“如果有人说,吃胡适一块肉可以延寿一年半年,我也一定情愿自己割下来送给他,并且祝福他。”
所以我们后人在感叹胡适一生婚姻的同时,是不能抛开胡适所处的时代和胡适幼年、少年、青年时代与其母相依为命的成长环境的。
年青时的胡适胡适这种幼年、少年时代的成长历程,对胡适一生的性格影响是巨大的。尽管18岁后的胡适在美国留学了八年,他学到的思想和学问是用来改造社会影响他人的,而他自己的内心一直是儒家文化礼法下的胡适。这也造成了胡适一辈子性格温润如玉、光明透亮、谦谦君子,如邻家大哥的形象。
胡适一生没有一个私敌,有的只是“我的朋友胡适之”式的朋友满天下。
二、翩翩少年,天资过人,公费考取美国留学生,师从实验主义哲学大师杜威,得其真传
胡适由于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从小就懂得发奋读书。
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胡适随母亲离开台湾回上海,不久回祖籍安徽绩溪上庄,在绩溪瀛洲镇仁里村读私塾。13岁时,胡适由其同父异母的三哥带到上海,进入当地梅溪学堂,两年后进入澄衷学堂,然后考入上海当时有名的中国公学。1908年,17岁的胡适入中国新公学后开始兼任英文教员,拿到第一份薪水。
胡适小时读书时,学习几乎是一种自发的状态,很少需要外力的输灌。
胡适读的第一部书是父亲生前为他亲手编纂的四言韵文启蒙课本《学为人师》。这本书是胡适的父亲胡传生前亲笔抄写,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本人的思想,开头几句是: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谨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作圣。
其父亲生前的遗抄对胡适一生立志做个真君子是不无关系的。其父亲虽然去世的早,但留下了大量其生前读书的笔记与心得记录,想必少年时的胡适都认真读阅研习过。
1899年,8岁的胡适因在其四叔家中偶然得到一本残破的《水浒传》,从此迷上了文化小说,他把那个时代能找到或能借到的小说几乎读了个遍。这些白话小说让少年胡适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白话散文的训练,这为他后来进行的白话文运动打下了基础,播下了种子。
不仅如此,胡适在此时还接触了外国文学。
1901年,10岁的胡适开始点读《资治通鉴》,这在今天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简直都是不可想象。
胡适童年与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对他一生影响很大。胡适中后在《四十自述》中回忆起这段生活曾满含深情地写道:“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1904年后,胡适去上海求学,到1910年这6年,让胡适极大地打开了眼界。胡适所读的学校基本与教会学校有关,近代新的西方学科在其所在的中学都能学到,这也使得胡适很早就具备了阅读原版西方文学的能力。
1911年,是胡适一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1909年美国为了培养在华亲美的政治文化精英,于该年开始退还《庚子条约》中所多得的赔款,并在当年就选派了第一批留美官费生。1910年,胡适考取了第二批庚子赔款公费留美生。在这批与胡适一同考取,后来成为民国学术与科学上的著名人物极多:如竺可桢、赵元任、张彭春、胡明复等人。
第二次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学生全体合影1910年8月16日,胡适等第二批庚款留美生共70人,登上一艘名为“中国号”的轮船,从上海出发,乘船赴美。9月10日,轮船到达旧金山。胡适在二哥的建议下,以农矿专业回国容易找到工作,选择了康奈尔大学的农学。异国青年的眼睛被这种新鲜感所吸引,眼界大开。逐渐地,他们的感触开始深入到这个国家的肌理,他们的情感开始沟通于这个民族的精神。
如果说在刚到美国时,这些中国的青年还对眼前的世界懵懂无知的话,那么经过几年的熏陶,他们已眼界大开,将世界的面貌看得更清楚。这种对比,大清的衰败、贫弱、耻辱的事实,则刻骨地刺痛着这些留学青年。在胡适看来,一个国家的盛衰强弱,与学界之有无成正比。他呼吁:要建立学界,增进知识,懂得科学。其实,这样的观点,在那时,几乎是留美青年所皆有的同感。
胡适(前排左一)蒋梦麟(后排左二)在1916年与杜威教授(二排正中)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合影。1915年,是胡适学业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早先的胡适所学的专业是农学,但这个专业并不是胡适所喜欢和需要的方向,他也不善长,连苹果分多少种有什么区别,他要记住也很费精力。一句话,他的学术兴趣不在这儿。以至他在康奈尔大学从出于兴趣与秉赋,后转修了文科。
然而,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切则是从他幸运地遇上了美国实验主义哲学大师杜威开始的。杜威对胡适一生的影响与改造是至巨至深的,从学术思想到治学的方法,胡适遇上恩师杜威后,才开启了他一生学术的事业,才有了后来的胡适之先生。
胡适投入杜威的门下是1914年夏在康奈尔大学文学系毕业之后。
1915年,胡适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到1917年胡适回国,这三年中,胡适师从实验主义哲学大师,系统地接受了实验主义的哲学理论和方法论,从而使其在学术上豁然开朗,醍醐灌顶,开启了自己一生学术的春天。这对于他日后回来国内以新思想、新方法、新工具,横扫晚清与民国之初由乾、嘉以来以义理、考据、辞章为主,从故纸堆“找生活”的一帮旧式文人思想学术的最有力武器。尽管胡适没有他们中某些人读的旧式书多,但其治学方法之新颖、思想之先进、洞察之深刻,则令这帮饱读四书五经体察孔孟之道的旧式学者们所望尘莫及的。这三年对于胡适日后回到国内“但开风气不为师”,扛起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是极其关键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严谨治学中的胡适先生就在胡适坐在可伦比亚大学宽敞明丽的教室时,此刻的中国文化在东西方碰撞中也在“激流涌动”。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留学过日本的新文化健将,开始了在新文化月刊《新青年》上从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陈独秀给远在美国的安徽同乡胡适写信,邀其加盟参战。
对于祖国发生的一切,一向思想活跃的胡适极为关注,于是在美国给陈独秀寄回了一篇稿子,后者把它发表在《新青年》上,这就是打响新文化运动第一枪的《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在1917年1月1日,由《新青年》一经发表,尤如石破天惊,在中国文化思想的大地上掀起了滔天巨浪。骂声、反对声、赞美声、讥讽声,交织成一片。最后的结果则是,此文为尚远在美国的胡适带来了空前的声誉与影响力。“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此时的北大、清华是张开臂膀,热切盼望胡适之先生回国——因为中国需要他。
三、回国:蔡元培先生为北大捷足先登,揽得青年才俊。胡适大展身手,开始了其一生最辉煌的20年
1917年,胡适在哲学博士学位还没拿到手的情况下,于当年夏天回到了祖国。去美国时还是翩翩少年,回国时的胡适亦不过26岁,但此时的胡适已经名满华夏。
初回国时,胡适在北大教授哲学,心中还是有过忐忑与担忧。留学归来,胡适做了北大教授,他的课堂十分火爆,北大学生傅斯年的好友顾颉刚也去听了一次,很是享受。顾颉刚回来后对傅斯年说:“那个胡博士还真有学问,你也去听听吧?”傅斯年去听的时候,不停发问,胡适汗如雨下,感觉“压力山大”!
胡适后来坦白地说:“傅斯年这样的学生,国学根底比我还深厚,搞得我每次都提心吊胆,实在不是享受。”
不过好在傅斯年对其他同学说:“胡适之的课,你们不能胡闹,其国学根底虽不甚深,但他的法方是对的。”
读书中的胡适先生回国后短短五年间,胡适以其天赋异秉,挟西方文明之思想,持先进治学之方法,很快成就斐然:写新诗《尝试集》;做学术研究,拿出了开风气之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不到30岁便成了北京大学最著名的教授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此时的胡适集文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白话诗人、著名学者头衔于一身,一时光芒万丈,万众敬仰。这使得胡适成为各方势力争揽的对象,开启了民国时代的“网络流行语”:我们的朋友胡适之。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模式,在民国的几十年一直处于“超常待机”状态,这在民国奇葩时代成为一景。整个民国时代,从政治家、文人学者、艺术家、学生工人、贩夫走卒,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前清皇帝、大清遗老,无不以认识结识胡适之先生为荣。
胡适与夫人江冬秀、儿子胡思杜、胡祖望家人们的合影1922年5月17日,胡适在家中正看书。突然电话响了,电话那边问道:“你是胡博士,好极了,你猜我是谁?”
胡适很不耐烦道:“我听不出来。”
电话那端传来一阵笑声,然后说:“甭猜了,我是宣统啊。”
胡适一下愣住了,他自言自语道:“宣统,皇上?”
溥仪在宫里安了电话以后,查电话薄,然后就给胡适打了个电话,本来是打着玩。然后说我想瞧瞧你,这胡适就真的就去见了溥仪。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胡适却并不以为意。面对非议,胡适在《努力周报》上,写了一篇《宣统与胡适》。
胡适在文章中道: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在宫中很寂寞,很可怜。想找个人谈谈,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事。不料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还不曾洗刷干净。一件很有人味的事,成了怪诧的新闻了。
这件事很能反映胡适的性格。另一件事则更能反映胡适的个性与“我们的朋友胡适之”模式。
一次,卖烧饼的袁瓞来胡适家闲聊。胡适说:“我喜欢游泳,可鼻孔长了小瘤,呼吸不便。”
袁瓞说:“好巧,我鼻孔也长了一瘤,恐是鼻癌。”
胡适立即提笔写了封信,让袁瓞交给台大医院院长。信中说:“这是我的朋友袁瓞,一切费用由我负担。”
四、一生不想躬身入局的胡适,其实对政治也是有兴趣的,但每一次的入局都是半推半就,欲拒还迎
在民国时代,若想做一位纯粹的学者,也不是不可能。民国时代,没有从政的学者大有其人,但胡适却做不到。一方面固然有蒋介石政府抛来的媚眼与橄榄枝,但另一方面又何尚没有胡适的内心涌动欲罢不能呢。
晚年中的胡适先生1937年抗战初期,蒋介石政府欲聘请胡适为“国府参政议员”,胡适动心了,去电征询傅斯年的意见。傅斯年坚决反对胡适参政,给胡适回电道:政府想借重先生者,不过是“将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这才打消了胡适从政参政的念头。
但是到了1938年,胡适还是半推半就地做了一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全权大使,直1942年才卸任。
到了1948年底,蒋介石政权已是风雨飘摇行将就木之际,胡适还是站在蒋介石的一边。甚至到了1949年3月9日,蒋介石下野后,胡适仍秉承蒋介石的旨意第二次出使美国争取美国政府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与外援。
胡适与蒋介石交流时的合影说胡适不喜欢政治是假,只是他一方面想入局大展抱负改造社会,又怕入局后再也享受不到蒋对他表面上的尊荣;另一方面置身其外只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做一个监督批评者,他又有点耐不住寂寞,以至进退失据,在其晚年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国民政府利用的工具。
尽管后来去美国离开国民党台湾和1958年回到台湾后的胡适,对蒋介石的本性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曾多次批评过蒋介石独裁的本质,但胡适依然离不开蒋介石台湾政权给予他的表面之尊优,以致1962年因心脏病突发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胡适晚年在台湾对于胡适的历史价值,与胡适早年有师生之谊的毛泽东主席看得极其明白。在建国前的多次挽留和建国后的多次劝其回国无果后,毛泽东主席依然只是失望,从没有否定胡适的人格和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中国文化学术思想上杰出的贡献。因为毛泽东主席非常了解他这位曾经的老师——胡适之先生对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的贡献。
1956年2月的一天,毛泽东主席在怀仁堂宴请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知识分子代表时这样说:“胡适这个人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21世纪,那时候,(后人)替他恢复名誉吧。”
21世纪已过去20年,拂去历史上的尘埃,正如主席预言“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到了21世纪,胡适之先生哪能是我们后人一言说得尽的呢!(完)
写后记:本文笔者在断断续续中写了近一周。其实,文章的题目和提纲早就确定两月有余,真正到下笔时,方知要写好这位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胡适之先生还是很难的事。
鉴于笔者时间与精力所限,才力有限,也只好先这样了。读者朋友们若喜欢,余则甚慰;若批判,余亦纳之。有空了我们再一起探讨这位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写于此,我又想到胡适先生治学方法的两点:一是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二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想:这再过一千年应该也会是真理吧?
——作者江南之春2020年10月25日至31日写作于宜昌
写作主要参阅书目:
①《胡适经典作品集》七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作者胡适;
②《胡适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作者章清;
③《胡适自传》金城出版社,2013年版,作者胡适;
④《平生风谊兼师友》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作者李永福。
创作不易,喜欢吗?喜欢就关注!我是“艺术世界人物志”!相约今日头条天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