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岭灯会是宿松县许岭镇的一项特色民俗文化活动,起源于清朝初期,距今四百年多历史,采用彩装游走的方式,走一程,演一场;阵容庞大,精彩纷呈,汇聚了民间竹编艺术、焊接扎彩艺术、杂技艺术、脸谱艺术、民乐演奏艺术、剪纸艺术、彩绘艺术、戏剧艺术和神话传说等民间艺术,以其古朴雄厚、怪异清新、意境深远、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被当地老百姓所喜爱。2013年5月,许岭花灯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名录。
“为了庆贺新中国成立,1950年正月我们这里举办了解放后的第一场大型灯会。当时彩装游走的队伍长达一公里,街上人山人海,热闹空前。”谈起1950年那场灯会的盛况,许岭灯会第四代传承人叶剑飞激情满怀,记忆犹新。大家从他绘声绘色的描述中,仿佛走进了许岭灯会当年营造的非同凡响的热闹情景之中。
76岁的叶剑飞老人,从小就酷爱民间艺术,是宿松县唯一一位被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许岭灯会代表性传承人”的民间艺人。老人家里,至今仍珍藏着他一手彩扎的乌龟灯、跑马灯、蚌壳灯、莲灯和狮子等十几种灯会道具。跑马灯是六角形,又叫六角灯,整体主体都是用竹篾编扎而成,它的六面裱糊着用红纸剪出的图案,在每幅剪纸的正中间空白处,都画着一幅古代人物的全身素描像,每幅画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乌龟灯,就像是一只活灵活现的大乌龟,龟壳上面黑色相间的花纹,是老人用笔一点一点彩绘上去的;乌龟身上自然摆动的四肢和龟头,更是老人的一项得意之作。老人说,制作这样一盏跑马灯,需要用到木工、篾工、剪纸、绘画等方面的技艺,他能够做出一盏盏造型结构多样的灯会道具,正是得益于掌握的各种技艺。他制作的乌龟灯,不管个头再大再小,只要用绳子拴起来,不需要人工控制,乌龟的四肢和龟头就会在空中自然地摆动,由此增添了乌龟灯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能够做出这样的乌龟灯,需要掌握乌龟四肢及龟头之间的平衡技术。
老人介绍,过去,许岭灯会一般在大灾三年后的春节期间举行,意在祈求天地神灵不再降灾于民,后渐渐变成民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基本都是选择在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之间举行。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相继举行过3次;改革开放后,举行过5次;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许岭镇数百名民间艺人将“虎门销烟”等13个灯组游到了县城,成为解放后乡村大型灯会进城巡游的首例。每举行一次灯会,他和当地艺人一起,都会提前一两个月进行准备,彩扎宫灯、走马灯、葵花灯、荷花灯、元宝灯、菊花灯、金鱼灯等数十种灯具,以及制作秋千、台阁、高跷、大头和尚、跑驴、狮子、龙灯、莲响闹春、金狮接福等道具,还要编排双蚌戏鹭、单蚌戏鹭、唐僧取经、保主东征、春入古镇等传统和现代文艺节目。
彩扎的每一盏灯具,以及编排的每一个节目,都有深刻的寓意,还蕴含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宫灯寓意富贵;走马灯寓意生生不息;葵花灯寓意开花结子,多子多孙;荷花灯寓意和和美美;元宝灯寓意招财进宝;菊花灯寓意长寿安乐;金鱼灯寓意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单蚌戏鹭节目,利用彩扎的蚌壳灯作为主要道具,由一男一女进行表演,讲的是一个渔夫在湖里撒网捕鱼中,捞到一只大河蚌,渔夫抓河蚌时,突然河蚌张开双壳,并夹住了渔夫的手,渔夫使劲挣脱后,就将河蚌扛在肩上准备带回家,没想到从蚌壳里又突然跳出一位仙姑,笑嘻嘻地坐在渔夫肩上,跟着渔夫一起回家了。许岭镇地处泊湖湖畔,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过去当地大部分居民以渔为业、以渔为生,在长期从事渔业生产中,能歌善舞的许岭人,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便创作了双蚌戏鹭、单蚌戏鹭、荷落水乡等题材文艺节目,因而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岭灯会之所以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喜爱,是因为其在道具制作上,展示出了当地民间艺人高超的传统技艺;在节目编排上,融入了历史民俗文化、传统戏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在表现形式上,既展示了当地民间艺人丰富的创造力,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体现了娱乐形式上的多样性、观赏性和互动性;在节目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充分展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人民幸福生活。如1997年,为了烘托庆祝香港回归这个主题,弘扬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参加灯会设计的当地民间艺人,专门设计了一辆以“虎门销烟”为主题的大型彩车;又如创作的“荷落水乡”“春入古镇”等节目,真实地反映出当地居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指引下,投身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大潮中,过上了幸福的农家生活。可见,当地民间艺人身上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创造力!
为丰富游走的表现形式,会杂技杂耍的艺人,边走边表演踩高跷、打连响、挑花篮、骑竹马、跑旱船等节目;会演奏乐器的艺人,组成几支乐队,演奏宿松省级“非遗”断丝弦锣鼓,一路相随;会歌舞表演的艺人,每到一处停歇后,都要表演一段精彩的节目,将灯会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特别是游龙灯,当地居民都有春节接龙灯的习俗。每到一户,家主在门口鞭炮相迎,恭恭敬敬地给龙头披红戴彩,在堂屋的香案上插香点烛,摆上糕点糖果招待参加舞龙表演的艺人或打发红包。造型各异的灯具,各种表演形式的队伍,一波接一波,令人目不暇接;乐器声、歌舞声、戏曲声、炮竹声响成一片,热闹非凡,为节日的人们送上了一份丰盛可口的文化大餐。
近年来,宿松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把灯会创作的节目搬上了舞台,多次组织举办许岭灯会特色展,并在县文化馆、许岭镇综合文化站设立了许岭灯会展厅。
如今,在许岭镇综合文化站许岭灯会展厅内,共陈列了花灯、莲灯、台阁、高跷、乌龟灯、百鸟出林等各种灯会道具共50余件,这些道具凝聚了当地民间艺人不凡的智慧,也浓缩了许岭灯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叶剑飞老人说,现如今,会彩扎灯具的人越来越少,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传承许岭灯会项目的各种技艺。许岭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周舟表示,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值得我们下一代继承和发扬,许岭镇文化站将重点保护许岭灯会这门传统民俗文化项目,守护老艺人,守护传统文化,守护“老情怀”;同时,将依托现代高科技,建立数字化的许岭灯会展厅,以视频播放、三维动画、摄影图片等展示方式,记录各种灯具制作技艺,再现历史上大型灯会表演的强大艺术魅力。
数百年来,许岭灯会为宿松县打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作出了积极贡献。新一代的许岭镇人正以全新的方式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优秀传统文化,赋予许岭灯会文化新形态。(通讯员 孙春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