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其形象也是经过玄鸟、朱雀一步步演化而逐渐完美起来的,寓意祥瑞、光明和美好。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一、白描凤凰 祥瑞美好
凤凰的绘制步骤
步骤一、绘制头部
构思好凤凰的外形轮廓之后,从头部开始画起。↓↓↓
步骤二、绘制翅膀
顺势用曲线绘制凤凰的翅膀和羽毛,羽毛有次序地排列。↓↓↓
步骤三、细化身体
细化凤凰身体上一片一片的鳞片,鳞片大小基本一致。↓↓↓
步骤四、绘制尾巴
接着绘制出凤凰的尾巴,注意表现出羽毛的。动态。↓↓↓
步骤五、完善尾巴
继续绘制尾巴上的羽毛,注意羽毛有长有短,并且随风飘动。↓↓↓
步骤六、绘制长羽毛
继续画凤凰尾部长长的羽毛,用短线表现出羽毛边缘的质感。↓↓↓
步骤七、完成绘制
细化羽毛上的花纹,注意表现出羽毛之间相互穿插和遮挡的关系。↓↓↓
凤凰牡丹纹样绘制步骤
步骤一、铅笔起稿
构思好整个纹样的构图,从凤凰开始画起,注意两侧翅膀的方向。↓↓↓
步骤二、绘制尾巴
接着顺势画出腹部和尾巴连接处的羽毛,注意表现出翅膀的遮挡关系。↓↓↓
步骤三、细化尾部
继续绘制华丽的尾巴,这里主要要注意的是尾巴羽毛的朝向,要考虑到整个构图效果。↓↓↓
步骤四、凤凰绘制完成
完善尾部的结构,羽毛的朝向要有变化,不能太一致。↓↓↓
步骤五、添加牡丹
我们可以借助圆形来构图,在凤凰的左下方画出一朵牡丹。↓↓↓
步骤六、绘制牡丹的叶子
在牡丹的四周添加叶子,使其形象更加具体。↓↓↓
步骤七、细化牡丹,添加云纹
根据画面的构图需要,添加牡丹的花苞和其他的叶子,使整个图案更和谐、对称。最后观察整个画面,在凤凰的身后添加云纹,使画面更加完整。↓↓↓
凤凰与牡丹的结合 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凤凰和牡丹的结合,寓意着美好、光明和幸福。民间常以牡丹和凤凰为主题绘制纹样,称之为“凤穿牡丹”“凤喜牡丹”“牡丹引凤”等,视为祥瑞、美好、富贵的象征。
二、“凤凰”诗词10首
《凤求凰》
汉 · 司马相如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魏晋 ·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杨柳歌》
南北朝 • 庾信
河边杨柳百丈枝,别有长条踠地垂。
河水冲激根株危,倏忽河中风浪吹。
可怜巢里凤凰儿,无故当年生别离。
流槎一去上天池,织女支机当见随。
谁言从来荫数国,直用东南一小枝。
昔日公子出南皮,何处相寻玄武陂。
骏马翩翩西北驰,左右弯弧仰月支。
连钱障泥渡水骑,白玉手板落盘螭。
君言丈夫无意气,试问燕山那得碑。
凤凰新管萧史吹,朱鸟春窗玉女窥。
衔云酒杯赤玛瑙,照日食螺紫琉璃。
百年霜露奄离披,一旦功名不可为。
定是怀王作计误,无事翻复用张仪。
不如饮酒高阳池,日暮归时倒接离。
武昌城下谁见移,官渡营前那可知。
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
欲与梅花留一曲,共将长笛管中吹。
《凤》
唐·李峤
有鸟居丹穴,其名曰凤凰。
九苞应灵瑞,五色成文章。
屡向秦楼侧,频过洛水阳。
鸣岐今日见,阿阁伫来翔。
《凤》
唐·李商隐
万里峰峦归路迷,未判容彩借山鸡。
新春定有将雏乐,阿阁华池两处栖。
《仪凤》
唐·杨嗣复
八方该帝泽,威凤忽来宾。
向日朱光动,迎风翠羽新。
低昂多异趣,饮啄迥无邻。
郊薮今翔集,河图意等伦。
闻韶知鼓舞,偶圣愿逡巡。
比屋初同俗,垂恩击壤人。
《鸾凤》
唐·李商隐
旧镜鸾何处,衰桐凤不栖。
金钱饶孔雀,锦段落山鸡。
王子调清管,天人降紫泥。
岂无云路分,相望不应迷。
《凤归云》
——唐·滕潜
金井栏边见羽仪,梧桐树上宿寒枝。
五陵公子怜文彩,画与佳人刺绣衣。
饮啄蓬山最上头,和烟飞下禁城秋。
《临江仙》
南唐 • 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楞帘珠箔,惆怅卷金泥。
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七古 • 送纵宇一郎东行》
近当代 • 毛泽东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