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糁”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风味名吃,临沂人对其有着独特的情感。在临沂,每逢人们说起这里的饮食文化,都会不约而同地说糁是临沂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小吃。
作为临沂人,没喝过糁的人生几乎是不完整的;对于走出去的临沂人,没有不怀念早晨那一缕糁香的;而来到临沂的客人要是没在路边坐着马扎蘸着油条喝过糁几乎也算是白来了。临沂人最喜欢的是凌晨三四点钟的“头锅糁 ”,很多临沂人都有过凌晨早起排队去喝糁的故事。
糁的历史可谓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就有“糁食”。 相传糁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饮料,唐代传入内地,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民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后来仿制者越来越多,明朝时期定名为“糁”。
临沂当地也有乾隆皇帝最终将此饮食定名为糁的传说。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巡游至沂州府,厌倦官方膳食,于是沂州当地官员为他的早餐送上了临沂糁。乾隆皇帝没吃过,但觉得味道鲜美,便问:“这是啥?”官员们听成了糁(sá ),便赶紧回答:“是糁,是糁!”乾隆皇帝喝完糁后龙颜大悦,嘉赏官员,糁的叫法也从此流传开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和王羲之有关。
在东晋时期,有一对逃荒的夫妇来到临沂,正好偶遇书法家王羲之,见他们穷困潦倒非常可怜,于是经常接济他们,夫妇二人非常感动。
有一天王羲之病了,夫妇二人等来了报恩的机会,于是就将把家中留着下蛋的惟一一只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普通的驱寒中草药。
夫妇二人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不想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着煮得黑糊糊的鸡汤,妻子很生气,可家里又没有其它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了王羲之。
王羲之本来卧病在床,吃了中药病也略有起色,但口干舌苦,没有食欲,看着送来的鸡汤,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鸡汤味道鲜美,顿时食欲大开,神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兴起,随手提笔写下“米参”二字,到了后来,后人就把它称做糁。
为了使这种传统地方名吃得以传承,有关专家在20世纪90年代就对糁的历史和熬制方法进行了研究,甚至连煮汤用的铁锅、锅盖、木柴都加以分析,并对历史上临沂的糁铺规模进行了考证。几百年前,古沂州府的糁铺并没有几家,而且是“祖传秘方”专营,到1949年前,发展到十几家。现在,临沂市区的糁铺已经多达上百家,许多食客说,临沂的糁铺是老汤里面加新汤,汤汤不息。
临沂糁,一般以牛肉糁为主,后来也出现了以鸡肉和羊肉为主料的糁,但还是牛肉糁最传统、最受大家欢仰。
糁汤大致分为“黑糁”和“白糁”两类。最受临沂人民意欢的一般是“黑糁”,因为在熬制的时候放入大量黑胡椒,并添加进粉碎的大骨进行熬制,所以汤色偏黑、偏浓,入口鲜香味辣,回味无穷。
后来经临沂传到外地的糁,由于黑糁颜色较深,不大能被外地人所接受,于是便根据各地区人们的饮食审美和口感改用白胡椒或者不放胡椒,汤色微黄,口感较淡,故称“白糁”。与临沂毗邻的枣庄、济宁一带的人们就喜欢这种“白糁”。
因为经过反复煮熬,所以糁汤不腥不膻,鲜美可口,色香味俱佳。薄薄的肉片融在浓郁香辣的糁汤里,吃肉不见肉,原汤原味,浓香诱人。 虽然每家老糁馆都有自己的味道和特色,都有自己的传秘方”,但是爱喝糁的临沂人都知道,糁有四大讲究“热辣香肥”,一碗热糁配以油条、烧饼、油饼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