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三国不演义》中三国那些嘴炮党们中的一篇,谈谈魏晋名士的鼻祖、三国超级大V孔融之死
孔融因为四岁就会让梨而从小就被儒家推崇为道德标杆,也成为千百年来的德育故事之一。实则,鄙人三四岁时也懂得给老人让座。让梨这个事的确是为了宣传需要夸大了。
孔融是货真价实的孔子后裔(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做过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令、泰山都尉孔宙。史称其家学渊源,少有异才,不仅很早成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被誉为东汉末年文学家,还被评为“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官运也不错,做过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因在北海时政声卓著,时人尊称“孔北海”。后来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你没看错,是刘备推荐。
后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又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将作大匠管建设,少府管财务,太中大夫好像就是部级巡视员一类了。
所以孔融是东汉的高级公务员,担任过地方领导,也出任过中央部委一把手。
孔融出身高贵,成名又早,身边一群拥趸,而本人又性好宾客,一起喝上点酒最喜欢的就是抨击时政,注意不是议论,而是抨击。而且正因为其所在层次,每每言辞激烈,可谓东汉末年超级大V。
人必须承认层次。
孔融最早和董卓也干过嘴炮。
当时董卓想要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而总揽朝政大权,孔融便在朝堂大殿之上与董卓打嘴仗,董卓辩论自然不是孔融的对手,说不过孔融,急的脸红脖子粗。但孔融名气太大,又不好发怒直接砍他,于是只好将孔融转任议郎,接着又把孔融派去最危险的北海国担任国相,来个借刀杀融,结果没想到孔融在北海六年干的有声有色,可见老孔也不只是嘴炮党。
孔融名气越来越大,就越来越敢说。
曹操当政后,孔融内心是瞧不起比自己小两岁又出身阉宦家庭的曹操。又与曹操政治理念不同,更不满曹操专权。虽然曹操也算文化人,但老孔时常讽刺调戏曹操,弄得曹操很没面子。
比如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 为其子曹丕纳袁熙妻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从前有武王伐纣,把妲己赐周公”。
曹操也是熟读经史,却不知道此典出处,于是回信问孔融所处何典。孔融则答:“以今度古,想当然耳”。曹操暗暗给他记下了一笔。
再比如因为粮食短缺,曹操以“酒可亡国”为名颁布禁酒令,孔融则手贱写了《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来列数圣哲先贤因酒而建功立业的史事和传说,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最后盛赞“酒之为德久矣!”。直接和曹操政策对着干。
有管秋阳者,和弟弟及一个朋友一起出门,遇到灾害天气,粮食又吃完了。管秋阳便对弟弟说:没吃的了,咋办?一起饿死不如把那伙计吃掉。于是与弟弟一起将那伙计杀掉当粮食。
所以一起干啥不要和亲兄弟合伙。这件事性质极其恶劣。但作为大V的孔融发表不当言论:管秋阳爱先人遗体,食伴无嫌也……此伴非会友也。若管仲啖鲍叔,贡禹食王际,此则不可。向所杀者,犹鸟兽而能言耳;今有犬啮一狸,狸啮一鹦鹉,何足怪也?……
什么意思?即在孔融眼里,管秋阳两兄弟是同父母所生的,所以不能吃,而那个倒霉的同伴不是管秋阳父母所生,所以可以吃,而且与吃鸟兽差异不大。
南朝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里还记载过孔融论吃人:“三人同行,两人聪俊,一人底下;饥年无食,谓宜食底下者,譬犹蒸一猩猩、煮一鹦鹉耳。”
即孔融认为人饿起来的时候,“聪俊者”可以把“底下者(愚蠢的人)”吃掉,就像吃一只猩猩或者鹦鹉那样。
一时间舆论大哗,吸尽眼球。
这还不是更吸人的,更吸人的还在后面。
曹操征伐乌桓时,孔融又对曹操冷嘲热讽:“大将军远征乌桓,使得海外凋敝,当年肃慎不向国家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
以上还是小事,曹操虽然最恨和自己玩文字游戏耍小聪明的人,但尚可容忍。当年曹操让孔融进入朝廷,本想粉饰门面,没想到这家伙屡屡挑战自己底线,以上这些尚可忍。
但后来孔融竟然在自己的军国大政方针上也敢说三道四,这就“孰不可忍”了。
比如孔融的“请准古王畿制”,他提出应当遵照古时旧制,颍川、南阳、陈留等京畿近郡不封爵诸侯。
“请准古王畿制”实则针对曹操自立为王,经营魏郡,封国建制。曹操深恨之。
再如“崇国防疏”。当时荆州刘表不供职贡,私自祭祀天地(古代祭祀天地的只能是帝王,臣子不能私下和上天发生关系),曹操意图以此为借口讨伐,孔融却表示刘表虽然有些装逼过头,但考虑到他是宗室和重要国防力量,应当隐瞒这件事。
此举更是惹恼了曹操。
因为孔融为刘表开脱,其目的就是为保留汉室宗亲的诸侯力量来制衡他曹操。
孔融与曹操不待见的祢衡算是好基友,两人相互吹捧。
祢衡:“你是仲尼不死”。
孔融:“你是颜回复生”。
祢衡看得上的两人据他说就是“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即孔融与杨修(此处“儿”颇有争议,此处不探讨)。
但很不幸,这两位都被曹操杀掉了。即使是祢衡,也是被曹操间接干掉。曹操骨子里有文人的气质,但他是政治家,杀伐决断。他不喜欢这些不把他当回事的嘴炮党们,惹着他就是一个杀。
孔融还喝上酒对祢衡发表骇人言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什么意思?即“父对子有何恩情可言?论其本义,不过是情欲发泄后的副产品罢了;母对子有何慈爱可言?好比器物被暂时寄存在瓦罐里,时间一到便倒出来而已。”
须知汉代大力提倡以“孝道”治国,主张孝养父母,作为孔子后代,时代大V竟敢这样赤裸裸的发表这等实话,可见其任性和真任性。
作为祸从口招的代表人物,孔融离死更近一步。
曹操不是一直忍着看孔融捣蛋,舆论上和你对着干的他一定要收拾,他是在收集证据,等待机会。
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在曹操南征荆州前,为防止孔融在后方又发布不当言论蛊惑人心,遂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处死。
虽然孔融是当时意见领袖,但曹操还是善于挖掘证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儒家最憎恨的不孝来杀掉孔融。
曹操杀孔融是给他找出了好几条“罪证”。比较出名的就是孔融的“父母于子无恩论”。其实这并非孔融首创。在孔融之前的王充在《论衡》中就指出,“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且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
即夫妇不是有意生子女,而只是“情欲动而合”(性欲冲动性交)的产物。
孔融作为孔子的二十代孙,居然更大胆的提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曹操正要开干大事,对于不符合瞎逼逼的从来不客气,这是政治家的决断。作为超级大V的孔融在舆论上对曹操的大事形成了巨大威胁。曹操不说话,不代表他不下手。沉默是最可怕的等待,曹操一直在默默翻弄着孔融的微信微博和朋友圈,而孔融却仗着大V的名头肆无忌惮,最终的结果是身死家灭。
陈寿的《三国志》中没有给孔融做传,但《后汉书》有孔融传。
里面写到:
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又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潜怨正议,虑鲠大业。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及收至,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莫不伤之。
由此看见孔融的“胡说八道”大约也是为了讽刺时局。但此时还不是魏晋风度时代,孔融可谓领魏晋风度风气之先了。
只是可惜了那对下棋的兄妹。
三国的历史精彩部分不在于真正的三国时期,而在于开创三国时代的时期。《三国不演义》在还原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解读那段群星辈出的时代。因为底本如果是错误的,那么再好的解读也无意义。
作者简介:作家、文史研究者、金庸研究爱好者。作品《白羽红尘传》、《凤凰曲》、《水浒传信录》、《金庸武侠考信录》、《天国考信札记》等。豆瓣阅读、当当网、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水浒传信录》又名《知宋---从水浒看宋朝犄角旮旯》,即将出版上市,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