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肖暖暖
杭州一夜入冬,仿佛开启速冻模式。寒冷和阴雨似乎也带来些年味,每年的这个时候,富文娟和丈夫金柏林就开始忙活了,酱油、鸭子、猪肉,两个人加在一起对着这些材料忙活好几个月,做出一份又一份美味的酱货。
老鸭、嫩鸭、木头鸭,酱肉、咸肉、猪蹄,咸鸡、酱鹌鹑,各种酱货在小店挂得满满当当,再过些日子还会有青鱼干。
“我有自信的,我们酱鸭做得香,经常有人路过了停下来看的。”
富文娟今年69岁,做酱鸭19年。她闲不住、能吃苦,年轻时在厂里上班就会在下班后做点小生意卖水果。“退休了,我一个小姐妹说要不去做酱鸭吧,我们一合计,感觉可行,就开始做。”
一开始,富文娟不怎么会做酱鸭,全靠小姐妹指导,“放什么酱油,怎么酱,她就教我,我学着做。一开始不会,就做了300只,做得没现在好,卖相也不太行,哪有现在这么好卖?后来慢慢做久了,自己有经验了,根据客人的反馈改进配方,就越做越好。你看现在卖相多好看,油亮亮的。”
说话时,小店里的风扇对着挂起来的酱鸭呼呼地吹,富文娟说这是给酱货除湿,“风扇吹一吹不会潮,卖相、品质才好。”
文娟酱鸭刚开时,察院前巷还不像现在这样走几步就是一家酱货店。小店生意最辉煌时,一年光酱鸭就能卖一万多只,虽然现在赶不上生意最好时,但夫妻两人心态很好,“就挣点养老钱够了,这个年纪不用很拼了,宁愿少做点,也要每一只酱鸭都卖相好、质量好,做生意诚信、质量是一等一的重要,这样才能长远。我们能开这么多年,也是这么踏踏实实把自家牌子做出来的。”
富文娟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忙到晚上七八点睡觉,金柏林则要惦记着翻酱鸭,一晚上要起来翻好几次。
不大的小店,却有挺多人惦记,每年快到时节就有人打电话来问酱鸭开始做了吗?“很多都是老客,在我这里吃了快二十年了。”
要拍小店写真(专题报道戳这里)了,两人有些难为情起来:“只要身体允许,我们就继续做。”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