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历史上留下来的古老地名
既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
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合肥之根”庐阳区地名更替的历史
是昔日合肥发展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说地名故事 品庐阳古韵
--
「六尺巷」
六尺巷
谦逊、礼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是,六尺巷的故事被演绎至全国好几个城市。至于哪里才是正宗已经不重要了,传播的都是和谐、睦邻的夙愿。合肥也有一条这样的小巷,即现在的永红路。
庐阳区永红路龚湾巷
“龚湾巷”原名“龚万巷”
永红路位于三孝口西边,从长江路一直通往环城南路。别看这条路现在宽阔得可以并排跑好几辆汽车,过去只是一条窄窄的小巷。叫“龚湾巷”。龚家在合肥是大户人家,关于他们的故事自然也很多,最著名的就是“龚万巷”的故事。
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相邻的人家。一家姓龚,家主为朝廷重臣,人称龚大司马;另一家姓万,家主为地方权贵,人称万大老爷。这两户人家虽相邻多年,但并不来往。虽然是左邻右舍,但各走各的门,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
孰知这年,龚、万两家同时大兴土木,翻建房屋,均欲将各自山墙向外延伸,以扩大房基,结果引发了争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时间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县衙老爷那里。龚、万两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县衙老爷乃七品芝麻小官,岂敢轻易判决,以致官司迟迟没有结果。
根据历史资料绘制的龚鼎孳画像
龚家气愤难忍,派管家持书星夜赶往京城,禀报龚大司马,希求龚大司马出面干预,以振族威,出掉这口怨气。远在京城的龚大司马接到家书后,起初确也很气恼,好在其妇人乃一知书明理之人,闻情后淡淡一笑而劝道:“邻里相争,只为一墙,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对此区区小事,当大度才是,让人几尺何妨?”
龚大司马觉得妻子言之有理,顿时息怒,随即付书一封,交来人带回。龚家人接到龚大司马来信后,拆开一看,见诗一首:“千里来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龚家人见言,皆息怒默语,悄悄将与万家相邻的山墙拆除退后三尺。
龚家一反当初的举动,使万家很受震动,愧疚之余,也仿效龚家做法,主动将与龚家相邻的山墙退建三尺。这样一来,使得龚、万两家宅居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人们便把这条巷道称为六尺巷,因为是龚万两家礼让出来的巷子,所以又称作龚万巷。后来叫来叫去叫白了,就成了龚湾巷了,即如今永红路的前身。
不过,同样的六尺巷桐城也有一条,据说是最正宗的。看过《康熙大帝》、《康熙王朝》和《乾隆王朝》等热播电视剧的,应该对这对父子宰相不陌生,他们一位是太子恩师,一位配享太庙,在康、雍、乾盛世居官数十年,参与了平藩、收台湾、征漠北等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订和实行。二人为官清廉,人品端方,是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姚永朴的《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里均记载了张家与六尺巷的故事,内容和龚湾巷的传说差不多。
桐城六尺巷
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结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于是立即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
不仅合肥、桐城有六尺巷的存在,外省也有相似的传说。比如山东、浙江,时间上比安徽的还要久。
清朝的第一位状元傅以渐是山东聊城人,当年邻居家占了他的老家三尺房基。傅老太爷气不过,便叫家丁拿来文房四宝,给在京城当大官的儿子傅以渐写了信,要儿子写信到县衙,打赢这场官司。
傅以渐接到家书,不禁坦然一笑,立即挥笔写了回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傅老太爷看了回信,又细细体味了儿子附上的那首诗,感到儿子说得对。第二天,他主动找到邻居门上,表示愿让出三尺屋基。邻居见傅家主动相让,也让出了三尺屋基。这礼让出来的六尺巷,被当地人称为“仁义胡同”。
而在浙江省级历史文化村清漾,同样流传这样“一堵墙”的故事。明代礼、吏、刑三部尚书毛恺,自此入仕至隆庆四年(1570年)因病辞官,30余年历官均清廉无私,正身黜恶,被世人称为“毛青天”。毛恺在京任刑部尚书时,家人为地界与邻里发生纠纷而写信给毛恺,毛恺回信说:“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于是清漾同样出现了一道“六尺巷”。
有人问,到处都是六尺巷,那里才是真正的原型。其实,这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礼让的谦逊思想根治于华夏大地,并且通过六尺巷的故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六尺巷,如此我们的社会必定会奏出更加和谐的乐章。
作者简介:
李云胜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安徽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合肥晚报最合肥周刊主编
高级经济师
出版作品有《合肥街巷故事》《合肥地理》
《百年淮河路》《漫步七桂塘》《庐阳地名物语》等
■《庐阳地名物语》
合肥历史上留下来的古老地名,可以说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也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合肥这座城市迅速崛起,但历史的烙印依旧很浓,尤其是在环城马路以内的老城区,像红星路、六安路、舒城路、无为路,虽然并不宽敞,但正是这些尚存的老街道,留下了几代合肥人童年的记忆;还有像吴山巷、双井巷、丁家巷、操兵巷、姑娘巷、大众巷等弯弯曲曲而略显陈旧的小巷,居住在那里的居民也多操着地道的合肥话,给人以温暖度和亲切感。
城市的发展需要留住人文,人类的情感需要感怀记忆。正是这些地名的提醒,让人们感受着历史的风云变化,参悟着时代的更迭变迁。《庐阳地名物语》一书通过对合肥地标和街巷的追根溯源,成了这座城市的共同记忆。
信息来源:合肥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