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崇祯皇帝之死,标志着大明王朝的覆灭;崇祯皇帝之死,为这个享国276年的王朝涂抹上一层悲壮的底色。
人们常说“盖棺论定”。当崇祯皇帝死后,清朝的统治者如何评论他?
一
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统治者。
1644年4月,崇祯皇帝已经被李自成葬入了田妃墓中。清朝定都北京后,顺治皇帝下令将这座葬有崇祯皇帝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以礼改葬崇祯皇帝,并对思陵进行改造。1645年9月,经过一年多的营建,思陵改葬工程终于完成。
1657年,顺治发布上谕:“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于千载之下,竟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朕用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悯恻。”随即,清廷为崇祯皇帝立了一块神道碑,碑文由国史院大学士、吏部尚书金之俊奉欶撰写。
这这篇碑文里写道:“庄烈悯皇帝励精图治,宵旰焦心,原非失德之主。良由有君无臣,孤立于上,将帅拥兵而不战,文吏噂沓而营私。……逮逆渠犯阙,国势莫支,帝遂捐生以殉社稷。”在顺治皇帝看来,崇祯皇帝很能干、很勤快,并不是一位失德的皇帝。只是有君无臣,文臣武将都不给力,导致皇帝不得不以身殉社稷。
这样的评价,还是蛮高的。
顺治皇帝还多次前往拜谒思陵。在拜谒时,顺治皇帝竟然失声而哭,喊道:“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当年,崇祯皇帝在临死前曾经痛陈“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是以顺治皇帝有此一说,大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意。
崇祯皇帝酷爱书法,先后师法董其昌、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等诸多名家,得以自成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顺治皇帝小时候每天就是疯玩,长大后才开始学习书法,他对崇祯皇帝的书法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次,顺治皇帝要求高僧弘觉到内廷说法。弘觉见机会难得,向顺治皇帝索字。顺治皇帝说:“朕字何足尚,崇祯帝乃佳耳。”随即叫人拿来八九十幅崇祯皇帝的书法作品,一一展示给弘觉看。在展示时。顺治皇帝或许又想起了崇祯皇帝,“上容惨戚,默然不语”。看完后,顺治皇帝评价道:“如此明君,身婴巨祸,使人不觉酸楚耳。”
顺治皇帝还告诉弘觉,说最近朝廷在修《明史》,他已经提前命令各位大臣,不得妄议崇祯皇帝。
顺治皇帝的言行,让弘觉大为感动:“先帝何修得我皇为异世知己哉!”在弘觉看来,顺治皇帝就是崇祯皇帝的异世知己。
二
康熙皇帝对崇祯皇帝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1709年,康熙皇帝与大学士闲谈时,提到了许多明朝佚事。看样子,康熙皇帝对明朝的事情很了解。这是因为,万历及以后的太监,还留下来在宫中服役,康熙皇帝能够从这些太监那里获取大量第一手资讯。
康熙皇帝讲了几个明朝故事。一是当年明英宗被俘后,在漠北生育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还流传子孙,且在八旗之中。二是明熹宗朱由校亲切地称呼魏忠贤为“老伴”,凡事都交给他处理。三是崇祯皇帝曾以通敌的罪名斩杀兵部尚书陈新甲,但据崇祯皇帝身边太监讲述,陈新甲的确是受崇祯皇帝的委托与后金进行和议。四是崇祯皇帝不懂军事。五是明朝宫廷用度奢靡无度。六是明朝皇宫荒唐可笑。
在这些故事里,康熙皇帝着重批评崇祯皇帝不懂军事,李自成军队快要打进北京城了,他居然还将官兵分别派到真定、保定、居庸关等外围堵截,北京城只留下几万太监。在李自成久经沙场的军队面前,这有什么用?因此北京城很快就被攻破。令人惊讶的是,崇祯朝吏治腐败。当崇祯皇帝逃到襄城伯李国祯家时,他家还在闭门唱大戏,捶破门都无人应门。
康熙皇帝尖锐地指出:“明季所行,多迂阔可笑之事。”他举了一个例子:一次,崇祯皇帝学习骑马,虽然有两人牵马,两人扶鞍,两人掌镫,可他还是摔下来了。崇祯皇帝立即下令把马打四十大板,发往苦役当差。康熙皇帝感慨万千:“如此举动,岂不令人发一大噱?”
康熙皇帝总结原因说:“总由生于深宫之中,长于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这句话还真是一针见血。
【参考资料:《郎潜纪闻四笔》《山志》《东华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