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里横”,常被指责为一种不良的人格或行为习惯。
事实上,“窝里横”具有深层次的生物学基础,是社会性动物的一种本能性安全策略。
免受威胁和保障安全是我们大脑的基本功能之一。
对于像人类,鼠类等社会性动物,最常遇到的危险不是来自其他更具有攻击性的物种,而是物种内部其他成员因食物,配偶或领地冲突。
当动物遇到威胁时,选择逃跑或战斗,是保障其生存和安全的原始本能使然。
具有强烈地域意识是社会性动物会攻击进入其领地的任何个体;但是,如果被陷入另一个个体的领地则会选择逃跑。
这是因为,在自己的领地会获得最低威胁和最高安全性的评估;而陷入他人的领地则会获得高威胁评估。
就是说,在具有强烈地域意识是社会性动物,选择战斗还是逃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物所在的位置。
在自己的领地,高安全性评估自然驱使动物具有更高的攻击性——这就是窝里横的生物学机制。
研究已知,负责进行威胁性评估的是大脑的杏仁核和与之相关联的下丘脑,特别是腹内侧核。
意大利一组科学家在小鼠实验中向我们展示了“窝里横”小鼠的心理历程——负责安全评估的下丘脑腹内侧核的电活动过程。
在第一个实验中,当黑色的小鼠从自己的窝里走出,进入走廊通道,慢慢接近具有攻击性白色小鼠的领地过程中,下丘脑腹内侧核电活动(视频中间的红色曲线)逐渐增强;当接近白的小鼠领地,遭遇到其攻击时,下丘脑腹内侧核电活动暴发,意味着黑色小鼠遭遇到了巨大危险而选择了“转身就逃”。回到自己窝里,下丘脑腹内侧核电活动直线降低,说明重新获得了巨大安全性。
第二个实验中,经历了第一次社交失败的黑色小鼠,当产生走出自己的窝的意图,即使没有走出自己的领地,小鼠就做出了高威胁性判断,下丘脑腹内侧核电活动呈现了第一次尝试中受到攻击时的特征;同时也选择了“转身就逃”。
第三个实验中,将具有攻击性的白色小鼠直接放进经历了两次社交失败对白鼠充满恐惧的黑色小鼠的窝里。但是,同时通过光刺激来激活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此时,黑色小鼠似乎忘记了此前的两侧失败和恐惧,产生出了强烈的攻击性,反而是入侵者白色小鼠显示出恐惧、避战甚至木僵的状态。
由此可见,对于具有强烈地域意识是社会性动物而言,“窝里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先天性本能。
当然,在智能人类,婴幼儿和儿童的窝里横是智能不成熟的表现;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过度的窝里横则是一种幼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