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中叶公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偷)羊,而子证之”而孔子回答受争议:“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一派认为孔子说的对,亲情大于法,是世上最可贵的;另一派认为,偷羊已触犯法律,孩子应该检举揭发,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儒家治国理念特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儒家治国理念特点
《论语•子路》中叶公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偷)羊,而子证之。”而孔子回答受争议:“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一派认为孔子说的对,亲情大于法,是世上最可贵的;另一派认为,偷羊已触犯法律,孩子应该检举揭发。
我个人以为,孩子的做法要比孔子好。因为父亲偷羊已经不是单纯的家庭问题,已经变成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必须用法律解决。如果孩子不去告发举证,被偷者又岂愿善罢甘休。如果被偷者告发,很有可能导致父亲被抓,并祸及全家。既使父亲这次不被抓,他大概率还会偷第二次、第三次、……,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将来作为惯犯必然会受到更严酷的惩罚。当然,孩子如果有能力,发现偷羊后可以带着他父亲去低调找失主认错归还或赔偿,可能使他的父亲免于刑责或被轻罚。估计孩子没有那个能力。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方耻且格(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其观点明显轻视政令和法律。人人都希望国人讲道德、懂礼貌,讲道德、懂礼貌是社会要求的上线,完全能达到要求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很清苦。而法律是政权或社会对人要求的下线,或是最低标准,许多人因为受不了诱惑而触犯法律。对于那些正义的法律,人们应该遵守。仅仅不讲道德(或如有人所称没有道德底线)、不懂礼貌,可以不受惩罚,但是触犯法律必须受到惩罚,否则坏人尝到了违反法律的甜头,试法而肥,不仅会再次触犯法律,而且会带动更多人触犯法律,社会将变成一个没有底线的社会,而且会不断沉沦。
在(《管子•法法》)中春秋时的政治家、思想家管子认为,如果不按法律办事,国家就不会有常态,容易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且凡实行“宽赦罪犯”,总是小利而大害,故久而不胜其祸;“不宽赦罪犯”,则是小害而大利,故久而不胜其福。经常赦免罪犯,行起来先易后难,久而不胜其祸;依法治国,则是行起来先难后易,久而不胜其福的。管子强调,君王要“不为亲戚故贵易其法,吏不敢以长官威严危其命,民不以珠玉重宝犯其禁”(《管子·禁藏》),“不为爱人枉其法”(《管子•七法》)。管子在担任齐国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政绩,齐国不仅民富国强,而且使齐国为五霸盟主。
所以,我认为社会需要坚守法律底线,而孔子儒家治国理论缺乏法律底线。古代许多儒家学子步入仕途后,也逐渐发现儒家学说的弊端,转而吸收许多法家的治国思想,变得“外儒内法”。
当然,许多人喜欢孔子,孔子的理论注重亲情,催人学习上进,重视“德、忠、信、礼、仁”,这也是社会所需要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学生义务教育需要孔子,但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且孔子精华教育在小学4年级前。在孩子即将步入社会或14岁承担法律责任之前必须停止其治国为政等内容教育,普及法律,让学生树立法律底线意识,并鼓励学生创新。
社会需要亲情、需要友情,但必须有法律底线。