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一个城市的老字号,都有自己无法替代的美食符号,比如:武汉的热干面,大家首先想的是蔡林记;北京的烤鸭,最有名的全聚德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头一份儿的一定是老孙家,还有已经退市的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而说起郑州的餐饮界的老字号,郑州老三记首当其冲。
郑州二七纪念塔
郑州近百年声名远播的老三记,合记烩面、蔡记蒸饺、葛记焖饼。
合记烩面
合记烩面
河南烩面,大名鼎鼎,是河南饮食文化的自豪。这是一种集荤、素、汤、菜、饭于一体的风味小吃。它要选用上好鲜羊肉,经反复浸泡后除净血污下锅,撇去血沫,放全大料将肉煮烂,一锅好汤熬成。有了好汤还要有劲道的面,另外将盐、碱兑入面粉和成面团,反复揉搓使其更筋,下面时锅内放原汁肉汤,将面团拉成薄条后下锅,放入羊肉、黄花菜、木耳、粉条、青菜、调料,烩熟上桌,外带香菜、糖蒜,其味更鲜。
合计三鲜烩面
人民路这家合记是一家百年清真老店,是合记烩面的总店,不仅本地人爱吃,外地人来郑州也必须要去吃一碗,每次来都特别火,人特别多。因为人比较多服务就不要想了,一般去吃的时候都是和其他人拼桌吃。所有菜都属于那种量比较小的类型,价格也比较贵,滋补羊肉烩面面片劲道,汤头很浓加上那里的糖蒜,真是绝配。
人民路合记烩面
蔡记蒸饺
蔡记蒸饺
蔡记蒸饺制作颇为讲究,馅须用肥肉三成、瘦肉七成,加入姜米、料酒、小磨油、精盐、味精、水等搅拌上劲成汤馅。蒸饺皮采用烫面、死面混合而成,反复揉搓后使用。包蒸饺更为讲究,每个蒸饺必须12~13个褶,多褶少褶即视为废品。所以蔡记蒸饺具有皮薄微黄、色泽光亮、馅饱透明、造型美观、灌汤流油的特点。
蔡记蒸饺问世于清朝末年,由清廷大内御厨河南长垣人蔡士俊创立。1919年,蔡士俊携全家在郑州落户,买了几件旧家具,在郑州西二街路东找了个铺面重操旧业,起初名为“京都馄饨馆”,后搬迁至德化街。
德化街京都老蔡记
在郑州每次去老蔡记吃蒸饺,每次感觉都像过年,在德化街的老字号中,郑州人很高看“京都老蔡记馄饨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谁能在德化街的“老蔡记”吃上一桌,不亚于现在去星级高档饭店撮一顿。
蔡记蒸饺
随着流逝中,蔡记蒸传承人换了一代又一代,如今蔡记蒸饺有三鲜大肉、鲜虾大肉、香菇大肉、素四宝等多种馅子,这些馅子都是在原来蒸饺的基础上,研究改进出来的。蒸饺有了,鸡汤馄饨也不能缺。馄饨制作的时间比较长,水要先烧开才可以下,鸡汤需要猪腿骨、肥鸡一起熬制。一口馄饨一口汤,再配上蒸饺,让人大快朵颐,回味无穷。
葛记焖饼
葛记焖饼
葛记焖饼是“京都老号”,葛记坛子肉焖饼馆独家经营的一种风味,坛肉香四溢,过路人闻香止步。葛记焖饼馆是北京满族镶黄旗人葛明惠于1926年在郑州创立的,初开张时名为北京葛记饭庄。据史料记载,葛明惠十几岁就进珂王府当听差,给王爷赶马车。一次,葛明惠同珂王爷深夜回府,王爷饿得急了要立即吃东西,葛明惠便将自己常吃的焖饼焖了一盘端给王爷。没想到王爷连说好吃,称赞“饼软肉香,简洁方便”。
葛记焖饼
民国时期,王爷家败落,葛明惠带着儿子投奔了在郑州的哥哥,并凑了15块大洋在郑州火车站附近租了一间门面,卖起了焖饼。据说,当时郑州所有76家饭店中,葛记是最兴旺的一家。1976年底,葛记焖饼馆经过数次搬迁后迁至大同路福寿街口重新开业,牌匾一打出,食客蜂拥而至。
在郑州伏牛路上的这家葛记焖饼,法桐绿树参天,门店很有特色,红色的屋檐黑色的牌匾,古香古色,依旧保持着京都老字号传统的建筑风格,透露着岁月与历史的痕迹。
伏牛路葛记焖饼
一盘焖饼端上桌,金黄色的焖饼勾起了满满的食欲,看起来像炒饼,但是比炒饼要宽要薄,吃起来很有嚼劲,特别香浓,口味略微偏重,正是因为如此,才让人记忆深刻。大块的坛子卤肉特别香,一大口吃下去,入口即化,满嘴的浓香四溢。
他家的锅贴最大的特色就是一层面粉薄层网状成丝,像冰花一样,用筷子一夹,脆的乱跳,放在口中更是酥脆可口。
葛记锅贴
吃完主食之后再来碗红豆粥,满口的豆沙颗粒感充斥着香甜,让味觉的感受定格在回忆之中。
葛记红豆粥
近年来,郑州经济驶入快车道发展,商业繁荣的同时,世界各地的美食也在此找寻到自己的食客。拉拢着越来越挑剔、消费越来越多元的食客,但郑州老字号的地位无可取代,时至今日依旧魅力无穷。郑州“老三记”,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郑州饮食业中不可不传承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