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吗(儒家代表作之二)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吗(儒家代表作之二)
2024-06-29 04:22:24  作者:冰诺雪蝶  网址:https://m.xinb2b.cn/sport/xle273973.html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吗(儒家代表作之二)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吗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 的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尚"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

"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意为(把卷着的、包着的、摞着的东西)摊开、展平,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尚书"即"解密的皇家文档、向社会公开的皇室卷宗"。

《尚书正义》说郑玄"依《书》纬,以'尚'字是孔子所加。"马王堆帛书易《要》篇,孔子就是称《书》为《尚书》的。"《要》篇中正是孔子称《尚书》,所以《书经》和郑玄之说不为无本。这是以前我们不知道的。"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些散文,用古代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李学勤先生指出:"《尚书》本为古代《历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命运多舛,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尚书·大禹谟》记载十六个字的中华心法,其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

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梅赜从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伪《古文尚书》25篇 。

清人孙星衍作《尚书今古文注疏》,广泛汲取前人考订成果, 将篇目重新厘定为29卷,大抵恢复了汉代《尚书》传本的面貌。《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李学勤先生一再强调:"史料不是只用真假来判断,而是有可行性高低的问题。" 因为研究先发现的大量简帛书籍,与现存古书相对比,不难看到,在古书的产生和传流过程中,有以下多种情形值得注意:1、佚失无存。2、名亡实存。3、为今本一部。4、后人增广。5、后人修改。6、经过重编。7、合编成卷。8、篇章单行。9、异本并存。10、改换文字。"总的说来,除了少数经籍早已被立于学官,或有官本之外,古籍一般都要经过较大的改动变化,才能定型。"

在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

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 。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傅说之命》与今本《说命》不是一回事。《书序》告诉我们《说命》是三篇。当代清华简的《傅说之命》真是三篇 。李先生订正说:"说简中有《康诰》,后来证明是误认。"

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西汉学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尚书》百篇之说乃后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焚毁。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然而,在西晋永嘉年间,及一篇孔安国传和一篇《尚书序》,当时《秦誓》一篇已佚,所以这部《尚书》共有59篇。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大多是根据梅赜所献的这个本子编修。

《尚书》所遭劫难颇多。清代段玉裁在《古文尚书撰异》里说:"经惟《尚书》最尊,《尚书》之离厄最甚。秦之火,一也。汉博士之抑古文,二也。马、郑不注古文逸篇,三也。魏、晋之有伪古文,四也。唐《正义》不用马、郑,用伪孔,五也。天宝之改字,六也。宋开宝之改《释文》,七也。七者备而古文几亡矣。"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托古作品。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2009年清华简中发现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或两汉时期。

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东晋元帝时,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4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棫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

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据李学勤介绍,清华简中的《尚书》分三类,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滕》《康诰》《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在传世本里没有,或虽见于传世本,但后者是伪古文,如《傅说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献引用过的《说命》,和当今流传的《说命》伪古文不是一回事。清华简《厚父》和《封许之命》都是《尚书》的佚篇。"命"是《尚书》的一种文体,而《封许之命》是周王朝分封许国的文件。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据《左传》等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汉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叙先秦散文当从《尚书》始。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其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秦誓》篇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此外,《尧典》《皋陶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20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文体。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流畅。

《尚书》 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尚书》"德治"主张深刻影响了后世。汉代儒家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主张德、力并重。既要重视道德,也要重视国家的实力。如王充总结说:治国之道,一曰养德,二曰养力,要"文武张设,德力具足","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论衡·非韩》)历史上儒家和法家任德与任力之争提供给我们这样一条历史启示: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应继承和弘扬"协和万邦"的优良传统,在国际关系上树立道德大国的形象,同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捍卫国家的主权,也要注意发展相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

该书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弑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尚书》有三种分类法:

四种说:典、训诰、誓、命;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有了定本。

六种说:典、谟、训、诰、誓、命;来自"可能是孔安国所撰"的古文尚书序。

十种说:典、谟、训、诰、誓、命、征、贡、歌、范;来自孔颖达监修的尚书正义。

《尚书》 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的,应该分别看待。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新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汉代传有《书序》,来历不详,也许是周、秦间人所作。有人说,孔子删《书》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却缺乏可信的证据。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倒是真的。那时代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已经无从知道。"书"原是纪录的意思;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荀子》;只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他入朝。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来。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武帝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家数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每一博士各有弟子若干人。每家有所谓"师法"或"家法",从学者必须严守。这时候经学已成利禄的途径,治经学的自然就多起来了。《尚书》也立下欧阳(和伯)、大小夏侯(夏侯胜、夏侯建)三博士,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来的。当时去伏生已久,传经的儒者为使人尊信的缘故,竟有硬说《尚书》完整无缺的。他们说,二十九篇是取法天象的,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吗!这二十九篇,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郑玄都给作过注;可是那些注如今亡失殆尽了。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安国加以整理,发现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这便是后来所谓的今古之争。

今古文字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处。大致今文派继承先秦诸子的风气,"思以其道易天下",所以主张通经致用。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他们要负起保存和传播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在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他们各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畸的地方。到了东汉,书籍流传渐多,民间私学日盛。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学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注一家。但是这时候"古文"经典中《逸礼》即《礼》古经已经亡佚,《尚书》之学,也不昌盛。

东汉初,杜林曾在西州(今新疆境)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非常宝爱,流离兵乱中,老是随身带着。他是怕"《古文尚书》学"会绝传,所以这般珍惜。当时经师贾逵、马融、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显于世。原来"《古文尚书》学"直到贾逵才直正开始;从前是没有什么师说的。而杜林所得只一卷,决不如孔壁所出的多。学者竟爱重到那般地步。大约孔安国献的那部《古文尚书》,一直埋没在皇家图书馆里,民间也始终没有盛行,经过西汉末年的兵乱,便无声无息地亡佚了罢。杜林的那一卷,虽经诸大师作注,却也没传到后世;这许又是三国兵乱的缘故。《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的,不但没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再地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这在西汉就有。汉成帝时,因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无人通晓,下诏征求能够通晓的人。东莱有个张霸,不知孔壁的书还在,便根据《书序》,将伏生二十九篇分为数十,作为中段,又采《左氏传》及《书序》所说,补作首尾,共成《古文尚书百二篇》。每篇都很简短,文意又浅陋。他将这伪书献上去。成帝教用皇家图书馆藏着的孔壁《尚书》对看,结果完全不是。成帝便将张霸投入狱中,却还存着他的书,并且听它流传世间。后来张霸的再传弟子樊并谋反,朝廷才将那书毁废;这第一部伪《古文尚书》就从此失传了。

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王肃,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子》,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他是个聪明人,伪造这部《古文尚书》孔传,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他采辑群籍中所引"逸书",以及历代嘉言,改头换面,巧为联缀,成功了这部书。他是参照汉儒的成法,先将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以合于东汉儒者如桓谭、班固所记的《古文尚书》篇数。所增各篇,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的格言。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专崇儒学以来的正统思想,所谓大经、大法,足以取信于人。只看宋以来儒者所口诵心维的"十六字心传",正是他伪作的《大禹谟》里,便见出这部伪书影响之大。其实《尚书》里的主要思想,该是"鬼治主义",像《盘庚》等篇所表现的。"原来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为所欲为,不受什么政治道德的约束。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帝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这叫做"鬼治主义"。"西周以后,因疆域的开拓,交通的便利,财富的增加,文化大为开放。自孔子以至荀卿、韩非,他们的政治学说都是建筑在人性上面。尤其是儒家,把人性扩张得极大。他们觉得良好的政治只在诚信的感应;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风从,用不着威力和鬼神的压迫。"这叫做"德治主义"。看古代的档案,包含着"鬼治主义"思想的,自然比包含着"德治主义"思想的可信得多。但是王肃的时代早已是"德治主义"的时代;他的伪书所以专从这里下手。他果然成功了。只是词旨坦明,毫无诘屈聱牙之处,却不免露出了马脚。

晋武帝时候,孔安国的《古文尚书》曾立过博士;这《古文尚书》大概就是王肃伪造的。王肃是武帝的外祖父,当时即使有怀疑的人,也不敢说话。可是后来经过怀帝永嘉之乱,这部伪书也散失了,知道的人很少。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发现了它,便拿来献给朝廷。这时候伪《古文尚书》孔传便和马、郑注的《尚书》并行起来。大约北方的学者还是信马、郑的多,南方的学者却是信伪孔的多。等到隋统一了天下,南学压倒北学,马、郑《尚书》,习者渐少。唐太宗时,因章句繁杂,诏令孔颖达等编撰《五经正义》;高宗永徽四年(西元653年),颁行天下,考试必用此本。《正义》居了标准的官书,经学从此大统一。那《尚书正义》用的便是伪《古文尚书》孔传。伪孔定于一尊,马、郑便没人理睬了;日子一久,自然就残缺了,宋以来差不多就算亡了。伪《古文尚书》孔传如此这般冒名顶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的时候。

这一千年中间,却也有怀疑伪《古文尚书》孔传的人。南宋的吴棫首先发难。他有《书裨传》十三卷,可惜不传了。朱子因孔安国的"古文"字句皆完整,又平顺易读,也觉得可疑。但是他们似乎都还没有去找出确切的证据。至少朱子还不免疑信参半;他还采取伪《大禹谟》里"人心"、"道心"的话解释四书,建立道统呢。元代的吴澄才断然地将伏生今文从伪古文分出;他的《尚书纂言》只注解今文,将伪古文除外。明代梅鷟著《尚书考异》,更力排伪孔,并找出了相当的证据。但是严密钩稽决疑定谳的人,还得等待清代的学者。这里该提出三个可尊敬的名字。第一是清初的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第二是惠栋,著《古文尚书考》;两书辨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真相毕露。但将作伪的罪名加在梅赜头上,还不免未达一间。第三是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馀论》,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找出来。千年公案,从此可以定论。这以后等着动手的,便是搜辑汉人的伏生《尚书》说和马、郑注。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绩也斐然可观;不过所能做到的,也只是抱残守缺的工作罢了。伏生《尚书》从千年迷雾中重露出真面目,清代诸大师的功绩是不朽的。但二十九篇固是真本,其中也还应该分别看待。照近人的意见,《周书》大都是当时史官所记,只有一、二篇像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商书》究竟是当时史官所记,还是周史官追记,尚在然疑之间。《虞、夏书》大约是战国末年人托古之作,只《甘誓》那一篇许是后代史官追记的。如此看来,《今文尚书》里便也有了真伪之分了。

《史记·殷本纪》中在叙述了成汤代夏以后,引了一段"汤诰",然后就提到了"伊尹作《咸有一德》,咎单作《明居》"。这一段文字也见于传世《尚书》的书序中。《史记·殷本纪》的这段记载将《咸有一德》篇名的出现大大提前至孔安国同一时代。显然,司马迁的这一记载的原始资料是"从安国问古文"那里得来的(《汉书·儒林传》),因此,我们可以判定在孔安国所献的版本中《尹诰》一篇的篇名已经缺佚了。从《史记·殷本纪》所载"伊尹作《咸有一德》,咎单作《明居》"判断,《明居》很可能也是《尚书》的一篇,但《明居》不见于今古文两家,可见此篇也属于亡佚之列。两汉今古文学派关于《尚书》篇目一直争得不可开交,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孔安国所献的版本并未全部包括当时已知的篇目。换句话说,孔安国所献版本和先秦《尚书》对比已经有所缺损。

传世《尚书》中的《书序》提及的篇名计有八十篇,孔氏所献的篇数加上今文显然不足此数。当然传世《书序》是否真的源自孔子,仍是一个待证的问题。至此,我们可以判断,孔安国所献版本并非完本,而是有缺损的。司马迁在提及"孔氏有古文尚书"时也以"其家逸书"称之,可作上述推断的旁证。同样也有缺损的孔氏藏本能令刘向父子认为孔氏本较今文本更为完善,说明孔安国曾对残篇断简作过补缀,《咸有一德》篇名的出现就是证据之一。顺便指出一点,在《书序》中,《咸有一德》一篇仅作"伊尹作《咸有一德》",而不象其他各条均有一简短概述。传世《书序》中,仅《咸有一德》、《明居》、《无逸》、《立政》四篇如此。其中《明居》无正文,而《无逸》、《立政》为今文篇目。

《逸周书》是百篇之余,是孔子删《书》的百篇之余 。"逸周书"之名,最早为许慎所用 。"'逸周书'就是失传了的《周书》,'逸'不是不存在,而是没有师说,'绝无师说'"。 清华简中发现的《祭公》、《皇门》见于今本《逸周书》。《祭公》、《皇门》、《程寤》"这三篇如果按着我们现代的分类,就是《逸周书》。"

2018年11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发布,共发布竹简107支,收入8篇未能传世的战国佚籍。清华研究团队表示,其中,《摄命》一篇为西周册命文书,当是《尚书》中失传已久的《冏命》,证明今本《尚书》中《冏命》系"伪古文"。其余7篇为一系列富含治国理政思想的文献。

  • ,小云说,“石阡说春”,穿梭光阴故事的前世今生
  • 2024-06-29,小云说,“石阡说春”,穿梭光阴故事的前世今生来源:多彩贵州文化云石阡说春“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贵州省石阡县花桥镇坡背村说春活动在每年立春前后进行,寓意劝勉人们珍惜时光、勤恳劳作石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
  • 孕中期胎动在什么时间段(怀孕4个月胎动集中在这1个位置)
  • 2024-06-29怀孕4个月胎动集中在这1个位置妹妹怀孕4个月了,她还没有感觉胎动,但是她听朋友说4个月就有胎动了,她问我“4个月胎动在什么位置动得最多呢?要是知道在什么位置的话,我就能好好感受一下了!”宝宝在不同时期的位置在哪里,胎动在哪里最多,。
  • 阿娇主演的古装电视剧有哪些(阿娇最美的5大古装角色)
  • 2024-06-29阿娇最美的5大古装角色阿娇能够说是观众非常喜好的一名美女明星,不笑的时分俊朗帅气,笑的时分又非常密切心爱,她的古打扮相,号称360°无死角,岂论甚么造型都能完善操纵本日,小编为朋友们盘货下阿娇非常美的5大古装脚色,底下一路。
  • 祖坟上面埋玄武(坟无头子孙穷狐守坟)
  • 2024-06-29坟无头子孙穷狐守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千,其中的一个分支,便是俗话,俗话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源自于生活,作用于生活,自然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其中有这么一部分俗话,是涉及到风水的,风水是一门流传甚久的民间学。
  • 中大电动车自燃(广西一高校电动汽车突然起火)
  • 2024-06-29广西一高校电动汽车突然起火因为有电池三电系统的存在,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更受消费者关注只不过,因为电池的存在,电动车起火自燃甚至爆炸,仍是屡见不鲜日前,网友上传的一段视频显示,5月15日,广西百色,百色学院内的一辆电动摆渡车突然起。
  • 包拯墓被发掘出来(1973年安徽发现包拯墓)
  • 2024-06-291973年安徽发现包拯墓钢铁厂前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安徽合肥的一处钢铁厂,工人们在建造石灰窑洞的时候,意外地挖出了一座古墓,当地的考古专家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迅速地赶到了现场包拯剧照到达现场后,就听见现场有人在议。
  • 写母亲节的唯美句子(唯美句子写母亲节)
  • 2024-06-29唯美句子写母亲节母亲节到了,祝福跟着到了,祝愿健康跟着跑,平安紧拥抱,幸福常围绕,快乐天天来报到,吉祥永远笼罩,祝亲爱的妈妈,母亲节快乐点击快乐,为您打开甜蜜源泉;点击平安,为您打开惊喜连连;点击健康,为您打开美丽永。
  • 受孕1-40周胎儿发育标准(胎儿1-40周的发育)
  • 2024-06-29胎儿1-40周的发育导语胎儿1-40周的发育,历经10个月的历程,胎儿从小小的受精卵慢慢发育成人形,身体各器官随着孕周的增加,慢慢发育完善,直到新生儿呱呱落地这个过程真的是让人震撼,也不得不感叹,生命是如此的神奇怀孕1-。
  • 韩国东南部山火状况(韩国山火过火面积逾1.6万公顷)
  • 2024-06-29韩国山火过火面积逾1.6万公顷中新网3月7日电据韩媒报道,韩国中央灾难安全对策本部7日推算,截至当天上午6时,东海岸地区发生的大规模森林火灾已造成16755公顷森林被烧毁,面积超过首尔市的四分之一,相当于23466个足球场当地时间。
  • 厨卫五金配件如何选购 选购整体橱柜五金配件
  • 2024-06-29厨卫五金配件如何选购 选购整体橱柜五金配件五金配件可以说是橱柜好不好用的关键,跟人的关节是一样的重要,这个帖子说说我知道的关于五金的那些事只列举常用的五金铰链:铰链依照功能性分几种常用的有全盖,半盖,内门,大角度等,应用在什么情况这个不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