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后的侯龙书院外景(刘益清 摄)
青山下,稻田间,一座古书院,见证一段飘着书香的历史,延续一方悠久的文脉。近日,记者驱车从永春县城往西北方向一路前行,来到永春县仅存的至今仍保护完好的古代园林式书院——侯龙书院。
9月27日,侯龙书院经过整修后重新开放。国庆期间,游人如织。
01
穿越百年,园林书院藏深山
侯龙书院位于吾峰镇侯龙村金字形面的双髻垅山麓,坐北朝南,四面群山环抱,风景优美。占地面积约668.6平方米的侯龙书院由“竹园斋”和“桂轩”两书斋构成。据《桃源颍川石牌侯龙陈氏族谱世系志》记载,竹园斋由侯龙陈氏13世岁贡生素厚创建。陈素厚,讳国瑛,乳名朴官,字敦明,生于康熙戊戌年(1718年),卒于乾隆戊子年(1768年)。他幼年丧父,慈母郑氏教育有方且善于治家,“(素厚)甫成丁即建凤阳堂,且有志于书香,架竹园斋。”
而后的清嘉庆年间,十六世祖陈孝武建“桂轩”书斋。两位书斋主人陈素厚与陈孝柳虽差数辈,却是书香不断,一脉相承。民国年间,侯龙村人陈悌怀到福州经营茶叶生意,积有巨资,出钱对书院重加修缮,使其池、亭、阁、榭皆备。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竹园斋”和“桂轩”两书斋组合成一座园林式的书院,便以“侯龙书院”之名传世。
目前,侯龙书院被列入福建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侯龙书院还荣获“第一批福建省水文化遗产”称号。
02
保护式整修,古老书院成胜景
因年久失修,之前的侯龙书院呈现残檐断壁、杂草滋生的衰败情景,特别是个别中梁、木建构件侵蚀比较严重。2016年1月,为最大限度保存书院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吾峰镇委托古建筑设计公司对书院保护修缮进行设计。2017年镇里投资300万元,正式启动书院修缮工程。
在建筑整体加固夯实后,术问设计公司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原有建筑形制进行修缮。“我们对主体修缮工程采取全揭顶、原状整修及重点修复等技术手段,最大限度保存和利用原构件,努力再现清初书院风貌。”术问设计公司负责人林永光告诉记者,新作的木结构门、窗、梁架、墙壁、栏杆都作做旧处理;对书院内的氛围灯光进行合理布置,部分隐藏渲染;对书院的每个空间进行场景布置:将上厅做孔子厅,奉祀孔子先师木;两侧厢房以生活旧物还原起居场景;下厅右侧以接待为主,介绍相关史实;左侧廊厅以琴棋书画场景布置。
记者走进侯龙书院, 书院原有的牌匾、楹联、门上励志刻字内容已进行还原,一句句朴实无华而又满含关切诚挚的家训,令人回味无穷;行走于院中池塘旁,石桥架构池上,石栏盘上的盆栽花正盛放,垂柳随风袅袅,池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与天空中的飞鸟呈相映之美,步步为景。
古老的书院虽已经历300年风风雨雨,但其格局仍大体保存完整。“修复后的侯龙书院处处显示出浓烈的书香氛围,无论从书院的建筑设计,还是其室内的装潢布置,一砖一瓦、一联一字都蕴含着浓浓的书香。”永春党史办副主任林联勇表示。
03
书院育才,让一方文脉永流芳
侯龙书院位于侯龙村腹部,左侧墙边,一条清清的小溪流过,一棵巨大的古樟树掩映下,溪面上面铺设一座小石桥,桥下潺潺流水,耳畔淙淙雅韵,周围鸟语花香。
因着这份宁静,300年来,侯龙书院书香不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据当地老人们讲,那时村里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入学,学费是由陈氏祖先抽出田地收租百余担,培养子孙攻读诗书。其中,仅在清朝,这里就先后出现武举人、岁贡生、恩贡生、邑庠生、州司马、奉政大夫、同知衔、四品都阃、广东补用县正堂等人才。1930年吾峰武装抗捐斗争领导者、新中国成立后任致公党福建省主委的陈其挥也曾就读于此。
侯龙书院让小山村的文脉延续至今,同时也让它在水文的遗迹上写下了不能忘记的一笔。“可以说,整个书院是围绕着池塘来进行布局,池塘不仅是一道风景,更起到动静相隔的功能。当然,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蓄水。” 侯龙村村支书陈荣华介绍,池塘的水就是从左侧的溪边引进来的,平时池塘养鱼种荷花;而到了大旱季节,这水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听老人讲,曾经有一年各地大旱,很多溪流断流,农作物根本无法存活,但因为这里有口池塘,帮助村民度过了那个大旱之年。也正因此,让村民对这方小小的池塘、对这一座书院有了更深的感情,也就有了最为用心的呵护。
“我们对侯龙书院进行修缮提升,将发挥其文化传承价值,结合周围的美丽乡村建设,全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实施。”吾峰镇党委书记夏辉亮说。
来源:福建日报APP-新福建10月11日
作者 | 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桃源乡讯记者 苏福彬
责任编辑 | 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