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耳鼻咽喉科有小患者家长反应:前段时间,发现孩子躁动不安,对父母的召唤反应较为迟钝,而且在一个人看动画片的时候,会把音量越调越大,所以怀疑孩子的听力出了问题。可当带着孩子去医院就诊,医生告诉说,这叫“分泌性中耳炎”,然后却让你带着一堆治疗鼻炎的药物回家时,你是不是很疑惑?明明是耳朵不舒服,为什么要治疗鼻子?那么今天就带着许多家长的疑问来回答一下。
问中耳积液是怎么来的呢
虽然“分泌性中耳炎”也有“中耳炎”三个字 ,但是与大家观念中向外流“脓水”的“化脓性中耳炎”不同。它的发病原因,真的与鼻子有很大的关系。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中耳通过鼓膜与外耳分隔,通过咽鼓管与外界相连。而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时,鼓膜是完整的,所以就要考虑另外一个通路———咽鼓管。
这个地道的一头通向耳朵,道路尽头有个封闭的小房间叫做“ 中耳腔 ” 。(咽鼓管是它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另一头通向鼻子,如果咽鼓管在鼻腔的开口被堵塞,就相当于堵住了中耳腔“ 唯一 ”的通气口,造成中耳腔内的压力低于外面的大气压力。
由于压力的不平衡 ,鼓膜会向中耳腔内凹陷,这时你就会感觉耳朵外面好像蒙了一层纸,类似于飞机起飞时的闷胀感。
当出现外感、鼻咽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等)时,炎症就会沿着咽鼓管蔓延至中耳腔,引起中耳粘膜水肿,粘膜下毛细血管增生和通透性增加,血管中的血浆渗出到中耳腔形成积液,从而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当各种原因(如腺样体肥大、鼻息肉等)引起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的气体被粘膜吸收,中耳出现负压,从而导致中耳粘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于中耳,也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这时,耳闷的感觉会非常明显,头部的运动可能引起液体的运动,所以还有可能感觉到有水在耳朵中晃动。
问婴幼儿比成人更易得?
分泌性中耳炎在孩子当中非常普遍,有近九成的孩子患过本病,多数在6个月~4岁之间。婴幼儿和成年人相比,咽鼓管短、平、宽,鼻咽部的炎症更容易蔓延到中耳腔,这时中耳粘膜水肿,粘膜下毛细血管增生和通透性增加,血管中的血浆渗出到中耳腔形成积液,尤其是咽鼓管功能障碍时,中耳腔形成负压状态,更易加重中耳积液。
另外,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容易导致中耳炎,很多孩子感冒后,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由于两侧鼻子堵塞,压力迫使鼻涕和细菌、病毒通过咽鼓管返流至中耳内,诱发中耳炎。临床发现75%的中耳炎是由感冒引起的继发疾病。特别是那些反复感冒、长期鼻堵的孩子,由于鼻部炎症肿胀、腺样体等对咽鼓管的阻塞,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危险人群”。这些积液早期一般还不太粘稠,如果鼻腔、鼻咽部炎症很快痊愈,咽鼓管功能恢复,积液还有望吸收;如果炎症时间久一些,中耳粘膜增厚,粘膜内分泌粘液的细胞增生,加上积液中的水分被吸收,则积液越来越粘稠,可以从早期稀薄如水样的浆液逐渐转变为粘稠的黏液,甚至到晚期变成胶冻状,发展成粘连性中耳炎。
问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
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2、耳痛: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起病时可有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3、耳内闭塞感:耳内闭塞感和闷胀感是患者常见的主诉之一,按压耳屏后该症状可暂时减轻。 4、耳鸣:部分患者有耳鸣,多为间歇性,如“噼啪”声。当头部运动、打呵欠或撸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问分泌性中耳炎手术方式
分泌性中耳炎是自限性疾病,其实并不可怕,家长不用过分担心。大概80%左右的中耳积液会在3个月左右被人体自行吸收,急性中耳炎遗留诱发的患者,75%~90%在3个月时可以自愈,婴儿和小小儿的自愈率更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一般有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对于儿童患者来说,药物疗效短暂而有限,副作用多,不推荐使用。
手术治疗
①鼓膜穿刺抽液 可同时作为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可有效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必要时可重复穿刺,或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②鼓膜切开术 适用于分泌的液体较黏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者。不合作的小儿可于全麻下进行。需要注意保护鼓室内壁黏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③鼓室置管术 适用于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头部放疗后,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目的是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
④对于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 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咽鼓管激光成形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为该类患者带来一线希望。对于反复发作的,病程大于3个月以上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采用此类方法,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
⑤激光咽鼓管成形术 应用半导体激光、CO2光纤激光、KTP激光灯等软管激光,对咽鼓管圆枕后唇部分进行消融,国外在近两年的临床研究发现其有效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