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精华和高度概括。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这是中国国民党所信奉的基本纲领。孙中山设想通过贯彻“民能尽责、地能尽责、物能尽责、物能通畅”的三民主义,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
一、三民主义概述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原则、民权原则和民生原则。
1、民族主义反对清朝的封建专制和列强的侵略,推翻与帝国主义勾结的军阀,谋求全国各民族的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2、民权原则是实施普通平民共享的民主政治,防止欧洲和美国现行制度的滥用。人民有四项管理政府的权利(政治权力),即选举、罢免、创建和公民投票,而政府有五项管理国家的权利(政治权力),即立法、司法、行政、检查和监督。其核心概念强调公民直接权利与权力的区别,即政府有治理,人民有政治权力。
3、民生主义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则,一个是平等的土地所有权,另一个是资本控制(私人不能操纵国家生计)。
“三民主义”实际上是孙中山救亡图存、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一思想和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对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三民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遗产,是激励中国人民振兴中华的伟大力量。三民主义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清末时期的社会从封建社会逐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变革时期,社会的巨大变革,无疑对孙中山革命及民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孙中山看到积贫积弱的满清政府在西方列强面前任人宰割,人民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才激发了其救人民于水火、揽大厦于将倾的历史使命感,开始了其挽救中华民族的思考与探索。这正如孙中山曾说过的:“今举我国土之大,人民之众,而为俎上之肉,饿虎取而食之,以振其蛮力,雄视世界……余短才浅智,不足以担任大事;而当此千钧一发之秋,不得不自进为革命之先驱,而以应势之要求。”并声明,中国之革命是“为支那苍生,为亚洲黄种,为世界人道”。
清政府各种救国方案先后失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美国、法国的民主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并用以指导了辛亥革命的实践,还与孙中山的思想转变有关。
因此,19世纪末满清政府所面临的一系列内忧外患的社会矛盾,就成了孙中山民主思想启蒙及倡导“三民主义”的原动力。
三、思想渊源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与孙中山本人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孙中山因革命需要,先后有30余年在海外度过。因此,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也不可避免的与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深深根植于两者之中。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孙氏学说是有目的的对儒教文化、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和西方民主这三个传统的结合。孙氏相信一个独特和自豪的中国,只要以儒教文明为基础,就会在文化上复兴。”
四、历史意义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不仅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其含义宏远、思想深邃,直到当下仍然对中国的民主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民主义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民主义指导同盟会和国民党先后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影响。三民主义的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孙中山还以旧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仅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并且还因为它在中国传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连接作用,它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互动以及孙中山所主张的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初步的开拓性尝试,使这一理论本身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生了直接影响。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围绕着不同的中国重大问题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点的历史考问,构成了解读两者关系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