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题:小燕子,穿花衣——儿歌经典何以不朽?,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小燕子童谣歌曲?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小燕子童谣歌曲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题:小燕子,穿花衣——儿歌经典何以不朽?
新华社记者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简单优美的曲调、溢满童趣的生活场景,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打开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闸门。
1955年5月,在湖北大冶师范学校(今湖北理工学院)教书的王路,因眼疾住院治疗。躺在病床上的他,忽见窗外燕子飞过,想起儿童节将至,当即伏案写下几首童诗,其中就包括《小燕子》。诗作在《长江文艺》刊发后,被著名作曲家王云阶发现,二人千里鸿雁传书,共同创作了电影《护士日记》的主题曲《小燕子》,经演员王丹凤在片中深情一唱,“小燕子”从此飞入千家万户。
但是,灵感的背后,其实是生活里的千锤百炼。王路1922年出生于河南确山县,辗转奔波大半生,黄石成为其一生中工作时间最长、最留恋的地方。在这里,他与爱人先后抚育三只“小燕子”。
“每当旋律响起,泪水就会不由自主流下来,父亲的教诲即刻回荡在脑海中。”王路的大女儿王端履回忆,“晚上吃完饭,爸爸念诗,我和弟弟在一旁背乘法口诀,听多了,我们也自然记住了。”
“小时候家里房梁上每年春天都会有燕子来筑巢。”黄石市文联名誉主席李维平生于20世纪50年代,“我是听着这首儿歌长大的,现在听5岁的孙子唱起来,还非常亲切,满是童年的味道。”
在成都“80后“沈科心里,能够承载自己童年记忆的,就是那首耳熟能详的《王婆婆卖茶》。“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歌词勾连一串串童年回忆。
在李维平看来,儿歌经典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创作者深厚的生活积淀和感悟,还在于旋律的流畅明快,以及契合时代的内容创新。“《小燕子》歌词里有‘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样的内容,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一五’建设背景相契合,儿歌唱出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建设时代和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听了以后会让人鼓起对未来的信心。”
不过,在流行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儿歌的传承也面临尴尬:一方面是传统儿歌趣味芜杂,需要甄别;一方面是新创作的儿歌能唱响的不多,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影响力偏弱。
经典如何保持活力?四川省社科院文艺所所长艾莲认为,儿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要珍惜,更要创新。
不少学校在儿歌创新方面做出新探索。在世界儿歌日到来之际,记者来到成都市武侯区四川音乐学院附属实验小学,发现5年级的近50名孩子正在练习《杜甫在成都》。根据儿歌中所描述的情节,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增加不少肢体动作。孩子们说,特别喜欢哼唱这种由诗歌、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儿歌,“很轻松,感觉唱着唱着,把作业也完成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艺所所长艾莲认为,创新是经典永葆活力的重要途径。把儿歌融入课堂教学,老师有意在课前将故事、诗词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再让孩子们充分参与“二次创作”,不知不觉中,经典就会在一颗颗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悄然生长。(记者叶含勇、王妍、罗鑫、许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