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应该听爸爸妈妈讲过,“裁缝”是指以做衣服为职业的人;“慢性子”形容性情迟缓;“急性子”形容性情急躁。那么,当慢性子裁缝遇到急性子顾客时,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接下来就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的学习,来了解这个故事吧。
孩子在预习这篇课文时,还是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学习。
一、重点字词1,重点字、词语可以让孩子参考,课本后面的词语表,会认并会默写。
2,这篇课文出现了三个多音字,需孩子掌握。
缝(裂缝 缝补), 卷(卷尺 试卷), 夹(夹带 夹袄)
三个多音字中,孩子需要重点掌握,“缝”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缝”表示“用针线连缀、裁制衣服”等意思时,读二声,如:缝补、缝衣服;表示“缝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窄长口子、物体接合的地方”等意思时,读四声,如:墙缝、裂缝、缝隙。
3,近义词:适合~符合,纳闷~疑惑,夸奖~夸赞,羡慕~艳羡,名声~声誉,漂亮~美丽,恼怒~动怒,惊讶~惊异
反义词:夸奖~批评,漂亮~丑陋,羡慕~嫉妒,摇头~点头
4,给孩子们写一些拓展词语。类似于“适合~合适”这样调换顺序、意思相近的词语:
山河~河山, 兄弟~弟兄, 优质~质优, 叫喊~喊叫, 演讲~讲演, 过路~路过, 往来~来往, 歌唱~唱歌, 美貌~美貌, 积累~累积
描写表情、神态的四字词语:大惊失色, 从容不迫, 心不在焉, 六神无主, 心平气和
孩子在预习这篇课文之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孩子可以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时各自的语气,了解裁缝和顾客的性格特点。
2,通读这篇课文,学习作者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拖拖拉拉的道理。
3,在读这篇课文时,让孩子用波纹线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再用横线画出顾客每次来的时候提出的不同的要求。
4,通读完课文,需要孩子思考一个问题,急性子顾客为什么会把布交给慢性子裁缝去做呢?
学习这篇课文时,一定要紧扣题目中的“慢性子”和“急性子”来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顾客是个“急性子”?从哪里可以看出裁缝是个“慢性子”?朗读课文时要抓住两者的特点。
孩子在读关于描写急性子顾客动作、语言的语句时,语速要快,表现出着急、不耐烦、急躁不安的性格特点;读慢性子裁缝说的话时,语速要慢,稍带拖音,表现出他慢条斯理的性格特点。
下面有几个问题,需要孩子理解掌握。
1,初读课文,使孩子感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顾客是个急性子?
1) 动作:顾客噌的一下跳了起来;顾客夹起布料就要走。
2) 语言:“等到明年冬天,时间实在太长啦。”顾客提出,“把我那棉袄里的棉花拽掉,改成夹袄,让我提前在秋天就能穿上合适的新衣服吧。”
“师傅,把我那夹袄的袖子剪去一截儿,改成夏天能穿的短袖衬衫吧,我实在等不及了。”
2,本篇课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语言神态描写;对比手法;首尾照应;铺垫衬托的手法。
3,为什么前两次裁缝都会毫不犹豫的答应顾客的要求,而最后一次却摇头呢?
因为裁缝还没有开始裁料,所以急性的顾客要做夹袄、短袖、衬衫都可以。最后一次顾客要求把剪下来的袖子接上,裁缝压根就没有开始做,也没有剪下袖子,自然不用接袖子,所以急性子顾客要求接袖子的时候裁缝摇头。
4,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急性子顾客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变主意:做事情不能像他这样急于求成,轻易改变目标。慢性子裁缝说的对,像这样的急性子顾客最适合在慢性子裁缝店做衣服,否则急性的顾客的衣服就得不断的改,不停的裁。
5,当急性子顾客听说还没有裁料的时候,他“惊讶、恼怒的瞪大了眼睛”,这个时候他会对慢性子裁缝说什么呢?又会怎么做呢?
朵朵:他可能会说“我真后悔把衣服交给你来做,你这慢性子也太慢了。”
琪琪:他会说“难怪你不用接袖子呢,原来你压根就没开始做呀。”
乐乐:我想急性子顾客一定不会把衣服放在慢性子裁缝店里做了,因为他的性子实在是太急了,哪有耐心等到明年冬天呀?
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孩子是否能说出本篇课文的主题意思呢?
本文讲述了急性子顾客来到慢性子裁缝的店里要做一件棉袄,因为没有耐心,三次改变主意,而慢性的裁缝却一直未动手裁布料的故事,说明做事情要有固定的目标,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拖拖拉拉的道理。
小朋友们,其实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的,该急的时候急,不该急的时候绝不能急,否则就容易出问题。比如:过马路,红灯亮了,要耐心等待;学习上,今日事今日毕,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
课文也学完了,现在孩子们是否学会了“寓理于事”这样的写作方法呢?
“寓理于事”指运用通俗化、趣味化的方法,以典型的案例情节作为主题部分,让教育对象(听众、观众等)更容易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本文通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有趣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在以后的习作中,使孩子如何运用简单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1) 明确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然后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选取材料或编写故事。
2) 将故事的情节和所表达的深刻道理,密切结合。
语文的学习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孩子在学习一篇课文时,不但要把课文内的生字词和对课文的理解学会,而且还要学会课文里的一些写作手法,把它们变为自己的,以便后期灵活运用于考试和习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