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此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篆额久佚不存。全碑共1165字。碑高253厘米,横宽123厘米。此碑于明万历初在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出土,传碑石在明代末年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现保存于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拓本。
《曹全碑》属东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其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
《曹全碑》偏旁部首全解析
一、单、双人旁
隶书中单、双人旁的最大区别就是双人旁的竖画均为弯尾竖。单人旁首笔自左向右写如尖长点,双人旁部首笔多为出锋点。
二、土、戈
土作为左偏旁时,略向右上敬侧,横画左实右虚,目的都是呼应右半结构。横画间加点是隶书的习惯写法。
从字例中可见“戈”在结构中是有主副之分的。如或、成、咸、武等字中的斜捺都表现得非常突出,而战、职、弑等字中的斜捺虽然也有完美的形态,但体势都有所收敛。曹全碑中的捺画形态变化极丰富,特别是后半段及结笔部分,临习时应注意区分。
三、禾、示、牛
这几种偏旁特点比较相近: 结构重心略高,体势微微向右欹侧,用笔左实右虚(这几点在曹全碑的左偏旁中都有所表现,临习时应特别注意)。这几种偏旁中的竖画形态有不同变化,悬针如祖、神等字,垂露如程、特等字。其他字例中也各有尖或圆的变化。
四、木
木作为左偏旁时,捺画减弱如点,而撇画仍有发挥之势,常见如杨、槐、橄等字中的形态。像枉、相中的近于长撇的变化使用并不多。木在下则发挥横画,撇捺减弱成点。
类似的提手旁主要表现在弯尾竖,有时有较大的夸张,以便和右旁结构中的掠画对称呼应,如掖、扶。
五、三点水
三点分布均匀,方向呈辐射状,各点形体略有变化,而中点稍长。曹全碑中的三点水旁大多呈欹侧之势,因此三点在辐射状的组合中又都呈斜上之势。
六、文、女
反文在字形结构中一般仅占一半或不足一半的位置,所以撇捺画从体势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收敛。在撇撩画之间,拣画又稍占主导地位,发挥略强一些。与单独的女字相比,可见女作为偏旁时主要笔画都减弱收敛、注意其横画大致要中分两个斜折画。
七、绞丝旁
隶书中的绞丝旁保留有较浓厚的篆书特点。特别是在上半部,除了略取方折形之外,几乎和篆法相同,一般用三笔写成。曹全碑中绞丝旁的下三点变化较多,主 要是根据右半结构来决定的,如纪、纠的右半结构小,三点也就短小,而续、继的右半结构长大,三点也就相应延伸,使左右结构取得平衡。
八、耳
左右耳旁的形态大致相同,在右时因位堂宽阔,形体略大一点。耳旁的折画练习时先分两笔写(如邪、郊),熟练后可提笔转锋一次写成。左耳旁的竖画一般略长一些。
九、言
言旁除第一横较短外,其余三横大致相近。用笔左实右虚,形态略向右上欹侧。在有些字形中,作为对言部欹侧的对称呼应,右半结构略向右下倾斜,整个字形呈覆舟状(如访、谐、谬等字)。
十、草、竹
隶书中的草头和竹头往往混为一体,但一般都写成草头,如节、等原为竹头,碑中都写成草头。下部结构如没有发挥变化时,草头写成主笔横(如茅、荆)。反之,则不夸张发挥(艾、幕、蒙等).字例中万字的草头仍沿用的是篆书的结构。
十一、宝盖头
从形态上看,宝盖头的两侧有直下和内收两种变化。内收的形态一般用于下部结构有左右发挥的字形中,如安、家。顶点居中,略出锋尖。
十二、心
心在字底时,平拣画一般都发挥为主笔,心内两点形体较小,但有情态变化,两点平出如意、忍;两点呼应如志、悉。感宇因有戈部发挥,心部降为其次。心在左旁时,所有笔画都变为竖势, 其形态是从篆书简化来。长竖两旁的短画有参差变化,相互间布白基本均勾。
十三、广、尸、门
广和尸作偏旁时体势很相近,都是用弯尼竖向左发挥。门字左竖变化为弯尾发挥我们在前面已谈过。注意其左右的对称性,以及内部结构的均匀布白。
十四、走
走车旁的“点”在隶书中或二或三,没有标准,曹全碑中的情况似乎是走车里的结构复杂就点三点,结构简单就点二点(如近、述、延)。如此,点是与整体结构相协调的。走车的平拣一般都有最大程度的发挥,但字的结构重心却不能因此而偏移。
十五、山、四点底
山字作独字时以覆舟形取势,作偏旁在下时取势扁平,在左时升高重心。四点底一字形均布, 且多锋角向下。
和独体字相比,金作偏旁时撇拣有大幅度的收敛,特别是掠已减弱如长点。金字的结构保留有篆书意味。
广与广头不同的是,因为撇外有两点,所以撇画的直行部分延长,而弯尾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